APP下载

闫存林:晒太阳的“文学青年”

2017-07-06郭超凯

中国教师 2017年11期
关键词:文学青年北京学校

郭超凯

编者按

一批德艺双馨的人民教师,一辈子辛勤耕耘于三尺讲台,在培育学生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幸福的人生。本期内容接5月下半月刊,采用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优先关注课题“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研究”课题组(课题负责人林静,CEFA16030)对当代优秀教师专业素养采访分析的部分研究结果,报道这批名师的心路历程与教育心得,诉说他们三尺讲台上的人生故事,让广大教师知道真正名师的成长之路在于自我修炼,育人先修己,明志才致远。

初冬的午后,清脆的下课铃声响彻北京十一学校校园,顺着高中部的楼道往里走,沿途尽是背着书包匆匆路过的学生,这是走班制的高中生正赶往下一个选修的课堂。

此刻,楼道尽头的教室已是人头攒动,选修了闫存林语文课程的学生早早便赶到教室,以挑选一个更好的位置。衣着高领毛衣的闫存林走进教室,这是身为北京市特级教师及北京十一学校语文学科主任的他和高中部语文教师们紧张备课后的第一堂课,也是他教师生涯的第28个年头。

享受讲台时光的“文学青年”

“一个乞丐晒太阳和一个诗人晒太阳,两者的人生体验一定不一样。”已到知天命岁数的闫存林一如24岁刚踏上讲台那般执着浪漫,盼望着文学能在某一瞬间唤醒学生的幸福感。

1985年秋季,闫存林在北京师范大学开启大学生涯。那时候,学校常在操场上组织播放露天电影,他偶尔会和朋友一同观看,其中一部名为《乡村女教师》的电影给他埋下了一颗成为老师的种子。当荧幕出现成才后的学生聚在早已白发苍苍的女老师身旁时,闫存林心中升起了一丝敬意,那一幕让他觉得“教师是一个特别美好、单纯的职业”。

大三期间,闫存林前往北京第十二中学实习,原本在大学校园中话不多的他发现自己在讲台上居然可以滔滔不绝,起初担心的距离感荡然无存。实习结束后,北京第十二中学的学生还不断给闫存林写信,分享自己高中生活的喜悦和困惑。学生的来信让闫存林相信自己有着当一名好教师的潜力,并由此萌发了当教师的念头。

1989年,闫存林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当时,北京十一学校正开启一次重大的教学改革,时任校长李金初亲自带队,面向全国高校招聘高端人才。经过层层选拔,闫存林顺利成为北京十一学校教师队伍的一员,并一路见证了学校的成长。

爱阅读、爱话剧的“孩子王”

“那会儿特别单纯,日子过得非常开心。”谈及刚成为教师的那段时光,闫存林的眼睛里明显多了几分光芒。那时,他刚刚加入北京十一学校,每天绝大部分时间都和学生聚在一起,俨然一个“孩子王”。

为了上好每一堂课,他总是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备课当中,每一次备课闫存林都会写出一大摞厚厚的教案,并经常为此工作到深夜12点。他打趣说道,“备课时写出了一大摞教案,但上课一小会就把备课的内容给讲完了,剩下半节课不知道该怎么办。学生们坐在下面盯着我,看我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最后我只能说你们接着看书吧。”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闫存林汲取了先前的经验,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其教授的语文课程也越发丰富多彩。除了常规的语文课外,闫存林还尝试着为学生开启更多感受语文之美的窗口。他认为,语文的魅力并不仅仅存在于课本之中,更多的是潜移默化地存在于阅读和体验之间。

年轻时的闫存林是感性的,他试图通过自己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爱上语文。这种方式可能是阅读,可能是做小报,也可能是看话剧。他曾组织学生将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野草·过客》改编为话剧,也曾和学生一起将他们的随笔刻成蜡板油印,甚至还意气风发地带着学生观看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话剧《茶馆》。1992年7月16日,正值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四十周年,《茶馆》在首都剧场迎来了第374场演出,当晚也是老一辈《茶馆》演员于是之、郑榕、蓝天野等人的告别演出。那天晚上,闫存林和十多名学生从学校出发,骑车前往首都剧场。两小时的话剧结束后已是晚上10点多,回来的路上学生们一路唱着歌。

多媒体教学的“带头人”

如今,闫存林已从刚毕业的懵懂青年成长为桃李满天下的特级教师。这28年,闫存林以锐意创新的教学方式让原本略为沉闷的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也让众多原本对语文无感的学生爱上了语文课堂。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刚刚出现在国内一线城市的教室内,讲究课堂创新的闫存林便敏锐地察觉到多媒体的重要性。为了在课堂上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意图,闫存林开始强调课程结构的艺术性,并有意识地利用多媒体的辅助。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闫存林与北京十一学校的电教老师讲述了自己的构想,并获得其帮助。经过两个星期日以继夜的工作,他完成自己“林黛玉进贾府”的授课课件。在全校的公开课上,闫存林通过动画生动地展示了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学生们清楚地看到了林黛玉进贾府行走路线的复杂性,本可走捷径的林黛玉却选择复杂的路线。在此基础上,闫存林进一步剖析了贾府森严的等级制度和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闫存林的多媒体创新实践一举赢得了学校和学生的高度肯定,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一直坚持精品课件的开发和应用,力图通过声音、图像、动画等方式教授语文,并获得了很好的反响。

现在,已经年过五旬的闫存林也在适应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2015年,他在豆瓣平台上开通了“闫老师的学习小组”。平时,他会在平台上给学生一些学习指导,并和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

“真语文”理念的践行者

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多年的闫存林始终行走在变与不变之间,不变的是他多年一直坚持着的“守正出新”的理念,变化的是其教学风格、教学内容。

作为北京十一学校语文学科主任、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闫存林深谙教学改革之道。多年来,他一直推动学校的语文改革。在闫存林看来,语文和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多年来都没有解决“语文教什么”的问题。

长久以来,主流的语文教学是教授课本内容,教师根据课本来授课。闫存林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并非语文的核心和本质,语文教学应该建立自身的框架和体系。基于此,闫存林带领语文教师梳理语文能力点、主题、专题;构建写作序列;构建语文知识体系与名著导读系列。他颠覆了北京十一学校过去的教材体系,使之成为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的资料。现如今,北京十一学校已基本构建了基础语文课程+分类自选课程的语文课程结构。

闫存林还强调语文教学要回归本真,他深知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兴趣点和诉求,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人尽其才,他还在北京十一学校主持开设了三门不同类型的语文课。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多了选择的空间,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多年后,闫存林的语文课堂在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中口口相传,不少从北京十一学校毕业的学生返回母校时,还特意去旁听一节课。在学生们的眼中,闫存林的课堂是平等的,面对一个文本,一个单元,一本书,闫存林会允许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平等地探讨问题。

冰心在《谈生命》中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想说生命像什么。”闫存林则说:“我不敢说语文是什么,我想说语文像什么。”或许正如这个浪漫执着的“文学青年”所言,语文像冬日的阳光,会温暖每一个人,给人以精神上的慰藉;语文又像星空,它璀璨,它有無数的东西让人去追求;语文还像空气,它无所不在,弥漫在生活的各个角落。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

猜你喜欢

文学青年北京学校
文学青年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学校推介
论《文学青年》的作家群体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让更多的文学青年成长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