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的乡愁

2017-07-06刘广迎

南方周末 2017-07-06
关键词:逻辑乡愁软件

刘广迎

我愿意相信,将来人工智能也会有乡愁。相信乡愁就是当下的“软件”出了毛病,想起了老“软件”,而老“软件”已不好用,只好来回地倒腾。

拙作《撞见未来》面世后,一位朋友在书评中说:“我呢,还是习惯性地回身转望,测量未来与乡愁的距离。”这话让我想到这样一个题目:人工智能的乡愁。

李白说: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人工智能有没有“故园情”呢?有没有乡愁呢?故园来自离开,乡愁源于逝去。每一个人都与过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谁也不能中断与历史的合作。一个人一旦意识到自己与历史的合作受阻,便有乡愁挠心头。乡愁与我们并无距离,只是,只有当我们面临不确定性的时候,或者说当我们不那么自信的时候,我们才会从行囊中翻出乡愁。旅途疲惫的时候,乡愁是前方村庄的炊烟;无能为力的时候,乡愁是温馨的烛光晚餐。

或有人说:因为没有自我意识,没有价值观,没有情感,所以人工智能没有乡愁。作家韩少功先生在《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一文认为,即便机器人有了遗传算法(GA)、人工神经网络(ANN)等仿生大招,即便进一步的仿生探索也不会一无所获,但人的契悟、直觉、意会、灵感、下意识、跳跃性思维等看来只能让机器人懵圈,而技术主义者,要把人的感情、性格、伦理、文化以及其他人类表现都实现数据化,收编为形式逻辑,从而让机器的生物性与人格性更强,以便创造力大增,最终全面超越人类,也实在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果真如此吗?人是社会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话是啥意思?说得粗一点,就是脱离了社会的“人”不能成为人;换句话说,就是不与社会联网的“人”就不是人。每一个社会都是一个意义体系,每一个人都得按照这个意义体系来安顿自己。这个“意义体系”就相当于人工智能的程序逻辑,表达“意义体系”的语言就相当于程序编码。人有价值观、情感、性格等等,这些东西其实都是社会预设逻辑的产物,等同于人工智能的软件下载。软件不同,行为逻辑不同,功能不同。人并非像韩少功先生认为的那样:可以非逻辑、非程式,可以不讲理,而是人类还不能理解自己的某些逻辑,就像人工智能暂时还不能理解它的逻辑一样。人的契悟、直觉、意会、灵感、下意识、跳跃性思维等神秘的玩艺,同样是如此。情绪、情感亦是如此,情绪、情感变化无常,而引起情绪、情感变化的“逻辑”却是被社会植入进去的。所谓不讲理,其实是各自觉得自己有理,因为各自的“软件”不同。人可以故意不讲理,但这种故意,也是一种逻辑的产物。

没有“软件”,任何社会都不能存在;没有社会,人引以为豪的所谓价值观、人格、契合、情感等等也就无从谈起。事实上,人与人工智能一样,在上场游戏之前,规则(程序)就已经做出了行为规定。制度、道德、伦理、情感以及令人类骄傲的文化等等,统统都是“软件”。它们形塑着人的期望,程序着人的行为。你以何为喜,以何为乐;你视何如鸿毛,视何为泰山;都与你使用的“软件”有关。社会就是“软件库”。人不过是看上去可以自由地选择“软件”,可以自由地升级或调整“软件”。实际上,这些选择的自由压根就是由一个人所经历的社会情景决定的。换句话说,任何一种生活方式都不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所谓好的先进的“软件库”(好的社会),好就好在它可以让更多的人觉得自己可以自主地下载“软件”。“我思故我在”的真相是,背后的“软件”在运行,“我”却全然不知,误以为自己在“思”。学习就是安装软件,经历就是加装软件,思考就是运用软件升级软件。当人工智能的学习能力强大到一定程度,就能够和人一样自由地选择软件,自由地创造软件,自由地删除与更新软件。那个时候,或许人工智能也会有了乡愁,产生出“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的感叹。那个时候,人工智能的天地一定比当下人的天地更广阔。

目前,有许多人如韩少功先生一样,不相信人的创造物——人工智能可以超越人。问题是,人格就是人的“软件”嘛!也许将来的人工智能根本就瞧不上所谓的人格。

人工智能是人的创造物,并不代表人工智能就必定不会超越它的创造者。人是自然的创造物,人不是具有了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吗!若是仔细想来,人的创造物也是自然创造的一种形式而已。人类把自然弄得有些心烦,人类的创造物当然也有可能把人搞得心烦意乱。自然创造人是必然当中的偶然,人工智能当然可能以同样的逻辑发展下去。自然无法阻止人的跃升,人也不可能阻挡人工智能的发展。

目前,人比人工智能最大的优越感来自人有情感,有丰富的表情,可以用复杂微妙的表情等非语言体系进行传情达意。将来,人工智能具备这样的能力是有可能的。只要你相信人不是神的创造物,那么,剩下来的无非就是科学范畴之内发材料与软件问题。只要在科学范畴之内,剩下的就只是时间问题。曾经,有谁会相信机器能上天,有谁会相信机器会说话,有谁会相信机器比人更会下棋!如今,这一切都成了现实。

当然,另一种可能也是存在的,那就是人工智能根本就不需要表情之类的东西。它有另外的价值体系与表达形式。或许人具备的某些能力人工智能永远也不会有,甚至不屑于有。我们要知道,人与一般动物相比,也有许多弱点,照样可以走上生物链的顶端,人工智能又为什么一定要具备人的所有优点呢?电影《异形·契约》的导演雷德利·斯科特说:“人工智能越来越像人的时候,危险就来了。”或许,人工智能越来越不像人的时候,危险更大,谁知道呢?《异形·契约》试图探讨创造与毁灭的悖论。或许,创造与毁灭正是自然与社会演化的内在逻辑呢!

我知道我的这些观点,会被那些具有强烈“人文情怀”的文人戴上“技术主义”的帽子,会被一些科学家笑话为对科学一知半解。我不是文人,更不懂科学。所以,我无知地相信,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今天的人,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不是人的自觉选择,并且人也不清楚科学技术会给宇宙与社会带来什么。我更是天真地相信,科学技术的诞生也是自然演化的逻辑之一,并且科学技术已经并将继续创造无限的可能性。所以,我愿意相信,将来人工智能也会有乡愁。相信乡愁就是当下的“软件”出了毛病,想起了老“软件”,而老“软件”已不好用,只好来回地倒腾。

不告别过去,何来乡愁?没有不确定的未来,乡愁何来?“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回头也是枉然!

(作者为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主席)

猜你喜欢

逻辑乡愁软件
乡愁
逻辑
乡愁
我们还能有逻辑地聊天吗
有趣的识花软件
女生买买买时的神逻辑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回头一望是乡愁
即时通讯软件WhatsApp
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