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创业企业介入养老市场的机遇研究

2017-07-05刘乐君王梦婕武思宏何伟瀚

经济师 2017年4期
关键词:创业企业机遇

刘乐君 王梦婕 武思宏 何伟瀚

摘要:随着中国老龄人口的比率不断增加,社会的老龄化成为中国社会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养老行业中,老年人的幸福度与养老运作资金的充足度,政府社会统筹的有效性,以及养老服务的个性化程度有较大的关系。文章通过调研老年人的服务新需求的现状,提出创新创业企业如何抓住这样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成为养老运作资金的被投资方和统筹养老产业的个性化服务的主力军。

关键词:创业企业 养老市场 机遇

一、城市老龄化现状

2015年中国0-14岁人口为22681万人,2015年中国15-64岁人口为100347万人,2005-2010年中国0-14岁人口逐年下降,2010年0-14岁人口达到近十年最低值,为22259万人。2015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434万人,近十年65岁及以上人口逐年增加。

以上海地区老年人数据为例,1979年,上海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比例首次突破10%,上海成为全国最早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且近年来,上海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呈加速发展态势。数据显示,至2014年末,上海市户籍人口总数1438.69万,其中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413.98万,占比为28.8%,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国际上深度老龄化5:1的赡养比。其中,80岁及以上户籍高龄老年人口75.32万,占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的18.2%,占户籍总人口的5.2%。相比1979年,2014年上海户籍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了18.8个百分点,上海已成为深度老龄化城市。根据上海养老服务报告预测,2018年,上海户籍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将突破500万,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将平稳增长,老龄化会不断加深,并将于2045年-2050年达到峰值。

本项目组向上海市区县588名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了问卷调查,有效问卷524张,有效率89.1%。通过对其目前养老现状的陈述,对养老服务需求和满意度等全方位的调查,发现虽然近年来养老服务的水平整体有所提高,但面对越来越多个性化养老的需求,养老市场中仍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养老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上海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总量之间仍然存在很大缺口

上海20.7%的独居老年人是社区居家养老及机构养老服务的需求群体,这与“9073”养老服务格局的目标比例相差10个百分点。然而与未来不断上涨的需求相悖的是,上海养老机构建设步伐却在放慢,2006年-2010年上海民办养老机构从218家增加到332家,但2010年-2013年只增加了24家。根据上海市户籍老年人口数量增长趋势和对养老院床位的需求来看,上海养老机构床位需求还要增长1-2倍。这一供需缺口主要是不成熟的养老服务市场引起的。

虽然上海自2000年就实行为特困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的措施,但由于养老服务供应者与管理者之间界线不明,政府与社会、市场之间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合作伙伴关系,政府对于购买何种养老服务不够明确具体,企业和社会组织也因为缺乏足够的利润驱动而无法自发形成养老服务市场,以至于该市场长期处于摸索期,发展停滞不前。

(二)养老服务资源分配不合理,多样性需求满足率低

上海市养老机构地域及服务质量分布结构不均匀,养老机构大多数按照行政区划,而不是老年人的分布和服务半径来配置。因此养老服务呈现中心城区设施集中,郊区有限分布的特点。

另一方面,养老服务仍为政府单支柱主导,市场化程度较低,民办养老机构大多因资金短缺或服务质量低,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供给。在政府主导的公办养老机构供不应求的背景下,审核人住制度不健全,一些真正的需求者难以享用养老服务,资源错配现象较为严重。这类养老服务体系关注的重点是困难老年人和弱势老年人,而不是全体老年人,尤其是那些经济条件较好,对高质量养老服务有需求的老年群体,这与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

其三,目前上海的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的退出率比人住率有较大的差距,即使是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床位都难以供应,且上海养老机构的营业利润无法支持自身规模的迅速扩张,加之护理人员的缺失进一步造成了上海养老机构所面临的窘境,根本无法满足老年人增加的需求。

(三)养老服务信息传播及反馈体系不健全,服务体系优化受阻

通过实地调研,再利用李克特量表探究老年人对不同类型的养老模式的赞同程度(图1),笔者发现上海市老年人群体对政府养老政策了解程度较低,对现行的养老模式和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也知之甚少,因此很难有效地选择适当的养老服务,也很难利用政策维护自身权益。

从中可看出,老年人对个性化服务机构的渴望,机构型养老的赞同程度不及日托式的养老模式和暖巢管家养老模式。在进一步的访谈中探究原因,还是老年人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

专业的机构收费高,对他们的经济状况是一大严峻考验,收费稍低的专业机构一般都位于远离他们现在生活区域的近郊,不仅交通不便利,不便于子女亲友探访,而且远离原本生活多年的地方对很多老年人来说是无法接受的,有些还会有强烈的孤独情绪,甚至患上忧郁症。而对于小型家庭养老院模式,因为人员的选择不是老年人能主观决定的,如果性格不合、生活习惯不合,很容易产生矛盾,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都会受到影响。现在日托式养老模式逐渐兴起,但老年人都表示,这样的模式管得了白天管不了晚上,而且日常活动皆是规定的,没什么自由,餐食花样也比较少,对老年人的吸引力较小。

同时,养老市场信息传播不顺畅也造成了养老服务和与其密切相关的辅助保障服务如:医疗服务、护理服务等难以实现对接整合,养老产业发展较慢,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階段,上海缺乏完整的信息反馈系统来反映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感知,个陛化及多层次需求无法被服务提供者洞察,这种信息隔阂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宏观决策及产业附加价值的创造,养老体系的整体优化难以实现。

三、创新创业企业介入养老市场的机遇

上海目前逐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补充,机构养老为支持性服务综合体的养老结构,机构的功能在逐步细分化,以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构建能够提供模块化服务的新型个性化养老模式便成为养老产业转型的重点,笔者认为创新创业企业是未来养老市场不可缺少的一环,而且这类企业在养老服务市场存在着竞争优势。

(一)借鉴西欧创业企业的创新翻转养老

2014年,Maureen Bisognano and Dan Sehummers提出了翻转医疗的概念,旨在利用新技术,改善病人和医疗服务之间的合作关系,以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成本。他们强调应该把服务需求者,而非疾病或者身体状况置于医疗服务的关注点,去了解需求方需要什么。同时,翻转医疗也意味着健康服务的提供者由医院向社会团体转移,由一对一提供服务向以医疗团队形式提供服务转移等。而这些,都是养老服务人性化和养老医疗系统化、低成本化的重要体现。以荷兰的Buurtzorg项目为例,它是一个成功的依托社区护理团队以及信息技术而真正服务于老年人需求的高质量低成本创业项目。

笔者认为Buurtzorg创业项目实现了家庭养老护理的创新,与传统的养老服务相比,有以下几个创新点:首先,由10-12个护理人员组成独立的团队,负责50-60个老年人的—套养老服务,包括分析老年人养老需求,制定服务方案并执行、记录,保证了服务的连续性。其次,护理人员提供的不仅仅是专业性强的医疗服务,还有专业性要求较弱的(梳洗、洗浴、穿衣等)服务,通过合理组合降低了人力成本。另一方面,该项目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征,给医护人员配备IPad,利用互联网系统进行业务管理、服务按需即时配置、档案记录、效果评估、付款等等,并配备远程专家为护理团队提供难题解决、技术支持等。

2015年毕马威(KPMG)将Buurtzorg这一创新创业型养老服务与荷兰传统居家养老服务进行了成本对比分析发现该项目成功地实现了时间和成本的效益,同时Buurtzorg项目的用户满意度更高。

在此模式中,创新创业者们不仅创新了养老服务的组织架构,更是高效利用了信息技术。通过使用现代通讯设备,创业者们可以实时监测并传输老年人包括睡眠、饮食、运动在内的各项生活的一手资料,既可实现双方资料档案的管理,也可便于服务需求方和提供者的实时交流。智能化养老产品,以及将这些产品运用到智能化的养老服务体系中去,是未来养老行业重要方向。同时,“翻转课堂”已逐渐在上海起步,“翻转式养老”也应纳入创新型的养老体系,以改变老年人被动接受服务的现状,创业者们可搭建平台式服务,通过收集老年人的需求,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传达给相关养老服务机构,以实现从老年人需求出发的个性化养老。

此外,这种模式也会带动对中国养老行业人员的需求,目前中国医疗人才过分执着于大型医院,而医院无法提供这么多的就业岗位,因而养老医疗团队将是提供一条新的前景广阔的又能人尽其才的就业途径。

(二)创新合居公寓,满足多层次养老需求

老年公寓作为国外的创新型养老模式和养老服务产品,通常由政府和慈善机构出资建造,由社会力量运营,笔者认为这也是创业的切入点。如荷兰阿姆斯特丹的WOZOCO公寓是老年公寓的一种革新,它是为荷兰老年人建造的一种低成本公共房屋,“空中楼阁”的形式节约了土地资源,减少了對绿地的破坏,房间外停放有自行车方便老年人出行,而房间内部布置有艺术品、小陈列等增加了公寓的审美趣味性;房间配置有电脑、IPad等电子设备。社会力量运营的养老公寓硬件设备更符合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例如楼房设计多有电梯、地板铺有防滑瓷砖、淋浴室设有座椅、照明灯开关位置较低等,提高了老年人生活的舒适度。同时,依旧是借助先进IT技术的运用,社会力量为老年人们提供与时俱进、沟通畅通的便利。

美国一项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于租住公寓的满意度与自己拥有房屋的满意度差异逐渐减少,甚至超过住在自己拥有的房子里。对于高龄老年人,维护房间、庭院的杂务逐渐变成一种负担,行动不便性增加,使老年人的幸福感更易于受社区邻里环境的影响。而养老公寓,则在房间设备维护管理、老年人生活环境改善、生活照料等方面更有优势性。

笔者认为,中国的养老文化受儒家中的“孝”文化影响,主要强调血脉亲情,导致目前中国老年人大部分选择居家养老的方式,以家庭赡养为主;西方的养老文化受基督天主教中的“博爱”文化,由于其家庭结构松散、个人独立性强,所以养老模式以社会力量的关怀所支持。但由于如今中国的年轻一代大多忙于工作,空巢老年人越来越多,合居式的、以社区为辐射的个性化老年公寓必然成为一个发展趋势,但创业企业在构建养老公寓时需要结合中国老年人心理的特点,相较于外国老年公寓更注重的独立空间,中国的老年公寓则应考虑与亲友的联结。同时,关于养老公寓费用问题的方面,由于我国社会保障的标准较低,因此养老费用仍主要来源于子女的资金支持。但老年人人住公寓后,原来的房产大多产生暂时性空置,创业机构可以以此为契机,开创一个类似airbnb的平台,出租这一类闲置房屋,以租金来贴补养老公寓的费用。

四、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多数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已得到满足,加之目前上海老龄化程度已超过30%,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在量和质的要求上都不断提升,这对目前的养老服务模式和养老体系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考虑到我国目前养老金融体系和各项相关制度政策尚在不断摸索中,尚未形成一套稳健完整、运行高效的体系,且目前养老服务市场供需缺口大,在这种形势下,笔者认为上海创新创业企业介入养老市场寻求机遇前景广阔。传统的养老主体,围绕着的是“生”与“身体健康”,而现代的创新创业型养老机构更应关注老年人的体验与快乐——不断的资金流、高效的管理与流程控制、开放式的家庭文化、医养结合以及专业化人力资源配置等。上海仍需继续着力推进创业企业的活力作用,打造生活化、个性化、专业化的养老机构,让老年人们老有所依,有良木可栖。

猜你喜欢

创业企业机遇
RCEP与房地产机遇
再见,机遇号
不必过于悲观,四大机遇就在眼前
创业培训课程游戏模拟实践模块教学方法实例研究
创业企业阶段性动态管理模式研究
浅谈小型创业企业品牌营销策略
我国创业企业成本控制问题探讨
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