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传统美德与领导干部家风建设

2017-07-05王志民

机构与行政 2017年6期
关键词:领导干部传统美德儒学

王志民

关键词:传统美德 儒学 领导干部 家风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提出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用意深远、站位很高。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曲阜视察时,专门就弘扬儒学发表了重要讲话,这在学术界被认为是一个号角。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又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年纪念大会上发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讲话,提出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今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把吸取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问题提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从传统道德的形成看当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文明史,积淀着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我们要从那里吸取丰富的文化滋养。”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是传统道德。而这要从孔子说起,因为孔子对中华文明三大主要贡献之一就是整理了他之前的以“五经”为主的文化典籍,并通过大办私学,传承了中华文明。尤其是对中华民族道德的形成和建设,孔子是做了巨大贡献的。

孔子提出了“五德四教”。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仁”,一个是“礼”。正是在仁的基础上,孔子提出了五德。《论语》中记载,子张问孔子:什么叫仁?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者为仁,即“恭、宽、信、敏、惠”。恭,就是恭敬;宽,就是宽厚;信,就是诚信;敏,就是办事情敏捷利落;惠,就是慈惠。只要有这“五德”,就无敌于天下,因为“恭则不侮”,对人恭敬,就不会招来侮辱;“宽则得众”,对别人宽厚,就得到大家拥护;“信则人任焉”,如果讲诚信,就会得到信任;“敏则有功”,把事情干净利落、敏捷快速地干好,就容易出成果;“惠则足以使人”,善于帮助别人,那么让别人干事情,别人就会听使唤。今天来看,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能做到这五个方面,就是一名很优秀的领导干部了。孔子还提出了“四教”,即“文、行、忠、信”。 “文”,就是说话、写文章、有学问。“行”,就是道德践行。“忠”,就是忠诚。“信”,还是诚信。

孟子提出了“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用于处理父子、君臣、夫妇、长幼、友朋五种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和顺,五伦是很重要的道德准则。父子有亲,就是父子之间要体现一种骨肉亲情。君臣有义,就是君对臣要仁慈,臣对君要忠诚。夫妇有别,是讲家庭关系,夫妇之間要有内外之别,也就是男主外、女主内。长幼有序,就是尊长爱幼。朋友有信,就是自己与朋友之间要讲诚信。

董仲舒提出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和“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核心价值观,把该时期人际关系和行事准则作了一个总体规定。其实,五常在孟子的理论中已经梳理论述得比较清晰了。他曾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即“四端”。

此外,董仲舒还提出“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即以仁来稳定他人,以义来端正自己的行为,把仁和义提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仁的最核心解释,就是孔子说的“仁者爱人”,包括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孟子的理论中,义者,正路也,即走正道。应该做的要做,不应该做的不要做。舍生取义,是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高尚美德,即为了坚持一种正路,可以将生命舍弃。

宋代的杨亿在《杨文公家训》里提出了“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人们只要按照这八点来做,就是一个道德非常高尚的人。其实,最早提出礼义廉耻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在《管子·牧民》里,管仲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必灭亡”!八德的突出特点是与政治连接非常紧密,是以官德为主导的,谈的主要是做官所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现在当领导干部,也应该坚持这八德。所以从中华传统美德的形成来看,由于经历了几千年的不断发展,时至今日仍未过时,是今天加强领导干部思想道德建设的丰富营养。

传统美德与为官之道

习近平总书记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左传》早就提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此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时代在发展,理解各不同,但“三不朽”中,德为首确是共识。达到了“三不朽”,即使人死了,还活在世上。长生,不是肉体的长生,而是生前的美德、功业、言行,第一强调的还是美德。为官从政德为先,人生三立德居首。孔子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做领导干部,只要道德高尚,就会像群星围绕着北极星一样,自然得到大家的拥戴。八德与为官之道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孝悌是为人做官之本。今天常说,一个人的品质如何,看一看他对父母的态度就知道了。依儒家思想来看,你若对生你养你的父母都不好的话,一个人实际上就不成其为“人”了。在孟子的思想里,有“四辩”之说,其中之一是“人禽之辨”,就是人和禽兽的差别。对父母的感恩是人禽之别的一个基点,连父母都不感恩,就没有最基本的人性了。《论语》上有这样的论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做官的根本。因为在儒家思想里,一个重要的观念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只有爱自己的父母,当官才能爱天下人的父母。孔子说:“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对亲人爱,所管理的老百姓,才能和睦、才能安顺。孔子还说:“民既孝于亲,又顺以听命,措诸天下,无所不行。”老百姓既然都孝敬自己的父母了,又能很顺当地听从政府的命令,以这样的办法来治天下的话,就无所不可。

第二,忠信为施政准则。八德里讲的忠信,就是忠诚、守信。作为领导干部,必须要讲忠诚,对党忠诚、对国家忠诚、对人民忠诚。无论是从历史上讲,还是现在来讲,忠诚都是一个领导干部非常重要的高贵品质之一。诚信是我们这个民族一脉相传的美德,是中华民族一个特别看重、特别强调的核心理念。孔子早就说过:“民无信不立,人若无信不知其可也”。因此,忠和信是施政的准则和标尺。若无忠信,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就失掉了老百姓拥护的基础。

第三,礼义为修身之基。礼和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知识分子和从政官员道德修养的根基。中国传统讲“学而优则仕”,特别是隋唐科举之后,读书和做官实际上是联系在一起的。孔子说:“礼者,理也;义者,宜也”。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约束人们的行动、建立社会的秩序,主要是礼。所以孔子才说:“克己复礼为仁”。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的思想的重大发展,把人性修养提升为治国思想,从而把孔子的学说引向了政治。荀子则把“礼”发展为“隆礼近法”,就是把礼提升到了法的程度。今天来看,礼应该既是一种规范约束,也是一种内心修养,是道德和法的一种结合。对领导干部来讲,只有摆正位置才能干好工作,这就是礼的要求;摆不正位置也就干不好工作,因为于礼不合。义的意思,今天说主要是走正道不走歪门邪道。如何走正道,孟子提出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从儒家思想来看,礼义既是历史上传统的为官之道,也是今天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应该去吸取的正能量。

第四,廉耻为从政之魂。所谓廉,就是廉洁;所谓耻,就是知耻。王夫之对廉的解释是:“清也、慎也、勤也,而清其本也。”即廉有三个方面:一是清正、正派;一个是谨慎、慎独;一是勤奋、敬业。古代文化大家族,对子女的教育有个最核心的问题,是讲廉耻。读书做官,光宗耀祖,中国人最重视家族的兴旺。廉的问题,不仅是做官之本,也是治家之本。桓台的王渔洋,年轻时带着母亲到扬州去做推官。每天晚上回来母亲都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廉。诸城的刘墉家族,有二百多人做官,基本上保持清廉。上代传下代,要害是清廉。朱熹对耻的解释是羞恶之心,就是做哪些事情感到羞愧、感到厌恶。人只有知耻才能有所不为。有些事,不是不想做,是不能做。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取之,不为也。”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今天说的有钱有权,不按照正路来取,是不行的。通过不义得来的富贵,就是耻。所以知耻,就是看到不能做的事情就要有羞恶之心,这是知耻的核心内涵。

由以上可以看出,优秀传统文化确实能为领导干部提供非常丰富的文化滋养。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吸收传承红色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中优秀的成分,能够解决当代所面临的许多问题。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最基本的、最深沉的自信。

領导干部的家风建设

第一,领导干部要重视家风建设。中国古代社会,是宗法社会,重视家庭,重视家风建设。从历史上看,优秀家风是一个家庭、家族兴旺繁盛的必备条件。因而,优良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制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重大变化,家庭结构也随之发生巨变,但家风建设仍然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吸取历史营养,弘扬传统美德,建设优良家风,是当今领导干部的应尽责任和重大担当。

首先,优良家风是领导干部心灵的港湾。良好的家风,造就一个和谐温暖、风正气顺的家庭,这是一个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动力之源。其次,良好家风是子女最好的成长土壤。中国人的文化传统,既尊老敬祖,又关注子孙未来。不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百姓,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出息。但一个人的前途并不完全取决于学业,道德品格其实更重要。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对于道德形成至为关键。再次,领导干部本人不仅是家庭的顶梁柱、主心骨,更是家风的主导者,是整个家庭的楷模标杆、榜样典范。所以在家庭建设中,家风是灵魂、是命门,祖孙精神传承的连线。在这个问题上,的确应该向古代那些有成就的人学习,向那些人才辈出、科甲连第的家族学习。王渔洋这个家族,辈辈出人才。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代代立家训。王渔洋给外出做官的儿子立嘱为“手镜”。意思是让他每天看一遍读一遍,像镜子一样照一照,这个教育是非常到位的。

第二,领导干部的家风应该汲取传统家风的有益经验。一是以德为首,孝悌是基础。家风建设要以道德建设为首务。作为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重要表现就是孝敬父母,爱护兄弟姐妹。家庭的孝悌做好了,家风的基础就奠定起来了。二是家国情怀,勤廉是灵魂。在历史上知识分子的理念中,国是家的扩大,家是国的支柱。孟子早就提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中国人都有自强不息、积极奋斗的思想传统,因为只有自己奋斗,家庭才幸福,才能为国家兴旺出力。“一室之不治,何以国为?” 家庭都治不好,还想治国吗?三是修身为己,齐家是核心。历史上树立好家风,是必须让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如今我们往往注重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这个软件就是家风,是家庭最重要的软实力。四是家风传承,家训是连线。在古代家庭中,往往是功成名就的那一代人,把他一生的体会立成家训。后代就向着这个干的最好的祖辈学习。他们对人生的体验,通常是后代所体会不到的。所以他们把自己的人生体验总结成精粹的家训,一代代传下去,作为家风建设的座右铭。包公的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就是如果是贪污受贿,出了监狱也不让回家,只能飘零在外。这是对后代的严厉警告。“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死后也不准往家族墓地里安葬,只能成为孤魂野鬼。“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不按这个要求去做,就不是这个家族的子孙。五是子女共育,母教是关键。父亲对子女的影响很重要,但母亲更关键。总结山东历史上28个大家族的家风,最有出息的人背后大都有一位了不起的母亲。现在的家风建设中,母亲的作用更是重要,特别是对孩子的影响。

猜你喜欢

领导干部传统美德儒学
身边的传统美德
凭借传统技法传承传统美德——评李保均的长篇小说《花农》
儒学交流在路上
参加体育运动对改善领导干部“亚健康”状态的积极影响
领导干部如何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用中华传统美德涵养党的道德建设
《弟子规》与传统美德研究中心简介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