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菌药物与抑制胃酸分泌药物联用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

2017-07-05张慧芳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13期
关键词:消化性胃酸溃疡

张慧芳

(江苏省苏州市中医医院,江苏 苏州 215000)

抗菌药物与抑制胃酸分泌药物联用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

张慧芳

(江苏省苏州市中医医院,江苏 苏州 215000)

目的 对抗菌药物联合抑制胃酸分泌药物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11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接受抗菌药物联合抑制胃酸分泌药物的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症状评分、治疗总有效率以及Hp清除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抗菌药物联合抑制胃酸分泌药物能够有效提高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可作为临床治疗消化性溃疡的首选方法。

抗菌药物;抑制胃酸分泌药物;消化性溃疡;疗效比较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应激因素、感染因素以及胃酸过多分泌等因素都可导致本病发生[1]。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现代人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与工作压力,不规律的饮食和作息导致消化性溃疡发病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2],严重危害了人们正常的生活与工作,提高消化性溃疡的治愈率意义重大。基于此,本研究以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11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为对象,分析探讨了抗菌药物与抑制胃酸分泌药物联合使用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变化比较表(x-±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与HP清除率比较表[n(%)]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11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关于消化性溃疡的诊断标准,溃疡面积在0.6~2 cm2,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患有严重的其他系统性疾病以及恶性溃疡的患者。按照随机法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58例,男39例,女19例,年龄16~71岁,平均年龄(42.43±9.87)岁,十二指溃疡16例,胃溃疡38例,复合溃疡4例;对照组患者58例,男37例,女21例,年龄17~73岁,平均年龄(43.17±9.89)岁,十二指溃疡14例,胃溃疡39例,复合溃疡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溃疡类型等一般资料之间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观察组:观察组患者接受抗菌药物联合抑制胃酸分泌药物的治疗。具体:给予患者阿莫西林、甲硝唑、奥美拉唑口服,用量为阿莫西林500毫克/次,3次/天,早中晚饭后服用;甲硝唑200毫克/次,3次/天,早中晚饭后服用;奥美拉唑25毫克/次,1次/天。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具体:给予患者庆大霉素和雷尼替丁,用量为庆大霉素8万单位/次,3次/天,雷尼替丁150毫克/次,3次/天。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停用其他相应的治疗药物,连续服用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使用快速尿激酶实验和胃镜检测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症状分别进行评分,总分3分,分值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0分:无症状;1分:间隙出现轻微症状,但对正常生活不造成影响,无需服用药物;2分:发病次数频繁,一定程度的对正常生活造成影响,需要接受药物治疗;3分:持续性发病,给正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无法离开药物。依据患者各项症状的变化,将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治愈(胃镜检查结果显示溃疡完全消失或处于瘢痕待修复状态)、显效(胃镜检查结果显示溃疡基本消失,溃疡减少面积≥1/2,略有炎症)、有效(胃镜检查结果显示溃疡有效减少,面积缩小至治疗前的1/3~1/2,明显炎症)、无效(胃镜检查结果显示溃疡面积未减少甚至扩大,炎症严重)3个等级,治疗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对收集到并整理过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症状评分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治疗有效率与HP清除率用[n(%)]表示,采用卡方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数据之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症状评分之间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评分均显著降低,与治疗前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评分改善程度更大,两组患者之间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83%,Hp清除率为93.10%;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4.14%,Hp清除率为72.41%,以上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消化性溃疡属于消化内科临床常见慢性疾病的一种,具有易复发、易癌变、难治愈等特点,主要可分为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发病比例大约为1∶3[3],十二指溃疡常见于青少年群体,胃溃疡常见于中老年群体。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和人们的日常饮食生活习惯、接触的环境以及接触的化学试剂有着密切联系,现阶段,基本可以明确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和胃酸过多分泌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4],早发现早治疗、有效控制溃疡面积是提高消化性溃疡患者治疗有效率、减少癌变概率、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

传统对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多采取抑制胃酸过多分泌、减弱胃黏膜消化作用的治疗方式,常用药物包括庆大霉素、雷尼替丁等,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不高,各项症状改善程度不够明显。Goodwin用“漏顶”假说形象的比喻了Hp对胃黏膜屏障造成的损害[5],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对Hp的有效清除将能显著提升患者溃疡愈合率和总治疗有效率,奥美拉唑属于质子泵抑制剂,具有良好的抑制胃酸分泌作用,起效迅速,同时不会给患者胃黏膜血流量、动脉血压、胃腔温度等带来明显影响;阿莫西林和甲硝唑属于杀菌抗感染类药物,阿莫西林具有较强的细胞膜穿透力和杀菌力,甲硝唑具有抗厌氧菌、灭杀厌氧微生物、抑制细菌生长合成的作用。因此将以上3种药物联合使用,能够对消化性溃疡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避免了患者治疗过程中因感染而导致溃疡面积增大的情况。

本次研究中,接受抗菌药物联合抑制胃酸分泌药物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症状评分改善降低幅度、治疗总有效率(94.83%)以及Hp清除率(93.10%)均显著优于接受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分比为74.14%、72.41%),结果表明对于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治疗,除了有效控制患者胃酸过多分泌以外,还应同时加强对患者的抗菌抗感染治疗,才能确保溃疡快速愈合,进而达到稳定长期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与抑制胃酸分泌药物联合使用可有效降低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症状评分,使溃疡面积得到控制,进而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1] 石国宇.抗菌药物与抑制胃酸分泌药物联用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效果观察[J].药物与人,2015,28(1):151-152.

[2] 何仁科.抗菌药物与抑制胃酸分泌药物联用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效果观察[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4,27(6):664-665.

[3] 原全利.抗菌药物与抑制胃酸分泌药物联用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4):193-194.

[4] 张兆红.抗菌药物与抑制胃酸分泌药物联用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9,18(22):102-103.

[5] 孙兰英.抗菌药物与抑制胃酸分泌药物联用在消化性溃疡治疗中的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0):512-513.

R978.1;R573.1

B

1671-8194(2017)13-0158-02

猜你喜欢

消化性胃酸溃疡
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GF)在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治疗中对溃疡创面愈合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眸慢性溃疡59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消化性溃疡观察与探究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187例消化性溃疡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体会
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急诊胃镜下注射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8个月的胃酸反流经历 苦难终于熬出头了!
常觉得胃酸烧心,五种食物可以调理
远离消化性溃疡 无忧生活
都是“溃疡”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