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阅读教学的技巧与手段

2017-07-04安晓金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7年15期
关键词:鲁肃邱少云教师应

安晓金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基础。《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我们应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增强学生的阅读水平。确实,我们现在的孩子甚至于我们的老师阅读量太少,阅读的水平也不高。如果一个小学生对一个语段或短文都不能初步地分析,不能解答一些简单的问题,那是十分可悲的,也是十分令人担忧的。过去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孩子们的阅读水平急待提高。我根据自身二十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在这里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肤浅看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支持和引导学生发展阅读能力的物质和人文环境。简而言之,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构建和谐课堂应该摆在首位。

一、构建和谐课堂,体现人文精神

新的课堂理念认为,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教学中,构建“我--你”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研究学生在课堂上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学习活动,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树立参与学习的信心。

利用教室的整体环境。要构建和谐课堂,首先要突出教室环境的美与和谐,充分发挥环境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的熏陶作用。如充分利用黑板报抄写、贴纸、绘图等学生熟悉喜爱的故事、童话、图形,让学生对其中的故事童话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关注学生的阅读情绪。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就应该鼓励他们敢于阅读,培养他们先说后问再议,积极参与学习。如教学《一定要爭气》中: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才45分。校长很生气,决定要让他退学,后来经他再三请求,才同意让他跟班试读一个学期。童第周基础差,却不灰心,半年后,经过努力,各科成绩都不错,数学还考了100分。最后成为一位著名的生物学家。说到这里,教师应结合实际让学习力不从心的学生得到启发,激励学生敢于阅读,敢于发言,学生没有了紧张、畏惧心理,自然而然投入阅读学习中,同时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学习是一件很舒服和愉快的事情,从而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愿望,体现了人文精神。

二、挖掘文本内蕴,提高阅读效果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从而与故事的主人公产生心灵的共鸣。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也多次强调教科书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因此,教师应注重用好教科书,注重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挖掘文本的内蕴,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认真的读,充分的读,用心的读,用心去感悟。如教学《鸟的天堂》,“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第二个不加引号?它们各是什么意思?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从而理解:第一个“鸟的天堂”是引用别人说的话,是对大榕树的特殊称呼;第二个鸟的天堂,指那棵大榕树是鸟儿生活的乐园,是作者亲眼所见的,不需要加引号。又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邱少云是怎样牺牲的?在烈火中他为什么能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不动?借助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内容,从邱少云的外表句子和插图想象:烈火熊熊,浓烟滚滚,邱少云怒目圆睁,咬紧牙关,顽强地坚持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体会邱少云当时的内心活动。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激发了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效率,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广大教师应不断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把握、吃透文本,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究文本,抓住重点难点,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三、培养阅读质疑,促进多维思考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突出语感,质疑和应用能力培养的阅读课教学模式。目前质疑问难,合作探究的阅读教学模式占着重要的地位。

如教学《草船借箭》,在学习“知悉对方”时,有学生质疑:如果鲁肃事先全盘告诉周瑜,诸葛亮的借箭计划会成功吗?为什么鲁肃不会告诉周瑜呢?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认真思考之后,有了不同的答案:鲁肃是个老实忠厚之人;鲁肃想试试诸葛亮的本事;鲁肃两边都不得罪,告诉了周瑜,但不全说;鲁肃对周瑜的做法有成见,他不会出卖诸葛亮;鲁肃和诸葛亮是最要好的朋友,他当然不会出卖诸葛亮……引发了学生的多维思考,表达了学生个性化观点。又如教学《田忌赛马》,“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究竟如何调换顺序?为什么会转败为胜?如果齐威王也调换马的顺序,结果又会怎样呢?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大胆质疑,启发思维,充分培养他们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要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来探求新知,发展智力,激发课堂,和谐学习。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父亲为了解救儿子,夜以继日地挖了38个小时的过程,使学生对父亲的敬佩:坚强、坚持、坚守信念——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但有的学生提出质疑:假如父亲他挖了38小时,结果手里抱的是个没有救活的儿子,他还了不起吗?假如这位父亲在挖的过程中,房屋又塌了下来,自己真的永远和他的儿子在一起了,那该如何体会父亲的了不起呢?假如……各种假设,各种结局,学生从生疑,质疑,释疑中感知:父亲对孩子深沉的强烈的爱。促进了学生的多维思考。

四、重视课外积累,拓展阅读视野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阅读教学中的语言积累,不仅要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阅读积累,还要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学生收集资料,阅读文章,推荐读物,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教师应通过教材教会学生正确读书的方法,激励他们广泛涉猎课外读物,以达到拓展阅读视野,积累语言知识的目的。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学生有书可读,有时间读。

任何事情环境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于是,在开学初我自己出钱为班级增添了一个较大的图书架,然后我发动学生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把手中的书籍都放上书架,同时我自己也拿出了一部分爱书,当然图书的所有权还是学生的,另外我还专门指定了一个可靠的图书管理员。有了图书还是不够的,我还专门给学生们开设了一堂自由阅读课。几个月下来,我发觉学生似乎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有问题找资料、有空闲翻书架。可以说到现在为止我们班的学生已经离不开这个书架了,我们的教室同时也成了一个阅览室。

(二)从阅读实际出发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有了良好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氛围,我们就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这就是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完成的指导阅读。如果老师始终不给学生指明方向,那学生的阅读是盲目的,也将“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文章首先是系统的,有着极强的内在联系,是一个整体。因此,我们首先应该从整体入手。平时我们把文章逐词、逐句、逐段地分解着阅读,现在我们就要教给学生一种整体的阅读能力。整体——部分——整体、综合——分解——综合,这是阅读活动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框架、感悟文章内涵、领会文章写法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所以我们应该认真钻研教材,从整体抓住文章的内在联系,抓住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规律性,我们就往往能从中找到多突破口,确定教学的整体框架。

另外,在指导学生阅读方面,我们要充分重视读的效果、读的指导、读的评价。所谓阅读就是既须阅,也要读,缺一不可。学生学会了阅读我们还要提醒他们要重视阅读中的感悟、阅读中的积累和阅读中的创新。

阅读教学是文本、生活与人的心灵之间的一道桥梁。课堂上,教师应把爱心、微笑、激励感受给学生,营造一种配合、民主、愉悦的氛围,变苦学为乐学、趣学。“你敢于站起来回答问题就是了不起的进步”“相信你能行”“你会读好的”“你读得真甜美”等友情传递,让学生感受到平等民主的和睦气氛,和谐学习。

阅读是一种积累,也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百家争鸣”,我们教师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化的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读出自己的感情。让我们的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积累,在积累中学会创新。

猜你喜欢

鲁肃邱少云教师应
邱少云和他守望的城
烈火中永生
——献给邱少云
三国军师争锋之鲁肃:三国最被低估的富二代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鲁肃机智调解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