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低丘缓坡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2017-07-01王小兰

关键词:适宜性

王小兰

摘 要 低丘緩坡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既能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建设用地的供给瓶颈.该研究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等角度出发,选取10个评价指标,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对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划分为适宜、比较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建设4个等级.评价结果表明龙马潭区现有低丘缓坡土地资源18 552.51 hm2,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55.69%;其中适宜建设的低丘缓坡土地资源主要分布在龙马潭区南面的极少部分区域,占龙马潭区适宜、比较适宜和勉强适宜建设的低丘缓坡土地资源总面积的32.43%;比较适宜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宜建区域的周边地区,所占面积比例为50.30%;勉强适宜区域则零散分布在中部区域、与泸县接壤的西部区域以及与江阳区接壤的东南区域,所占面积比例为17.27%,其余部分均为不适宜区域.该评价结果可为龙马潭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作为建设用地的潜在资源进行开发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低丘缓坡;适宜性;GIS;龙马潭区

中图分类号 P9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537(2017)03-0007-08

Suitability Assessment for Construction Land on Gentle Hillside

in Longmatan District of Luzhou City in Sichuan Province

WANG Xiao-lan1*, PENG Li2, SU Chun-jiang2

(1.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621010, China;

2.Institute of Mountain Hazards and Environ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engdu 610041, China)

Abstract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gentle hillside can not only promote intensive ut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but also solve the stumbling block in supplement of construction land to a certain degre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natural factors, socio-economic factors and human factors, this research selected ten different evaluation indexes and then evaluated the suitability for construction land on the gentle hillside in Longmatan district of Luzhou city in Sichuan province, by combining the spatial analysis technology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with multi-factor comprehensive analysis method. The evaluation result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classes, which were suitable, moderate suitable, reluctant suitable and not suitable respectively. The assessmen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rea of the gentle hillside in Longmatan district of Luzhou city in Sichuan province, was 18 552.51 hectares, which accounted for 55.69% of the total land resources in the study area. The evaluation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the suitable region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south of Longmatan district, which accounted for 32.43% of the total gentle hillside in Longmatan district. The moderate suitable regions mainly distributed around the suitable regions, and its percentage was 50.30%. The reluctant suitable regions distributed in the central region, in the western region bordered on Lu county, and in the southeast region bordered on Jiangyang district; and its percentage was 17.27%. The evaluation results coul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exploitation of the gentle hillside as the construction land in Longmatan district of Luzhou city in Sichuan province.

Key words gentle hillside; suitability; GIS; Longmatan district

我国山区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2/3以上[1],由于地形条件和生态环境条件的限制,低山丘陵地区的土地资源没有得到高效合理的开发利用[2];近年来,这些地区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加速了建设用地供需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的耕地资源被开发为建设用地[3-5];为缓解山区城镇化进程中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保护优质耕地资源和维护粮食安全,探索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6-7].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低丘缓坡”这一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不同的学者对其有着不同的定义,孙晓莉认为低丘缓坡是指海拔在300 m以下,坡度范围在5°~25°之间的丘陵地带[3];袁泉等认为低丘缓坡是指坡度在8°~25°,面积大于2 km2的缓坡地[8];谢文等认为低丘缓坡是指集中分布在盆地底部河谷平原与周围山地之间过渡地带的海拔低于500 m,坡度在0°~25°范围内的劣质农用地和未利用地[9].本文根据龙马潭区实际的地形地貌情况将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定义为海拔在400 m以下,坡度范围在6°~25°之间的土地资源.

为确保正确合理的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在开发之前,我们需要对其适宜性进行评价.传统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主要集中在农林牧业的综合适宜性、土地集约利用等方面[10-11],随着山区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规模在逐步扩张,因而建设用地的需求量大增,低丘缓坡土地资源作为一类潜在的建设用地资源具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因此,本文主要对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

土地资源适宜性的评价方法多样,如限制评分法、加权求和法、线性回归法和模糊数学模型等方法均可用于土地资源的适宜性评价[12-15];近些年来随着GIS技术的不断成熟,其他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例如在景观评价方面、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等方面[16-17],本文借助GIS手段,对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的低丘缓坡土地资源作为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进行分析评价,评价结果可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泸州市龙马潭区位于四川盆中丘陵区的南缘,为川东平行褶皱地带的延伸部分;地处东经105°19′19″至105°33′50″,北纬28°52′17″至29°04′25″;西、北与泸县相交,南邻泸州市江阳区,东连江阳区,是泸州的商贸、物流、经济、客运中心.龙马潭区地形以浅丘为主,海拔在224~454 m之间,整个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全区行政区域面积333.13 km2,城市建成区面积36.62 km2;下辖2个乡、7个镇和3个街道办事处.

2012年龙马潭区的城镇化率为75.02%[18],明显高于同年泸州市和四川省的城镇化率(分别为41.73%和43.53%)[18-19],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龙马潭区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量和需求速率也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然而建设用地供给量严重不足,根据《泸州市龙马潭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至2020年,龙马潭区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 549.00 hm2,规划实施以来,截至2012年龙马潭区已使用新增建设用地规模725.13 hm2,占规划指标的46.81%;平均每年使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03.59 hm2,如果按照这一用地速率,2013年—2020年龍马潭区需要新增建设用地为828.72 hm2,目前剩余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823.87 hm2基本能满足该阶段建设用地的需求量,然而随着龙马潭区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该区每年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量也在逐步增加,因此,现在剩余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难以满足该阶段龙马潭区社会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因此,龙马潭区迫切需要寻求新的渠道,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提高集约节约用地水平,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同时,为保障该区的粮食安全和保护优质耕地资源,寻求新的建设用地潜在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

2.1 评价方法

龙马潭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作为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来进行[20],其计算模型见下式:

Pj=∑ni=1Fjiωi, (1)

其中Pj表示第j个评价单元的总分,Fji表示第j个评价单元中第i个评价指标的作用分值,ωi表示第i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值,n为评价指标总数;本文将1 km×1 km栅格作为最小评价单元.

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龙马潭区低丘缓坡宜建适宜性评价目的,结合龙马潭区自然、社会、经济以及规划等方面的情况,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现状、建设性质等,按照主导性、全面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从自然因子、社会经济因子两个维度选取了10项指标建立了低丘缓坡宜建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1.

地形因子如坡度、坡向和高程等对土地的利用形式和时空分布会产生直接的影响[21];坡度是影响建设用地开发的重要因素,坡度越大,越不利于开发建设,对建设用地开发的限制性越高[9, 22].坡向为坡面法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方向,坡向对太阳辐射强度有较大的影响,不同坡向的土地接收光照的时间也不同,建设用地一般应选择在采光条件较好的向阳坡面[8, 23].海拔与建设用地适宜性成负相关关系,海拔越高,说明地形起伏越大,进行建设用地开发的工程量就越大,供水、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难度也就越大,建设用地适宜性程度越低,反之亦然[23-24].

从建设开发的角度来看,岩土类型与地基承载力密切相关,而地基承载力又是决定建筑物层高的关键;岩土越坚硬,地基承载力越强,建设用地适宜性越高[25];反之,建设用地适宜性就越低.在进行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要做好设防工作,远离断裂带,将地震损失降到最低[26],本研究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科学选取安全建设区域.

地质灾害易发性与建设用地适宜性呈负相关,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越低,建设用地适建程度越高;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越高,建设用地适建程度越低[23, 27].

在进行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对应不同的建设用地适宜性级别,其中,现有的建设用地为适宜,未利用土地为比较适宜,园地、林地、其他农用地为勉强适宜,耕地、牧草地和水域为不适宜.

便利的交通有利于推动与外界的联系,交通发达更易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区域离公路越近,进行建设开发的可行性越高,一方面可以借助方便的交通与外界取得联系;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建设开发成本.本研究中以与区内主要交通干线的距离远近来表示交通可达性.供水情况是制约建设用地规模扩大的因素,因此必须考虑项目建设开发过程中和运营期间的供水情况;低丘缓坡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应综合考虑距离水库、河流的距离,在保护水源不受污染的前提下,进行建设用地开发.中心城镇是经济集聚和规模经济效益的发挥空间,其规模大小和强弱将影响到产业布局和规模,并且对周边的发展起到辐射作用;对于建设用地来说,离中心城镇越近,受城镇的影响越大.首先,可以扩大信息获取渠道,为产业发展创造商机;其次,可以降低基础设施建设成本.

建设用地选址不能压覆重要矿产,只要压到《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附表所列的34个矿种和四川省优势矿产、紧缺矿产的区域均划分为建设用地不适宜区域[28].根据林业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低丘缓坡土地开发项目不得占用水源涵养林、国家级公益林、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等,因此,将这些区域均划分为不适宜建设区域[29].

不同的评价指标在低丘缓坡宜建适宜性评价中的重要程度不同,因此,评价之前需要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值,本研究借助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大小,分别通过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进行层次单排序、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等步骤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值[20,22],详见表1.

根据评价目的,将各个评价指标划分为适宜、比较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4个等级[9,30-32],并依次对4个等级赋值为8分、4分、2分和0分,具体的等级划分标准详见表2.

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海拔数据来自90 m×90 m 的SRTM-DEM重采样数据,土地利用数据来源于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数据;基于上述DEM数据,利用ArcGIS 10.0软件的表面分析工具提取研究区域的坡度和坡向数据;其余6个指标的基础数据来源于泸州市国土局、规划局等部门.

根据评价指标等级划分标准,DEM数据、坡度、坡向、岩土类型、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利用ArcGIS 10.0中的空间分析模块进行重分类;距断裂带距离、交通可达性、供水可达性和距中心城镇的距离等利用已有的基础数据,在ArcGIS 10.0的缓冲区分析模块进行处理;为了便于后续的评价,处理后各个指标的矢量图层都转化为栅格格式,并统一坐标系统,评价时选取1 km×1 km栅格作为最小评价单元.

将各个评价指标进行等级划分并赋予相应的分值后,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见式(1))在ArcGIS 10.0中对各个图层进行叠加分析,得到最终的评价结果及对应的分值,然后利用空间分析模块中的自然断点法(Natural Breaks)将评价结果划分为适宜、比较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4个等级.

3 结果与分析

根据本文对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定义,利用ArcGIS 10.0提取技术,得到龙马潭区现有低丘缓坡土地资源18 552.51 hm2,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55.69%,其分布情况详见图1.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大,其中各类土地的面积及其比例详见表3.

从龙马潭区现有的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来看,低丘缓坡土地资源主要集中在该区域的西南方向,其次是西北方向和东南方向,而在东北方向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分布最为稀疏.

从土地利用现状来分析,龙马潭区现有的低丘缓坡土地资源中农用地所占比例最多,占到低丘缓坡土地资源总面积的80.01%;其次为建设用地,所占比例为低丘缓坡资源总面积的16.61%;而其他土地所占比例最少,仅为3.38%.

从坡度来分析,不同坡度的低丘缓坡土地面积及其比例详见表4.

从表4可以分析得出,龙马潭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中坡度为15°~25°的土地资源所占比例较大,为全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总面积的67.01%;而坡度为6°~15°的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占总面积的32.99%.

对龙马潭区现有的低丘缓坡土地资源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详见图2.

从分布区域的角度来分析(图2),适宜建设的龙马潭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南面的极少部分区域,该类区域地势平坦、基础设施完善、地质灾害不发育,进行开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小,符合进行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要求,建设条件优越,适建程度高;而比较适宜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宜建区域的周边地区,另外,在东南方向也有零星的比较适宜区域;该类区域地势相对平坦、基础设施较完善、地质灾害弱发育,建设条件较优越,适建程度较高;勉强适宜区域则零散分布在中部区域、与泸县接壤的西部区域以及与江阳区接壤的东南区域;该类区域基础设施差,处于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建设条件较差,适建程度不高,其余部分均为不适宜区域.

利用ArcGIS 10.0软件的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得出龙马潭区不同适宜性级别的低丘缓坡土地資源的面积及比例,详见图3.

从面积的角度来分析,比较适宜区域所占面积最大,为2 358.47 hm2,占适宜、比较适宜和勉强适宜建设的低丘缓坡土地资源总面积的一半;其次是适宜区域所占的面积,为1 520.34 hm2,所占比例为32.43%;而勉强适宜区域面积最少,为809.63 hm2,所占比例仅为17.27%.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基于GIS技术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对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现有的低丘缓坡土地资源进行了统计分析,并评价了不同建设适宜性级别的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分布区域和面积比例;研究结果表明,龙马潭区现有低丘缓坡土地资源18 552.51 hm2,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55.69%;其中,比较适宜建设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该区南面的部分乡镇,所占面积比例最大;而勉强适宜建设的区域零散分布在该区中部地区以及和泸县、江阳区的部分接壤地区,所占面积比例最小.

本研究在开展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时从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多个维度选取评价指标,并且考虑了各个指标在评价中不同的重要性程度,评价时借助GIS技术的叠加分析等功能,使得评价结果更为准确、科学.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建设用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低丘缓坡土地资源作为一类潜在的建设用地资源,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本文对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可以为该区域建设用地的选址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防止盲目的选择建设用地资源,既提高了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率,又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同时,文中用到的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可以为山区大省四川省其他地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借鉴.但是,在实际的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其作为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还应该结合龙马潭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等相关的规划,做到建设用地的增补平衡,保证该区域城乡统筹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国阶. 2003中国山区发展报告[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2] 魏 海,秦 博,彭 建,等. 基于GRNN模型与邻域计算的低丘缓坡综合开发适宜性评价——以乌蒙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片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14,33(5): 831-841.

[3] 孙晓莉. 基于GIS 的低丘缓坡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J].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30(2): 131-134.

[4] 韓会庆,蔡广鹏,张凤太,等. 贵州省土地综合承载力时空分异研究[J].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3,36(6): 84-87.

[5] 吕剑成,周 磊,洪武扬,等. 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分区划分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24(9):1560-1567.

[6] 刘焱序,彭 建,韩忆楠,等. 基于OWA的低丘缓坡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以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为例[J]. 生态学报, 2014, 34(12):3188-3197.

[7] 赵丽红,陈文波,邵 虹. 南昌市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特征及空间相关性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24(8):1286-1292.

[8] 袁 泉,黄义忠,谢小棠,等. 云南省罗平县基于GIS低丘缓坡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J]. 浙江农业科学, 2014(3):408-411.

[9] 谢 文,朱 同,郭 熙,等. 县域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宜建性评价方法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2(4):551-557.

[10] 倪绍祥. 近10年来中国土地评价研究的进展[J]. 自然资源学报, 2003,18(6):672-683.

[11] 周作江,周国华,唐承丽,等.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4,37(4):6-10.

[12] 张洪业. 利用限制性评分方法确定土地农业适宜性等级——以澳大利亚新南维尔士州为例[J]. 地理研究, 1994,13(2):67-73.

[13] 刘彦随. 山地土地类型的结构分析与优化利用[J]. 地理学报, 2001,56(4):426-436.

[14] 张红旗,李家永,牛 栋. 典型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J]. 地理学报, 2003,58(5):668-676.

[15] 王建国,单艳红. 模糊数学在土壤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 土壤学报, 2001,38(2):176-183.

[16] 史同广,郑国强,王智勇,等. 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07,26(2):106-115.

[17] 裘亦书,高 峻,詹起林. 山地视觉景观的GIS评价——以广东南昆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 生态学报, 2011,31(4):1009-1020.

[18] 泸州市统计局. 泸州统计年鉴2013[EB/OL].(2014-05-01)[2016-04-03].http://www.lztjj.gov.cn.

[19] 四川省统计局. 四川统计年鉴 2013[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3.

[20] 李 可. GIS支持下的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研究[D]. 武汉:湖北大学, 2014.

[21] 翟荣飞,赵翠薇,杨 莉. 基于地形因子的喀斯特山地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以乌江北源为例[J].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6,39(1):9-15.

[22] 赵展翔. 基于GIS的低丘缓坡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评价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13.

[23] 庞 悦. 基于GIS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评价研究[D].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4.

[24] 佘金星,杨武年,张德强,等. 基于GIS的低丘缓坡土地宜建适宜性评价[J]. 地理空间信息, 2015,13(1):80-83.

[25] 王 辉. 中国西南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D]. 云南财经大学,2012.

[26] 陈燕飞,杜鹏飞,郑筱津,等. 基于GIS的南宁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46(6):801-804.

[27] 杨子生. 云南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中的特殊因子分析[J]. 水土保持研究, 2015,22(4):269-275.

[28] 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建设项目压覆重要矿产资源审批管理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源通讯,2010(18):33-35.

[29] 国土资源部.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1024-2010)[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0:1-3.

[30] 何 丹,金凤君,周 璟. 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J]. 地理研究, 2011,30(4):655-666.

[31] 吴海燕,刘 方,杨 莉,等. 喀斯特地区低丘缓坡资源适宜性评价与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3,31(3):328-334.

[32] 韩会庆,杨广斌,郜红娟,等. 仁怀市喀斯特地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J]. 测绘科学, 2014,39(11):76-79.

猜你喜欢

适宜性
论建设用地适宜性与国土资源规划
某院心内科前列地尔注射液病历点评
基于GIS和AHP的避暑地产布局适宜性研究
锅庄纳入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及策略研究
民间体育游戏促进幼儿健康教育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