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产业全面“开花”
—— 2017年上半年全省文化产业项目观摩会综述

2017-07-01

当代贵州 2017年25期
关键词:开花文化产业旅游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付 松

文化产业全面“开花”
—— 2017年上半年全省文化产业项目观摩会综述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付 松

以文化为魂,与旅游联姻,这些观摩项目在贵州脱贫攻坚中凸显出准确的定位和鲜明的特色。

6月8日至9日,2017年上半年全省文化产业项目观摩会走进毕节、六盘水,现场观摩了黔西莲城金街、大方奢香古镇、大方慕俄格古城、水城玉舍千户彝寨、钟山区“三线”文化创意小镇、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中国农耕历史博览园、六枝特区落别乡牛角浪哨文化创客村等项目。

以文化为魂,与旅游联姻,这些观摩项目在贵州脱贫攻坚中凸显出准确的定位和鲜明的特色。

“此次全省文化产业项目观摩,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全省宣传部长座谈会后的首次观摩,主体鲜明、内容丰富,也是对各地贯彻落实党代会和宣传部长座谈会精神的一次督查、一次专项检阅。”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慕德贵说,通过观摩和交流,大家看到了全省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的火热场面,增强了信心;查找了存在的差距,感受到了压力;交流了做法和经验,明确了努力方向。

根据贵州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全省明确了4个类别46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规划投资1187.9亿元。截至目前,已落实土地2.11万亩,完成投资242.1亿元。

立足本土 彰显民族特色

古彝文化是近年来大方县着力打造的文化品牌。2010年,电视剧《奢香夫人》在央视热播,掀起了贵州文化旅游的热潮。

而《奢香夫人》的拍摄地,就在国家4A级景区、全国影视指定拍摄景地、“十三五”全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大方慕俄格古城。

从2009年部分建成并投入《奢香夫人》的拍摄以来,景区累计接待游客42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3亿元。

2016年8月2日,“藏羌彝走廊·彝族文化产业博览会”在大方慕俄格古城成功举办,这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毕节市为贯彻落实文化部、财政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勇于作为的积极之态。

从文艺表演到产品展示,从系列论坛到项目签约,博览会每项活动都彰显了民族特色,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高地提供了示范。

作为第十二届深圳文博会的签约项目,黔西县莲城金街总投资10亿元,着力打造集文化、旅游、娱乐为一体的特色历史文化街区。

项目围绕钟鼓楼、古戏台、牌坊等景观标志性建筑,分梅兰竹菊四大庭院,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等,整合黔西当地的“苗族嫁女”“索玛花开”等民族风情,让每一条街道有文化气息,让每一条巷子有故事传说。

此外,街区还充分揉入梯田、山水、莲花、杜鹃等本土元素,打造儿童乐园、健身会所、主题时尚KTV、梦想秀场、3D影院、精品酒店、传统书院等业态。

挖掘彝族文化资源,借助小城镇建设,打造民族旅游品牌。这一思路催生了六盘水市海坪“彝族文化风情园·千户彝寨”建设项目。

这里曾经是一类贫困村,现在是野玉海景区的核心区,也是2016年度水城县玉舍镇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

千户彝寨的建筑风格以突显彝族文化为主,将土墙、茅草、图腾等彝族元素融合到现代建筑中,使民族文化与城镇建设、传统风俗与现代生活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文化支撑,方显民族特色;文化为魂,方能走得久远。

创新模式 助力脱贫攻坚

“把大扶贫、‘三变’模式与产业发展更好地融合,很受启发啊!”贵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袁飞说,海坪项目山地特色明显,民族风格浓郁,脱贫攻坚、山地特色、民族风格有效结合,对全省各地民族文化发展与繁荣提供了经验,值得推广。

据介绍,千户彝寨项目易地搬迁涉及水城县6个乡镇29个村,共安置生态移民1006户4123人。

既是安置点,又是旅游区,在推进两者有机融合的过程中,千户彝寨项目始终坚持以“三变”模式为发展引擎,将易地搬迁扶贫、旅游景区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既有效解决群众脱贫致富的问题,又促进景区的发展壮大,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丰富了群众生活。

文化支撑,方显民族特色;文化为魂,方能走得久远。图为大方县慕俄格古城一角。(吴学毅/摄)

按照“搬迁一个寨子,打造一个景区”的思路,千户彝寨还成功总结出高端规划建家业、多元投资壮产业、公司帮扶稳就业、股份连心创新业、盘活资产添实业、景区带动兴百业“六业并举”的易地搬迁扶贫“海坪模式”。

大方县奢香古镇是恒大集团捐建的重点移民搬迁扶贫项目,2017年竣工,占地1800余亩,可安置移民3000户12000人。

古镇严格按照彝族民居风格,规划统一建设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立足核心区域特有的梯田地貌,种植不同花期、不同花色的观赏植物,形成“花带花海”自然生态景观,吸引游客旅游观光。

同时,项目采取“公司+贫困户”的模式,通过吸纳贫困户门面入股或参与经营的方式,由政府或公司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管理,建设特色文化餐饮、农民手工绘画、刺绣、风情美食等文化旅游产业服务区,大力推动“文化+”大健康、大旅游、大扶贫融合发展,构建大文化产业格局。

融合发展 文旅相得益彰

在贵州,六盘水被誉为“火车拉来的城市”。

作为中国西南“三线”建设的主战场,六盘水是重要的煤炭基地、钢铁基地,是在时代浪潮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一座工业城市。

“三线”记忆必须留住,“三线”精神必须弘扬。2013年8月,国内唯一一个以“三线”建设为主题的博物馆在六盘水市钟山区诞生,将一个时代的记忆永恒定格在一个现代文化产业项目上。

水城古镇因四面环水而得名,为了延续旧城文态、重构旧城生态、塑造旧城形态、更新旧城业态,2014年5月,钟山区启动水城古镇改造,将水城古镇打造成城市旅游新区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以全域产业、全域生态、全域旅游、全域文明推动艺术长廊、生态长廊、文化长廊、产业长廊建设,钟山区还充分利用水城河河道南岸,将“三线”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旅游产业发展、群众就业致富、市民休闲娱乐、商业业态培育等有机融合,打造彰显“三线”文化富有现代韵味的旅游品牌。

“文化创意小镇特别有风情,非常适合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和时尚,六盘水能把属于‘三线’建设时期的历史文化和当前的时尚相结合,让没有生活在‘三线’建设年代的年轻人对那个年代有了很深的认识,这是最具创意的。”遵义市红花岗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高见说,回去后,将借鉴“三线”小镇的建设经验,把长征精神用现代的方式进行演绎和传承,做好红色文化旅游大文章。

分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集农耕文化、国学文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中国农耕历史博览园,结合21个朝代的历史文化进行酒店设计,将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已成为广大市民及外来游客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位于六枝特区落别乡的布依风情文化体验区是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上提升改造形成的,充满着浓浓的乡愁,目前已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每一个地区发展经济的有力抓手。”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白芳芹指出,在下一步工作中,要加大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力度,为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做出新贡献。(责任编辑/袁 燕)

猜你喜欢

开花文化产业旅游
《一棵开花的树》
雨开花
旅游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探析
南宁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SWOT分析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