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拉盖管理区禁牧生态效应与社会效应评价

2017-06-30姜慧敏王玉华布仁图雅程宇飞白力军

环境与发展 2017年3期

姜慧敏+王玉华+布仁图雅+程宇飞+白力军+张真+都乐

摘要:以乌拉盖管理区四个禁牧嘎查为研究区域,利用植物群落及牧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评价乌拉盖禁牧区禁牧前后生态效应及社会效应,进一步阐明禁牧能夠在短时期内有效改善严重退化草场的质量,但限于补偿资金及扶持政策滞后的问题,一定程度影响禁牧实施效果。

关键词:禁牧;生态效应;社会效应

中图分类号:X721 文献标识码:A 文件编号:2095-672X(2017)03-0266-03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7.03.147

Abstract:Four grazing-prohibition villages in WulagaiManagement District were taken as the survey area. The method that combines phytocoenosium survey and herdsman survey was adopted to evaluate ecological effects and social effects before and after grazing prohibition in grazing-prohibition area in Wulagai Management District, in order to further illustrate that although grazing prohibi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quality of grasslands that have seriously degraded within a short period, implementation effects of grazing prohibition can be affected by the problem of delayed compensation funds and supporting policies to some degree.

Key Words:Grazing Prohibition;Ecological Effect;Social Effect

禁牧工程是对草原实行一年以上禁止放牧利用的措施,休牧是在一年内一定时期对草原实行短期禁止放牧的措施[1]。《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中要求对严重退化、沙化、盐碱化、石漠化的草原和生态脆弱区的草原,实行禁牧、休牧制度[4]。国务院在《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推行划区轮牧、休牧和禁牧制度,各地要积极引导,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划区轮牧、休牧和禁牧工作。2003年启动的“退牧还草”工程,对退化严重的草原实施禁牧、休牧,保护草地资源,改善草地生态系统,促进草地资源的永续利用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1]。

禁牧项目开展的总目标是,通过禁牧奖补机制的实施,扭转草原退化状况,进一步优化管理区天然草原植被群落结构,提高草场平均产草量、盖度、高度等指标,进一步完善各类引导扶持政策,加快转移农牧民,培育开发草原旅游业和草产业,改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建立草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生产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管理区实行草原禁牧的牧户给予禁牧补助,对草畜平衡区落实草畜平衡制度的牧民给予一定的奖励,配套有养老保险补助、创业补助、就业补助及牧草良种补贴等一系列政策[2],确保牧民稳定增收。同时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农牧民收入年均增长保持在13%以上,生活水平有明显改善。

1 研究区概况

乌拉盖管理区是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辖区内的县级管理区[3],位于锡林郭勒盟东北部,东经118°44-119°50,北纬45°29-46°38,行政面积约为5013km2。管理区属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约为零下0.9℃,有效积温为1900-100℃,年均日照时数为270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1%,年均降水量约为342mm,多集中于6、7、8月份[4]。截止至2015年,乌拉盖常住人口为27134人。辖区内有蒙、汉、回、满、达斡尔、朝鲜6个民族。现辖哈拉盖图、乌拉盖、贺斯格乌三个国有农牧场(16个农牧业分场)和巴音胡硕镇[4]。

乌拉盖草原属于乌珠穆沁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5],位于大兴安岭西麓乌拉盖水系的源头流域,草原总面积为4763km2,占行政区面积的92.1%,共有4个草原类、8个亚类。草原类中温性草甸草原类77.43%,低地草甸类20.91%;在草原亚类中,平原丘陵草甸草原亚类面积最大,占65.28%[5]。近年来,管理区呈现出涵养水源、水土保持功能突出,同时自然生态脆弱、人口密度大、草畜矛盾突出、草原退化现象严重等问题。据统计,乌拉盖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共988km2[6]。

针对乌拉盖草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从2004年开始,乌拉盖区在全境范围内实施了春季休牧、局部区域禁牧制度。2009-2010两年,累计对116户超载户取消了项目补贴。通过限量养殖,有效控制和压减了牲畜头数,2010年管理区日历年度牲畜头数为29.6万头只,较2006年减少24万头只。2011年,选择人口密度大、草畜矛盾突出、草原退化严重、涵养水源和水土保持等草原生态功能突出的五个嘎查村(如图1所示)实施了全年禁牧。本文研究区设定在以上全年禁牧嘎查内。

2 研究方法

乌拉盖禁牧区分布在哈拉盖图农牧场、乌拉盖牧场、贺斯格乌拉牧场、乌拉盖水库周围和巴音胡硕镇,涉及三个国有农牧场和一个镇,涉及农牧户908户2999人。本次调查选取查干哈达村、呼仁陶勒盖村、霍布尔钦乌拉、温都尔敖包村等4个禁牧嘎查,每个村选取2-4户牧民进行牧户调查,共收取12份牧户调查表,调查时间为2015年7月25日-28日。

调查以植物群落调查为主,利用频度样方调查方式,结合样地草场主人的问卷调查,了解草场的植被现状,农牧户草场变化、家庭禁牧的基本情况、对禁牧政策的态度、意见及禁牧前后的收入变化等。采取实证分析与理论分析相结合,以及典型调查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系统分析乌拉盖实施全年禁牧政策后的效果,评价其生态效应、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总结禁牧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改进策略。

3 研究区禁牧调查与评价

3.1 全年禁牧的现场调查

3.1.1 牧户抽样调查

牧户走访调查一共包含12户,均为汉族,均为群众,全部是从白旗、太卜寺旗等旗县移民。大部分教育水平较低,仅有3户中有高中或中专学历,大部分家庭中有正在上学的孩子。多数牧户以务农、放牧为主业,仅有少数以经商为主业,有一户有相对稳定的工作(主要为防疫)。一些以农牧业为主家庭收入不高,还有两户低保户家庭,这两户家中有60岁以上的老人。除表中所显示的收入外,2-11号家庭收入还包含有6000元/人·年的草场禁牧补贴;1号家庭无草场,无禁牧补贴。详见表1。

3.1.2 家庭草场利用状况

除1号家庭外,2-11号家庭均有草场,草场类型为天然草场。草场面积在16公顷至40公顷之间。由于2011年各牧户均与政府签定了禁牧协议,草场全年禁牧,且利用方式均为打草。有5个家庭除草场外,还有1公顷至6公顷不等的饲料地。见表2。

3.1.3 禁牧对地下水位的影响

根据研究区降水量监测数据可知,2005-2015年的年降水总量总体呈现增加趋势,特别是2011年降水量达到十年内的最高值,并且连续三年降水量达到400mm以上。见图2。

除7号家庭无水井和12号家庭水井已坏外,其他家庭均有水井。无水井的家庭饮水方式为担水,其他有水井的家庭饮用水来源均为水井。禁牧后,多数家庭的地下水位均有上升;少数几个家庭的水井水位变化不明显。见表3。

3.2 研究区全年禁牧的生态效应、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分析

3.2.1 生态效应分析

据走访调查和有关部门监测数据显示,四个嘎查实施禁牧之前的草场全部处于严重退化状态。根据表4可知,经过5年的禁牧后,乌拉盖有4个禁牧监测点植被恢复至良好,禁牧对乌拉盖地区植被恢复较为明显。目前,多数草场处于恢复阶段,局部草场原生建群种已恢复至优势地位,植被质量良好;部分地区恢复较慢,仅恢复至中度退化。详见表4。

研究区禁牧生态效应目标:通过实施禁牧和严禁超载现象,为草原提供休养生息的机会,利用草原的自我修复能力,有效恢复草原植被,五年后管理区天然草原植被群落结构进一步优化,平均产草量、盖度、高度分别达到1194.03公斤/公顷(最高月份产量)、80%、35cm,分别比目前提高15公斤、15个百分点和10cm。

调查显示,2015年研究区天然草原植被群落的平均盖度已有79.9%,植被高度约为28.4cm。根据2015年乌拉盖管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平均鲜草产量为3714.93公斤/公顷,干草产量为1656.71公斤/公顷。乌拉盖天然草原的生产力已有所恢复,基本达到奖补机制实施目标和生态效应。因此,禁牧能够在短时期内有效地改善严重退化草场的质量。

3.2.2 经济与社会效应分析

研究区禁牧经济效应目标是通过实施禁牧和落实草畜平衡制度,进而大大提高天然草地的生产能力。禁牧3年后每亩草地平均产量可提高10—20%。同时可把草原生态建设和发展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在保护原有生态环境基础上,发展具有草原特色的生态旅游业,有效加快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步伐,为振兴民族地区经济,起到推动和先导示范作用。禁牧社会效应目标是通过实施禁牧,促进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和牧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变传统粗放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实现畜牧业现代化。

四个嘎查的禁牧措施实施效果显示,禁牧5年来牧民家庭月平均收入在1600至6000元之间,以务农和牧业为主,经商或创业家庭比例较低,畜牧业现代化产业方面基本未涉及,对牧民传统生活方式改变较大,出现短期内的生活不适应,再就业压力较大。同时也存在各项扶持政策落实滞后的现象,影响了牧户的生活质量。

4 结论与对策

乌拉盖地区禁牧生态效应与社会效应评价结果显示,禁牧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改善已退化草场质量,提高天然草地的生产力,但其并不能完全恢复到原生群落狀态。且禁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草场质量,但由于补偿资金及扶持政策滞后,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青年再就业压力较大,家庭收入降低、子女受教育不便等。

多数政策都需要在执行过程中得到不断修正和完善,以提高政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基于牧户调查和对禁牧政策各方面评价,提出几点建议。

(1)强化草原监督管理力度。草原监管是草原保护与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草原监督管理是保障生态政策落实的有效手段,是依法维护农牧民合法权益的迫切需要,是推动草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2)改进禁牧补贴制度。在加强各种监督管理措施的同时,要制定合理的补偿制度,确保禁牧民的生活水平。如可实行草场差额补贴制度,还要根据物价上涨因素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断提高草场补贴标准。(3)加快畜牧业现代化进程。对于禁牧实施后出现的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要高度重视,在生态效应基本达到目标的同时,加快实施农牧业生产方式的结构性转变,鼓励牧民开展畜牧与其他经营方式相结合的发展思路,以期达到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应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张曙光.内蒙古半农半牧区禁牧舍饲政策及其效应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

[2]乌拉盖管理区2011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

[3]白海英.乌拉盖管理区工矿开发、民生、生态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

[4]乌拉盖开发区志编纂委员会.乌拉盖开发区志[M].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5.30-35.

[5]王淑芳.内蒙古乌拉盖河流域近20年植被覆盖变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2

[6]张汉民.乌拉盖草原现状及保护对策探讨[J].内蒙古草业2011,23(3):41-43.

收稿日期:2017-05-06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厅专项研究课题“基于生态系统与植被型的内蒙古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2013-2014)

作者简介:姜慧敏(1986-),女,工程师,主要从事生态遥感监测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