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

2017-06-30胡廉民

科技视界 2017年5期
关键词:过程评价开放式

胡廉民

【摘 要】简要说明了课堂上较普遍存在的一些理论与实际脱节等较为普遍的问题。从更新教育理念出发,提出把课堂由听课课堂变为素质教育课堂,知识课堂变为能力课堂。课堂教学设计方面,对课堂的扩展、开放式设计、学生参与和协作,重视过程评价等提出了思考。

【关键词】扩展延伸;开放式;参与协作;过程评价

进入21世纪,不断改革与发展的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就是培养应用性人才,应用性人才的培养需要建立一个多因素联动的复杂系统,而作为人才教育培养主阵地的课堂教学,尤其值得研究与改革。但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理论与实际脱节、照本宣科、照PPT宣读、不注意学生个性与认知特点等问题一直未能解决。现在课堂教学模式一直是教育工作者非常关注,但又是一个最值得担心和忧虑的问题。本文围绕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改革,从教学理念和教师责任两个维度进行分析梳理, 探讨地方高校开展教学模式改革研究,培养应用性人才。下面从教学理念及教学设计方面提出一些思考和想法。

1 更新教育理念

1.1 变听课课堂为素质教育课堂

传统的讲授式课堂具有明显的“灌输式”特点,存在着诸多缺陷,它以学生基本具有大致相同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大致相同的学习速度和掌握知识的程度为基点。教师在课前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用同样的模式、方法和速度完成讲授任务。教师还需事先估计学生学习过程中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教学难点),在教学中进行重点阐释与讲授。显然,这类讲授式课堂对于讲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传统“三基”十分有效,不利于素质与能力教育与培养。

素质教育培养的是“学生”,是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以产生新的问题并“会学”,因此素质教育课堂要求将单向的知识讲授和灌输转变为相互的交流。将教师由信息的单向传输者改变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将学生从课堂上的听众转变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则从单向讲授灌输式听课课堂变成素质教育课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与互动,努力达成素质教育目的。

1.2 变知识课堂为能力课堂

中国传统的教育强调“传道、授业、解惑”,强调知识的传授,教师为学生“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然后交给学生去解决。而这些所谓的“问题”都是已知答案与结论的问题,这种课堂最多只培养的学生解答已知世界问题的能力,不管这些“问题”如何高深,都比不上学生自由地“生疑”,更无法实现能力培养。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研究“非常态结构问题”(即问题的构成是无规律可循的,有无答案是不确定的,即使有答案也不一定是唯一的,答案可有多种,也可能没有对错之分)。努力实现“教为不教、学为学会,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1]最终使课堂成为能力培养主阵地。

2 加强教学设计

2.1 扩展延伸课堂

教师应将课堂扩展延伸至课前与课后,现在的教师多数忽视了这点,教师上课时才到教室,到教室就开始讲课,下课后即离开教室。实际上,教师应摸清学生课前对所学知识的阅读、理解、掌握及运用情况,实践类教学项目还需注意检查项目准备情况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然于胸,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掌握、运用、反思、生疑或困惑的基础上,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

在传统的讲授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下,學生被设计成“平均”的学习状态,没有展现个体化理解、个性特点的时间与空间。而大学生具有批判意识、质疑精神及创新能力这些思维特点,尽管有时显得稚嫩、不成熟。对大学课堂扩展就应先倾听学生对知识的个性化理解,尊重学生在教学系统中的主体地位。

2.2 建立开放式课堂

德国教育家洪堡在论述大学教育时曾经对大学老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有着这样的定位[2]: “大学教育的特点,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变化。在大学,教师讲课与学生听课并不是一件主要的工作,教师讲授的并非人人皆可以从书本中或教科书上得来的现成知识。教师的科研方向和学术兴趣才是他讲授的中心”。

因此在大学课堂教学中,尤其是本科课堂上应适当加大信息量,对书本知识进行必要的补充,介绍理论知识的前沿性研究成果。这一教学环节在大学课堂教学中异常重要且必不可少,学生在学习了书本知识的同时,还应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最新进展和前沿性成果有所了解,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向创新迈出坚实的脚步。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前沿研究动向和最新知识的前沿研究成果,把教学与科研有机地结合。

大学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求教师有问题意识,善于深入思考,尽可能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和观点,即教师本人应当对知识进行个性化的理解、感悟、研究与反思,与学生一起探讨自己学术方面的困惑与质疑,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像老师一样学会反思,具体分析自己的理论不足、实践缺陷、实践探索缺乏等,努力将学生从“考生”培养为“学生”。

2.3 建立参与、协作式课堂

大学课堂还应特别注意引导与调动学生参与。这类教学模式的重点就是积极鼓励并要求学生在包括课堂学习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主动积极参与,包括课前准备、课堂发言、交流分享、课后练习、查阅资料、撰写综述等等活动。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经过各种自主性、探究性、创新性学习,实现已有知识体系在与新知识交互重建。更重要的是,学生从自身学习动因出发的积极参与过程能促进学生个性化知识体系形成,成为学生创新能力积累的重要基础,学生建构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研究能力、创新意识,实现个性发展和综合能力培养。

大学课堂的另一重要环节就是协作,包括学生与学生的协作学习,也包括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究学习与研究。客观地说,这种学生与学生间、教师与学生间讨论协作的结果不一定都能真正搞清客观世界的本质,甚至于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对事物的发展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和展望。但是这样的协作仍然应该成为大学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如叶圣陶先生所倡的教学理念:“教为不教、学为学会”。可以说绝大多数教师的学术能力及学生的知识深度和广度不足以实现原始创新,但是通过这样的训练能帮助学生形成创新的心理动机,促进创新的理性在心灵的萌芽使学生从“学会”真正成为“会学”。因此在大学的课堂教学之中,应特别设计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间共同学习的环节与时间,尽可能地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

2.4 从结果评价转变为过程评价

注重课程教学过程每个环节的评价,降低期末考试分数的比重。教学过程各环节均可设计相应评价,包括平时作业、课堂发言、设计报告、调研报告、期中测验、小组讨论、个人报告、自我评价、教师点评、课程论文、课程设计、期末考试等十余个环节。教师认真设计、改革,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要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对学生培养来说,重要的是能够经历一个学习过程:授之以“渔”的效果远胜于授之以“鱼”。

笔者就曾在选修课教学中,尝试设计了一些“非常态结构问题”,交由学生自主研究,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在长达两周的实际观察、统计分析,形成了较发有质量的研究报告中,并让学生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由老师和同学共同进行评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志义.推进十个转变实现大学教学改革新突破[J].2012,17:25-28.

[2]党亭军.大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当做些什么[J].2008,15:23-24.

[责任编辑:朱丽娜]

猜你喜欢

过程评价开放式
开放式数字座舱软件平台IndiGO
关于小学作文开放式指导的思考
开放式公园绿化中常见问题与改善措施
开放式计算机实验教学自主学习平台
开放式弹簧机数控系统开发
基于信息化网络教学平台的四点五步教学模式研究
中级数控车工职业资格过程评价的探讨
高等院校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