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校园边界景观带创新设计研究

2017-06-30王耀萱叶航宇朱筱婧

科技视界 2017年5期
关键词:绿道

王耀萱 叶航宇 朱筱婧

【摘 要】大学校园边界是连接校园内外环境的桥梁,也是对外展示校园文化的重要窗口。文章以厦门理工学院校园边界空间为研究对象,详细调研了校园边界空间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对师生问卷访谈的基础上探索可能的创新机遇,提出了以构建具有不同主题情境的绿道空间为目标,以融入多样化的功能性和校园文化为策略,并引入生态景观的相关技术,从而实现内外空间相互融合,功能系统较为完善的大学校園边界景观带。

【关键词】大学校园景观;边界景观;绿道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ve Design of Campus Boundary Landscape

——Taking the Example of 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ANG Yao-xuan YE Hang-yu ZHU Xiao-jing

(School of Design Arts & Fashion Engineering,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Xiamen 361024,China)

【Abstract】University campus boundary is a bridge between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the campus, but also an important window to showcase the campus culture.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campus boundary space by studying the campus boundary space of Xiame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explores possible innovation opportunities on the basis of interviews wi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constructing green with different subject situations As the goal, to integrat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functional and campus culture as a strategy,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ecological landscape related technology, in order to achieve internal and external space integration, functional system is more perfect university campus border landscape.

【Key words】University Campus;Boundary landscape;Green lane

1 边界景观的概念及相关领域的研究

1.1 边界景观的概念

美国城市规划学家凯文·林奇在《城市意向》中提出,一座城市的环境形态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通道、边界、节点、街区和标志。其中的边界,指的是两个空间的分界线,具备独特的功能属性,从狭义的角度可以理解为“边界地带产生的具有融合相邻异质空间特点而又有个性的空间。”校园边界空间,是指校园红线到城市的过渡区域,围绕校园的带形空间,属于校园环境和城市环境的交接部分,这一空间不仅包括绿地、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还应包括校园内部向社会开放的使用空间。边界景观则是对边界空间景观化,运用相关的景观设计技术将多种类型的空间形态融入到边界空间中,形成具有独特景观价值的功能空间。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1)“以人为本”的边界景观策略

日本校园边界空间设计往往有着大量的人性化与小尺度的休闲设施设计。以日本高校帝京平城大学为例。其中野校区与城市的交界处就设计了生动有趣的边界广场空间,该边界广场体现了边界设计观的整体性。广场将铺装、木坐凳、树阵广场三者作为统一的整体来行进思考,寻求着建筑、空间、模数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小空间的组合来使得广场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交流性,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

(2)“立体空间”的边界景观策略

边界空间立体化的将地形与边界相互结合,充分利用地形高差形成特色鲜明的边界景观。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为例,校园位于丘陵地形,地形最大高差达到45米左右,大学的建筑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到地形当中。艺术学院建筑嵌入地形上的构成,两边蜿蜒的体量交错咬合,扩大了内广场空间在高度上的开放视觉,而屋顶花园与立体化庭院的结合,让该场所营造出自然、紧凑的空间体验。

(3)“开放式”的边界应用景观策略

高校为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师生与社会有广泛的接触,同时学校应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在景观规划上需要推到厚重的“围墙”,主动归于一座城市,[1]重视开放式交往空间的营造,为师生及校外人员提供各种社会交往、信息交流和知识融会的空间,这类型的大学校园有汕头大学、深圳大学等。

(4)“生态化”的边界景观策略

21世纪初期,由于高校的新校区选址多在郊区,校园建设用地都保留了良好的山水自然条件,容易形成山水格局。校园顺应地形辐射展开建筑布局,在校园中心区设计了大面积的绿化或水面,营造环境宜人的校园景观。以沈阳建筑大学为例,校园边界的稻田景观,将农作物、野草这类自然景观作为边界景观的创新设计点,对生态景观与高校校园的关系做重新的认识。设计结合自然的思想反应出校园边界观的悄然变化。[2]

2 大学校园边界景观的设计原则

2.1 专属性原则

边界景观设计的专属性原则是指边界保留地域特点,让其与校园起到衔接的作用,但同时又不失去其特有形态。通过校园边界为展示,对外显示出边界的独特性,同时又起到边界的隔离作用。专属性要求在设计上结合当地的气候、地理和材料等自然条件;[3]要求吸收本地的、民族的、民俗的风格以及本区域历史遗留的文化痕迹,使得作品具有極强的可识别性。

2.2 人文性原则

景观设计的人文性是将人作为设计的出发点,注重人与景观的融合。校园边界的人文性景观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校园边界的文化景观设施因其文化资源对周边社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宣传校园文化艺术,有传播文化的教育意义。适宜的边界景观通过人文的可感性陶冶着大学生的情操,传承着大学校园的独特文化。大学校园将人文性景观设施直接布置在校园边界处,这样的布局既能提升校园文化景观的社会性,又使得社会大众能够了解校园文化以及各艺术领域的前沿信息。[4]

2.3 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景观设计永远的主题,注重保护周边环境现有的自然景观资源,并运用到校园边界景观的创新设计当中,打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共融,相互补给,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生态边界景观环境是最根本的原则。校园边界景观创新设计应充分考虑生态技术的运用,如雨水收集,屋顶绿化等,设计结合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其无可比拟的优点逐渐突出,良好的校园边界景观生态环境,也能起到人们对保护自然环境的教育作用。

3 厦门理工学院校园边界带的现状及设计机遇

3.1 校园基本概况分析

厦门理工学院位于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理工路,属于外郊偏远地区,邻近动车交通枢纽厦门北站。厦门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潮湿,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东北风。此项目调研的总路线是以厦门理工学院北门为起点,经过运动场、东区宿舍、教学楼等地块的校园边界空间直达作为终点的南门。在路线选择方面考虑了校园边界环境的发展趋势,选择在校园的西面建设是因为拥有很多用地以及发展空间,西面校园边界设施正处于开发阶段,从而利用建设趋势来实现更多的可能性。主要调研了边界以内的校园区域,分为三个部分:运动休闲区域、宿舍生活区域以及与校园周边村落连接的区域。

3.2 校园边界带现状分析

3.2.1 运动休闲区

根据调研边界空间的路线现状分析,第一部分是运动休闲区域。这一部分边界带相对清晰,靠近北门旁的操场和校内宿舍生活区,边界空间内部拥有一个停车场并且旁边就有各类的球场,是人流量较大的区域。这片区域植被繁多有良好的遮阴条件,但植被的种植分配没有秩序,无人修剪管理杂乱无章。加上空间内的地面不平整具有很多的微地形,阻碍了对外界的视线,但可以利用一定的微地形打造成趣味性的景观空间。还有很大一片属于灰色空间,留有大块的水泥地或是草地荒废在那,利用率很低。

3.2.2 东区宿舍区

第二部分是东区宿舍的生活区,运动休闲区直接连接这一调研路线,主要为学生生活交流区域。原本的边界带情况较好,但经过台风后边界栏杆倒下还没有整修,环境现状混乱。在东区宿舍的北面有一大片土壤层,土质肥沃,部分属于居民的菜地,植被层低矮视野开阔,并且含有蓄水池等基础设施。因为与另一边的在建区域连接,所以这片地区随意被开挖,没有规划用地,杂草丛生,垃圾成堆的步行道无人清理。由于此片区域有良好的土地资源,可以利用这大面积的土地优势发展可持续的步行生态景观。

3.2.3 综合楼在建区

这一部分属于校园新综合大楼的建设区域,我们没有能进入场地详细的调研,其边界现状非常不清晰。由于正在施工,许多的生活垃圾和废土堆堆积在新操场的边缘地带,植被也被严重破坏。这块区域靠近新操场,并且临近教学楼,所以从东区宿舍出来去上课的学生必需经过新操场,交通不太便利。在建地块的土地面积较大,视野条件好,适合建设校园内部的步行景观,有优越的延长性;又处于校园内部,便于后期的景观带管理。

3.2.4 教学楼村落连接区

此地区位于教学楼7号楼背面,也位于整个校园的东南面,是村落与校园的交接处,只一墙之隔。这片区域已经处于边缘地带所以学生几乎很少在这里聚集,但以村民居多,村民们通过小门进入校园。由于与村落相接,大面积的土地资源没有规划,这里有许多的低矮杂草等植被;地势起伏较大,最高点近5米高度,站在教学楼2楼可平视此地块,但视野条件优越,而且大面积地块平坦,适合建设人们进行休闲活动的场所,并且具备重要的展示性景观建设的地理条件。

3.3 校园边界景观设计机遇

基于厦门理工学院校园边界空间的现状,以及对师生需求问卷访谈的结论,可以明确设计一个聚文化型、展示型、交互型、休闲型为一体的校园边界景观空间,这应该是设计的核心方向。

3.3.1 “绿道”系统建设

厦门理工学院的校园边界空间形态整体呈现带状趋势,带状边界空间可分为道路和带状景观,以一条主线延伸将各种空间要素串联起来,形成连续性的景观带。这种边界模式往往没有主导中心,线性要素较为突出,带状形态会给人的视觉感受造成很大的影响,曲线、斜线式的边界空间更能给人产生一定的运动感和张力感。这样的边界空间形态就非常适合“绿道”景观的建设,将各个景观节点作为空间要素,用“绿道”进行串联,边界空间既做到交通便利,又能够景观环境优美,使边界景观作为生态走廊更加系统化。

查尔斯·利特尔在其著作《美国的绿道》中将绿道定义为:“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形开敞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5]由节点系统、慢行系统、绿廊系统、标识系统、服务设施系统和交通衔接系统组成,为人们提供贴近自然、骑车慢行和休闲健身的场所。“绿道”系统的设计是在原本的自然资源上进行保护和改造,来有效的提升整个边界景观环境的生态性,在设计的同时,根据现状用地建设相应的景观节点,以一条“绿道”贯通整个边界空间,打造绿色慢行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其发挥着积极地作用。

3.3.2 景观节点建设

节点的设计在整个景观设计中是最有难度的部分。一个节点可以代表一个区域内的重要环节,体现整个景观设计的的特色;作为承上启下的结合点,可以达到景观设计特色连接转换的作用,可以让静态的景观达到动态的效果。将其结合在绿道里,一方面,行人在欣赏景观时,不会出现断层的现象;另一方面,可以给行人愉悦的感觉,减少行走的乏味感以及疲劳感,对于行人来说是一种美的享受与体验。

计划在厦门理工学院校区用地上建设部分节点,用作各个区域之间的连接。设计以北门为“绿道”系统的入口,设置宣传栏以及校园文化墙,展示校园文化气息。运动、休闲区节点,可以将休憩景观小品与纪念品售卖作为节点的一部分相融合;村落连接区,可以做校园文化纪念馆,将我校历史以绘画照片等方式记录下来;南门山丘区在校园门口,可以设置景观眺望台作为特色节点。由于在校师生物质条件的成熟引发精神层次的诉求,传统校园景观的单一性已经无法适应当代是师生对景观审美的应用的需求,而校园环境的升级和改造,充分应对快节奏变化的社会潮流,在节能、环保、休闲、人文、学习等方面提供最优的条件。将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暗点设计融入景观设计中,不但丰富了校园的景观建设,同时也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更多、更好、更合理的多样性交往空间,增加了学校的人文情怀。

4 厦门理工学院校园边界景观设计实践

4.1 分区域设置主题,营造情境空间

厦门理工学院的校园边界景观设计中集合了漫行空间、交流空间、观景空间、休闲空间、趣味空间等;以及这些节点空间的小品设计体现大连理工大学校园景观的特色性,对校园文化的提升有着积极地作用。以带状边界为主线设计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绿道”慢行系统,将其中的慢行节点空间打造成具有不同主题的理工特色情境空间,形成一个绿色的生态网格,为师生提供最直接的休闲氧吧。

4.2 功能类型多样化,丰富休憩内涵

“绿道”慢行空间是厦门理工学院校园边界景观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贯穿了整个校园,交通功能是其不可或缺的属性,从使用者的需求出发,慢行系统的便捷可达性是最重要的因素。慢行空间以步行优先、适度分流为基本原则,夜间可作为一条慢跑道,方便使用者散步、慢跑,以及观赏校园的景观。并且这条“绿道”联系了校园中各个慢行的节点空间,丰富了当代大学校园的各项功能属性。

交流与运动空间设置在运动场地周边,属于学生必经之路,以运动场为景观交流中心,在整体空间中加入理工特色的纪念品商店、廊架、飞鸟药箱等景观小品的设计,这些景观小品对外既展示了理工校园的文化特色,对内又提供了安全的服务措施,创造出一个和谐安全的校园景观环境。

观景与休闲空间的节点部分利用地形的高差,规划出多变的景观空间,在最高点设置观景平台,树下安放休闲座椅,缓坡处种植大片草地,可吸引人群观景并供人们休憩,提高了微地形的使用率。设计人行天桥休闲景观将运动区和东区宿舍连接,作为到达宿舍区的一个过渡地带。这样的公共开放空间不仅能为社团活动提供宽敞的场地,同时还能为小群体进行较私密的活动提供适当的场所,设计具有较强领域感的交往空间,更加丰富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功能。图1

东区宿舍的蔬果园片区:在东区宿舍的北面规划出一块可以与大自然进行接触的互动空间,利用这块区域种植蔬菜或是水果,增加了学生的景观互动乐趣,丰富了趣味性的景观功能,并且运用雨水收集等一系列绿色手段来提高整个片区的生态性,对绿色校园的景观设计起到积极的作用。

校园南北门边界空间为文化展示功能区,文化墙上用以独特的手绘方式进行表现,以丰富的视觉效果展示校园的发展历程,同时抽取理工的元素符号,设计出富有理工特色的景观小品,将文化与景观设计相互融合。

每一个大学校园,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与文化。在进行厦门理工学院边界景观设计时,可以把与厦门理工学院的成长历程相关的元素符号,通过一定的设计手法将其嵌入到校园的各个景观小品之中,例如以色块的组成形式、以材质的组成形式;设计出具有理工特色的慢行道的标识牌、里程石、飞鸟药箱、休闲座椅等,充分体现了景观的文化功能。让校园景观不仅拥有美的观赏性,还拥有了历史和文化的智慧性,让人们在校园漫步休憩的时间中体验厦门理工学院的文化韵昧,此外, “绿道”的慢行节点空间应具有一定教育宣传意义,更能使校园文化暗藏于景观的点滴之间。

4.4 引入可持续设计理念,构建绿色空间

厦门理工学院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虽位于中国南方湿润地区,但水资源条件仍然较差,当雨季来临时土壤对雨水的含水不够,雨水很快就流失掉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因此在设计厦门理工学院边界景观的时候,通过对雨水的收集、储存、再利用来打造一个完整的可持续的绿色校园。

在整个边界景观设计的慢行系统中使用这样的渗透性铺地的地面,以最大的限度来防止雨水的流失。这样的铺装方式可以保留土壤中的水分,在非雨季的时候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并且對土壤起到保护的作用,增加了土壤韧度。这样做既美化了景观,又引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构建了一个有较强景观效果的绿色校园边界带。以东区宿舍的蔬果园区为例,由于厦门夏季高温持续时间长,蒸发量较大,因此土壤中的水分流失速度快。通过气候降水的收集储蓄于地下设备中,通过储水设备排入到渗透性铺装地面,不仅减少了雨水的流失量,并且将水分涵养于土壤中。当非雨季时,再以喷洒方式来浇灌整个蔬果园区的植被。以此方式为绿色校园的构建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5 结束语

本篇论文详细研究了厦门理工学院的边界景观设计,以边界景观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依据,结合厦门理工学院具体的地理、人文等因素进行的探索。创新创业项目注重实践,在探究校园边界景观带设计中,就需要深入参考现有案例,从实际案例中找寻实践机遇。在环境行为学指导的基础上,通过对国际高校经典案例的学习和探究,总结、分析这些案例中的值得学习的地方,进而对校园的现状、师生行为等方面进行调研,最终总结出一套适合厦门理工学院边界景观带设计的方案。研究希望通过厦门理工学院校园边界景观带的设计,使其成为一个参考案例,在未来校园慢行系统边界景观带设计的学术型和专业型的发展中提供一个可参考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刘志强.开放式大学校园景观规划策略[J].山西建筑,2006(12):12-13.

[2]段晓丹,孟凡进,陈辉.高校边界空间形态探析[J].山西建筑,2010(3):13-14.

[3]徐晔.大学校园边界空间形态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江苏建筑,2014(02).

[4]瞿烨焓.高校校园景观边缘空间差异性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2014(04):151.

[5]刘畅,孙欣欣,谭艳萍,郭崇.绿道的发展及在中国的实践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2015(12):49-54.

[责任编辑:朱丽娜]

猜你喜欢

绿道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的中国绿道研究进展述评
环湖绿道游憩机会谱构建及应用——以南京市玄武湖为例
绿道规划设计的人文关怀调查研究——以杭州市临安区青山湖环湖绿道为例
马鞍山城市绿道使用评价研究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
三明市建设城市绿道
Prediction ofroadheaders’performance using arti fi cialneuralnetwork approaches(MLP and KOSF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