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野生尖头塘鳢人工驯养试验

2017-06-30骆明飞罗俊标邹记兴周爱国

河北渔业 2017年6期
关键词:养殖环境

骆明飞+罗俊标+邹记兴+周爱国

摘 要:报道了对野生尖头塘鳢(Eleotris oxycephala Temminck et Schlegel)在池塘、微流水池、网箱中人工驯化试验情况。均重9.0 g/尾的尖头塘鳢7 707尾,按规格大小分为3级(≤10 g/尾、10~15 g/尾、≥15 g/尾),放在三种不同驯养环境共7组(池塘1组、玻璃钢微流水池3组、网箱3组),经3个月的驯养,共收获6 742尾,总成活率87.74%,均重29.4 g/尾;其中,池塘组驯养成活率为86.51%,平均增重率为227.8%;微流水组驯养平均成活率为92.45%,平均增重率为232.1%;网箱组驯养成平均活率为90.26%,平均增重率为212.5%。不同规格尖头塘鳢驯养结果也存在差异,其中,规格≤10 g/尾驯养成活率为86.72%,平均增重率为226.9%;规格10~15 g/尾驯养成活率为93.11%,平均增重率为222.0%;规格≥15 g/尾驯养成活率为94.74%,平均增重率为218.5%。驯养试验对尖头塘鳢具有较大的研究保护及推广养殖价值。

关键词:尖头塘鳢(Eleotris oxycephala);环境;驯化;养殖

尖头塘鱧(Eleotris oxycephala,见图1),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鰕虎鱼亚目(Gobioidei)、塘鳢科(Eleotridae)、塘鳢属(Eleotris),俗名黑笋壳、什抛、竹壳、黑淋哥,是一种较为名贵的淡水小型经济鱼类。主要分布于日本、东南亚各国至澳大利亚之河口和江河下游,以及我国的台湾、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及广西等地[1],属于暖水性鱼类。其个体较小,1龄体重一般15~50 g/尾,体重250 g以上极为少见,但肉质细嫩,味鲜美,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市场价格高,规格100 g/尾以上达140元/kg,市场前景极好。近年来,由于滥捕和江河环境污染,导致尖头塘鳢的江河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资源枯竭。因此,急需开展尖头塘鳢的生物学特性、人工繁养等方面研究,以利于加大增殖和养殖力度,保护其自然种群数量。目前关于尖头塘鳢的研究未见报道,我们已通过从天然水域中收集尖头塘鳢进行驯化养殖试验,获得成功。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鱼及运输

利用在磨刀门、崖门出海口河道中捕捉的野生尖头塘鳢作为驯养试验鱼。捕捉时,利用尖头塘鳢昼伏夜出,喜欢钻缝隙的习性,在其集中出现的季节5-8月份傍晚放入网笼,次日清晨起笼收获,并用专业的活鱼运输车及时运回试验池。

1.2 驯养地点与条件

尖头塘鳢人工驯养试验在珠海市斗门区省级尖塘鱧良种场进行,该场位于珠江出海口磨刀门和崖门之间,与采捕地相距10 km之内。

池塘:试验池为东西走向长方形土池1口,池塘面积1 000 m2,池水深1.5 m,养殖用水充足,进排水方便,养殖过程保持微充气。

微流水池:试验池3口,均为直径3 m的圆形玻璃钢养殖池,池水深0.8 m,进排水设施完备,从中央排污口排出的水进入鲮鱼养殖土池经生物过滤后,再由水泵抽进试验池达到循环利用,养殖过程保持微流水。

网箱:网箱3个,设置在2 000 m2的家鱼养殖土池中,规格2 m×5 m×2 m,网目为20目,网箱高出水面40 cm以上,而其底部离开土池底约10 cm,每个网箱安装3个气头保持微充气。

1.3 驯养方法

1.3.1 暂养与投放 2016年5月3-6日,從野外捕捉尖头塘鳢共71.79 kg,运输到试验场进行暂养,剔除出运输损耗和受伤严重的鱼共计2.60 kg,把余下的鱼(69.19 kg,7 707尾,平均规格9.0 g/尾)按规格大小分为3级,详见表1;分级后先经2%食盐溶液进行鱼体消毒后,再经15~20 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泡5~10 min,投放入相应的驯养池中,投放数量详见表2。

1.3.2 投饵驯化 放入土池的试验鱼主要投喂活的鲮鱼。入池3 d后首次投入全长约1.5 cm/尾鲮鱼20 kg,一周后再次投入相同规格的30 kg,之后每隔10~15 d根据试验鱼的摄食情况继续投喂全长2~3 cm/尾鲮鱼,中后期逐步过渡到投喂冰鲜杂鱼及人工配合饲料。

试验鱼放入玻璃钢微流水养殖池3 d后,开始投喂水蚯蚓,早6:00、晚6:00各投1次,具体投喂量根据摄食情况适当调整。刚开始,只有少量鱼摄食,且晚上摄食量比早上强,10 d后基本可以正常摄食,投喂量8%~10%;4周后过渡投喂冰鲜杂鱼,并逐步在冰鲜鱼浆中增加鳗鱼人工配合饲料,投喂量3%~6%。

试验鱼放入网箱后,每个网箱放入方形不锈钢饲料盘2个。3 d后在饲料盘中开始投喂水蚯蚓,早6:00、晚6:00各投1次,具体投喂量根据摄食情况适当调整。刚开始,鱼摄食量少, 10~15 d后基本可以正常摄食,投喂量8%~10%;4周后过渡投喂冰鲜杂鱼,并逐步在冰鲜鱼浆中增加鳗鱼人工配合饲料,投喂量3%~6%。

1.3.3 日常管理 试养过程由专人管理,做好每天水质检测、投喂、观察和水质管理等工作,并按时做好养殖工作日志记录。土池每周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约20%;微流水池每周虹吸清污1次,清除池底污物;网箱每周冲洗网衣一次,并检查网衣是否有破洞,防止逃鱼。同时每15~20 d泼洒苯扎溴铵溶液使水体浓度达3~5 mL/m3,预防病害发生。

2 结果

2.1 驯养效果

经过3个月驯养试验,基本掌握了尖头塘鳢的驯化方法,三种不同驯养环境共7组试验鱼均表现出较好的驯养效果,共收获6 742尾(损耗965尾),总重198.48 kg,均重29.4 g/尾,各组最高成活率96.99%,最低成活率86.51%,平均成活率达87.48%(表3),最高增长率233.3%,最低增长率204.5%(表4)。

2.2 不同驯养环境对尖头塘鱧成活率和增重率的影响

池塘养殖成活率为86.51%,平均增重率为227.8;微流水池平均成活率为92.45%,平均增重率为232.1%;网箱成活率为90.26%,平均增重率为212.5%。不同驯养环境对尖头塘鱧成活率和增重率存在一定的影响,成活率方面流水组的表现最好,网箱组次之,池塘组最低;而在增重率方面,流水组的表现也最好,池塘组次之,网箱组较低。

2.3 不同驯养规格对尖头塘鱧成活率和增重率的影响

规格≤10 g/尾尖头塘鳢驯养成活率为86.72%,平均增重率为226.9;规格10~15 g/尾尖头塘鳢驯养成活率为93.11%,平均增重率为222.0%;规格≥15 g/尾尖头塘鳢驯养成活率为94.74%,平均增重率为218.5%。不同驯养规格对尖头塘鱧成活率和增重率存在一定的影响,驯养的规格越大,成活率越高而增长率相应降低。

3 讨论

3.1 食性

在自然生态条件下,尖头塘鳢喜欢栖息在江河的砂石缝隙、洞穴、杂物中,昼伏夜出,主要以水中各种小鱼、小虾、甲壳虫、软体动物等为食,生活习性与尖塘鱧属鱼类相似[2,3],为较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尖头塘鳢喜欢在水泥池或网箱的底部一角集群,或栖息在池塘沙泥、草丛中,经过驯化,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鳗鱼、河豚等人工配合饲料)。但驯化期稍长,一般5~6周,且驯化过程需要投喂水蚯蚓、冰鲜鱼浆等,逐步过渡到完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

3.2 影响驯化的因素

驯养试验取得较高的成活率和增重率,一方面得益于暂养处理、分级养殖措施,极大降低尖塘鱧相互残杀现象,另一方面驯养过程饲料转化合理,措施得当。尖头塘鳢从纯野生进入水泥池或网箱养殖后,第1~2周投喂水蚯蚓引诱驯化主动摄食、第3周加入适量冰鲜鱼浆进行混合投喂、第4周投喂冰鲜鱼浆、第5周在冰鲜鱼浆中加入适量人工配合饲料进行投喂,逐步過渡到完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驯化过程循序渐进,满足尖头塘鱧驯化和生长的条件。

三种不同驯养环境对尖头塘鱧成活率和增重率产生一定的影响,流水组表现出较高的驯养成活率和增重率,这可能由于玻璃钢微流水池水质条件好,设施方便管理,面积较小利于尖头塘鳢集中驯化、摄食和生长;而在池塘驯化养殖中,可能由于从投喂活饵料鱼鲮鱼直接转化投喂冰鲜鱼浆和人工配合饲料,以及水体面积较大不利于驯化集中摄食的影响,导致驯化成活率较低,但驯养密度相对小利于生长,较网箱组表现较高的增重率;不同驯养规格对尖头塘鱧成活率和增重率存在一定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规格越大易于管理因此驯养成活率越高,而增长率相应降低,这可能与尖头塘鳢生长特性有关,还需作进一步的探讨。因此,在尖头塘鳢今后驯化或养殖生产中,若先经小水体(水泥池、网箱等)驯化后再投入池塘中进行规模化养殖估计效果将会更佳。

参考文献:

[1] 郑慈英,等.1989.珠江鱼类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

[2] 朱新平,陈永乐.尖塘鳢的生物学及养殖技术[J].淡水渔业,1998,28(6):40-41

[3] 张邦杰,梁仁杰,张瑞瑜,等.尖塘鳢(笋壳鱼)的生物学及养殖概况[J].淡水渔业,2004,34(6):58-61

猜你喜欢

养殖环境
农业农村部:印发通知 加快推进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工作
订单养殖能否促进农民增收
订单养殖能否促进农民增收
特种养殖 一技在手 轻松赚钱
环境清洁工
特种养殖需做好市场研判
种植养殖 一技在手 轻松赚钱
特种养殖一技在手轻松赚钱
漫观环境
论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