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017-06-28朱伟勇

新课程·上旬 2017年5期
关键词:几何直观有效提问数学思维

朱伟勇

(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顺天镇中心小学)

摘 要:数学教学承载着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任务。数学就是以知识为载体,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核心的一门科学,然而数学思维就像一对隐形的翅膀——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在课堂上应该善于通过恰到好处的提问为他们制造发展思维的“点”,通过这个“思维点”让学生敢想、会想、愿意想;要充分利用“形”将抽象的思维过程转化成看得见的直观模型;给足学生思维的空间,以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平台,使思维外显,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

关键词:数学思维;有效提问;几何直观;经历过程

如何让数学思维演绎出生命的精彩,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摩擦、碰撞、绽放出智慧的火花呢?

一、有效提问——思维的导火索

学生学习的内容是静态的,但思维却是动态的。面对有着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学生,我们应该善于通过恰到好处的提问为他们制造发展思维的“点”,通过这个“思维点”让学生敢想、会想、愿意想。

案例:执教《三角形内角和》。

师:(手举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这三兄弟平时关系特别好,可有一天它们却在大声争吵,它们在吵什么呢?

师:(课件出示三兄弟争论谁的内角和大)你知道哪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大?

生1:我猜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大。(师微笑)

生2: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大。(师点头)

生3:三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一样大,都是180°。(师一愣皱了一下眉,没有理会这个学生)

师:(继续)今天咱们就来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看看这里面藏着怎样的秘密。

在课堂上我光想着自己的教案,如果在此时追问一句“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吗?我们大家来验证他的说法是不是正确,好吗?”这时定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热情岂能不一蹴而就?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们不仅要善于提出有思维含量的数学问题,而且还要善于在学生思维的结点上适时抛出问题,激荡起学生思维的涟漪。这样一个个问题的抛出才能引发一个个思维高潮的迭起,使学生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中,沉浸在主动思考的氛围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与激情。

二、几何直观——思维的脚手架

案例一:“认识因数”教学环节。借助一串小球,提出要求 “一份一份地数,每份同样多”并且“数到最后,恰好数完”,学生在数小球的过程中通过对份数和每份个数进行深度思考后,在理解整除的基础上完成了对“因数”的理性认识。

案例二:“找因数”教学环节。借助数轴,抛出问题“一个数的因数什么时候就找全了呢?”引导学生以28为例,一对一对地找,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28,两个数越来越近,在这种“逼近思想”的引领下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清晰认识到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从而把看不见的变成了看得见,把抽象复杂的变得形象直观。

三、经历过程——思维的展示台

案例一:执教《用数对表示位置》。

环节一:老师出示数轴,标出三个点,用1、1.5、4三个数字来表示。老师又在4的上方点一个点,怎么表示这个点呢?学生大胆猜测,有了多种想法:4+,4′,4的上方……

环节二:4的上方还有很多点,怎么能准确表示这个点呢?学生开始质疑否定自己的说法。

环节三:怎么办,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当已有经验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时,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使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化。最终在不断猜测、验证、修正的外显思维形势下得出结论:增加一条纵向的数轴,形成了二维的平面直角坐标。

回顾这段学习的过程,我们可以清晰看到,这个数学结论的获得不是老师直接告诉的,而是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不断比较,辨析、修正、完善,得出的结论。教师给足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以这一过程为平台,使思维外显,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

案例二:《有余数除法》的修改。

执教《有余数除法》一课,我根据教材直接让学生操作完成下面2个问题:

1.把6个草莓,每两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2.把7个草莓,每两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

接下来就让学生列出除法算式,6÷2=3、7÷2=3…1,进而得出像7÷2=3…1这样的算式就是有余数除法。课后我通过一个算式就得“有余数除法”这个结论,材料太单薄,没有说服力,学生缺少思维的碰撞,没有触摸到“有余数除法”的数学本质。于是对教案做了如下修改:

环节一:分铅笔

1.每个小组都有10支铅笔,如果每人2支或5支,可以分给几个同学呢?

2.还是分这10支铅笔,如果每人分3支、4支、6支,会正好分完吗?

组内一个同学分,一个同学做好记录,在分的过程让学生感受“正好分完”和“还有剩余”。

3.教师提问那每人7支、8支、9支、10支,11支的情况,使学生再次感受“正好分完”和“还有剩余”,为后面学生的分类埋下伏笔。

环节二:分类

师:根据分的情况你能给这些分的方法分分类吗?因为学生已从分铅笔的过程中获得“正好分完”和“还有剩余”的感性认识,所以这一问恰到好处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分类任务。最后教师揭示这几次分完后,还有剩余,我们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就是“有余数除法”。

修改后的教学设计通过分铅笔的过程为学生搭设了深化思维的平台,借助分的过程,将抽象的思维过程以形象直观的形式展示出来,使学生深刻领悟到了“余数”的本质。

知识的获得是思维碰撞的結果,是学生智慧的结晶,我们要为学生思维的发展“铺路”“搭桥”,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在课堂教学这个大舞台上升华出无穷无尽的智慧。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几何直观有效提问数学思维
浅谈几何直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