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搞清学的重点,掌握导的时机

2017-06-28王倩

新课程·上旬 2017年5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王倩

(江苏省新沂市双塘镇徐塘小学)

摘 要: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必须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等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但是学生的这种自我建构活动,必须有教师的适当引导,而教师的引导必须根据学生学习的重点,学生认知优化时、认知关键点、认知转折处、认知提升中都是教师介入引导的较佳时机。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习重难点;引导时机

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一些不应有的现象:不少教师在他们平时的随堂课里,依旧是一讲到底;而我们看到很多的公开课、研讨课、参评的优质课里,本来学生不能自学的内容,也硬让学生自学;学生不需要合作也硬让学生合作;学生不会总结概括的,也硬生生地逼着学生总结概括,学习的一切都甩给了学生,这些课教师有的像没事人一样;而有的教师竭尽所能逼学生去说教师想说的话,学生就是不说,教师常常大汗淋漓。下课后埋怨:学生不配合,学生基础差,学生不会表达……

笔者认为,教师只有搞清学的重点、掌握导的时机,才能适时介入,恰当地进行引导。

一、认知的优化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适合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课堂教学氛围,特别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自主思维。更多地要尊重学生不同的劳动成果,每个孩子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获得劳动成果(思维成果),和别人相比可能不是最好,和成人相比显得非常幼稚,但这是孩子自己付出心血的劳动成果,所以孩子会特别在意,我们应当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但是我们尊重每个学生的劳动成果,只是肯定学生过去的努力,并不代表我们要放任学生的学习,并不代表我们要让学生思维“信马由缰”,也并不是要让所有的学生掌握所有的方法。当然我们教师要有责任、有方法,对学生学习进行引领、进行优化,让学生的思维、智慧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例如,在教学“6可以分成几和几”时,老师要求学生自己独立用小棒,或其他学具摆一摆、说一说,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结果,接着让各小组进行汇报,并将结果展示出来。各小组呈现结果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引导和点拨:

第一种,如果小组汇报中,有完整的,有一定顺序的分法。我们应当引导:“你喜欢哪个小组的分法,为什么?”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比较,让学生感知到,按照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分摆,又快又不会出错,不重复又不会遗漏。

第二種,如果小组汇报中,出现6分成“1和5、2和4、3和3、4和2、5和1”,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同时,应当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小组认为有5种分法,你有什么想法?”如果学生没有想法,可以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1和5”与“5和1”,“2和4”与“4和2”,让学生感觉到只要记着“1和5”,就可迅速记起“5和1”……

第三种,如果汇报中,没有完整,也没有按一定顺序的结果。也应当肯定那些写出一个或几个正确的学生。这时应当引导全班学生,再进行有序的、完整的操作,从而引导学生有序地操作,并有序地说出6可以分成几和几,从而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

二、认知的关键点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当学生独立操作和思考后,出现多种想法,多种做法,而且都有道理时,教师要肯定学生的每一种想法和做法,我们虽然不要学生掌握所有的想法和做法,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作铺垫,为了维护数学学科的科学体系,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优化思维、优化做法,这已经得到广大数学教师的认可和运用。而当小学生的认知到达关键点时,这个关键点也是教师“导”的最好时机。学生认知的关键点,就是学生将新知转化为旧知的过程。

例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教学,关键是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虽然学生已经有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和商不变规律等基础,但要学生独自完成可能性不大,教师必须适时介入引导。

三、认知的转折处

小学生认知的转折处,教师必须加以指导。所谓的认知转折处,一般是指,学生所要学的数学知识,是与原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但与原有的知识又有显著的差异,这个认知转折处,就像学生开车第一次去某一目的地的过程中,遇到的岔路口,不知何去何从,这时就需要利用“导航”,或他人的引导,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就需要教师引领。

例如,在教学“面积单位认识”时,教师不能完全放任让学生独立去完成对面积单位观念的建构任务。因为小学生对面积单位认知完全不同于其他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小学生缺少面积单位的生活基础。小学生脱离成人的指导是无法独立建构起分数的意义的,另外分数的读法与写法也不同于整数,建构分数意义重大。

其实,绝大多数的数学知识,小学生没有教师有计划的指导和点拨,完全依赖学生独立建构都是不可能的。而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遇到认知的转折处,没有教师及时的引导,就更难学会、理解、掌握,更谈不上运用了。

四、认知的提升中

小学生数学学习,当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比较分析等活动积累了一定量经验后,就需要进行认知提升,这时教师及时参与有利于学生认知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上升到新的台阶,有利于学生认知整体的完善和科学建构。

如,小学生数学学习中,数学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探寻,空间观念的建立,实际问题的解决等。当小学生由生活、操作的经验,要提升到数学层面,没有教师适时、适处、适法,巧妙的引导和帮助,想达到预期目标,都是不可想象的。

总之,我们在进行小学生数学教学时,不能走两个极端,割裂学与教的关系,应当做到该放手的尽量放手,但教师该出手时也一定要出手。要以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就是要弄清学生学习的需要,找准学生认知关键点,在学生认知的转折点,在学生认知的提升中,适时地确定教师的介入时机。

参考文献:

[1]林茂英.激学导思要选准突破口[J].广西教育,1995(9).

[2]姜海强.运用“学导式”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J]. 教师博览(科研版),2014(7).

[3]李建兴.小学数学学导与演练的有效教学[J].学园,2015(8).

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