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学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

2017-06-28钟奇峰

新课程·上旬 2017年5期
关键词:家庭老师孩子

钟奇峰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老隆镇维嘉学校)

问题学生就是在一段时间内,和大多数同龄人相比,在学习、思想、行为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的学生。比如课堂上不能集中心思跟着老师的教学思路去思考、小动作不断、老师提问不知道问的是什么问题更不会回答、不能按要求完成作业、不愿意真诚面对老师、拒绝与老师坦诚对话、对于老师的热情和主动其往往表现出冷漠、逆反,软硬不吃,甚至是对抗……如此种种的不良行为和态度,束缚着这部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稍有怠慢,其结果必然是引发问题学生自暴自弃,这些学生若不得到及时的救助,还会越落越远,无可救药!问题学生的教育监管着实成了困扰家长和老师的大问题。

一、問题学生的成因

教育是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位一体的,面对问题学生的成因探索,我们需要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学生产生和存在的主客观原因。

1.家庭方面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然而如今的父母却很少能足够重视自己对孩子言传身教的意义。有的父母因为异地工作需要,顾不上孩子。孩子也就刚一出生被草草交给爷爷奶奶全权代劳养育。他们通常只在某一个假期到家探望而已,匆匆来又匆匆去,顾不上多给予老人和孩子一些精神抚育,缺少必要的交流和沟通。有的父母则因感情原因,最终不考虑孩子心理需要与承受能力等因素说分就分了,导致孩子流浪在离异的父母中间,忍受着他们重建家庭的不悦。或父爱或母爱的缺失,都是孩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无法形成的罪魁祸首。有的父母干脆对孩子不管不顾,只知道自己吃喝玩乐,成天沉迷在扑克、麻将中,这样的家长不但不能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反而直接充当了“反面教材”。有些表面看似完整的家庭,父母关系不和睦,有矛盾也不避讳孩子,整天吵吵闹闹地生活在一起,让家庭硝烟弥漫,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以上种种情况都是父母对孩子监管呵护不够,从而导致问题学生的产生和存在。生活中还有的父母全心全意为孩子,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却是没有原则地宠着,结果是溺爱的方式惯坏了孩子。这种家庭出来的学生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比较自私、思想狭隘,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给人的感觉比较冷漠,反应偏向消极。

问题家庭必然多问题孩子,每一个“问题学生”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总之,“问题学生”形成的主要根源在于父母,父母疏于监管或教育不当,或者对孩子的成长关心不到位都是直接或间接形成“问题学生”的重要原因。

2.社会方面

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熏染,社会这个大染缸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的形成。社会上流传的一些以偏概全的说法,像金钱至上、享乐主义、读书无用等不良风气的影响,直接毒害青少年;电子产品极大丰富的时代,家长们过早地给孩子配备手机并允许带手机上学;社会网络覆盖,使学生在校园以外的很多公共场所都可以蹭到免费WIFI;也有一些学生虽然没有手机,但也沉迷在网吧、电玩等休闲娱乐场所;诸如此类,手机、网络、游戏等的负面影响,往往成了问题学生形成的诱因。

3.学校方面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但实施过程中仍重视不够。在班主任里,学生只要不旷课、不打架,上课学习专心、课下作业认真,不给科任老师捣乱就基本不需要过多管理,一旦有特立独行的学生其方法也是简单说服教育而已,严重的会扣上品德不好的帽子等,不能进一步详实地分析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是性格原因还是另有原因,这在学生心里极易留下不愉快的阴影。到各任课老师这里,由于班容量大,按新课程标准实施课改工作量很大,面向全体把工作做精做细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合作探究,总有个别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懒散学生在其中滥竽充数,如果这样的学生在课堂上任其发展,从长远看,他们的知识与能力必然下滑,最终也会丧失学习信心,其中一部分心理素质欠佳的学生就可能变为“问题学生”。

4.主观原因

中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和身体、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高峰期,自我控制力还比较弱;人生观、世界观尚在形成过程中,思想中缺少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力,容易随波逐流,遇到困难或挫折容易低头折服;抗压能力和抗外界干扰的能力都相对缺乏;好大喜功,爱听别人的夸赞;对师长的良言相劝不理解,非但不听,还会时常表现出自己的小性子;他们很少符合老师的思维判断,所以也就经常不按规矩“出牌”,如此诸多问题的产生和存在最终导致问题学生的涌现。

总之,问题学生的出现有着复杂的主、客观因素,但是终究还是有章可循的。问题解决的关键是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老师通力配合、共同研究、协同治理。

作为老师,在教育或教学中,应该拥有怎样的思想态度和方法手段才称得上是理智而科学地面对问题学生呢?

二、问题学生的转化对策

1.注重运用赏识激励教学法

人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愿望是能被人欣赏。因此,哪怕是表面再不在乎的学生,都会有强烈的赏识需要。

问题学生尤其需要得到老师或同学的肯定和赞赏。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他的积极因素,对于问题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点滴的进步,我们都要不失时机地予以真诚的肯定和赞赏,满足学生正常的心理需要,可以为问题学生的转化创造良好契机。

2.注重落实人人平等的施教原则

肖川博士曾说:“良好的教育一定能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茫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刚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

教师从事教育,筑梦成长,要一视同仁,在提问或安排事情的过程中,当感觉某个问题学生能行,就要选他,让他通过不断完成任务获得对自己能力的信任,对老师真爱的信任。

总之,问题学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更多关注,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疏导和关爱。每个教师都应该以平和的心态看待问题学生,真诚地理解、宽容、帮助他们!

编辑 李建军

猜你喜欢

家庭老师孩子
家庭“煮”夫
六·一放假么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