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处理小学品德教材“留白”部分的实践研究

2017-06-28洪昕

新课程·上旬 2017年5期
关键词:评价性留白品德

洪昕

(杭州市萧山区楼塔镇岩山小学)

笔者在几次借班上课中发现,部分教师对教材中留白的作用认识不清,产生了两个极端:有的认为这些都是要学生完成的“作业”,埋怨作业量大,形式太多无法完成;有的认为留白只是可有可无的摆设,不需要过多关注,一册书教完了,但全书的留白还都是“空白”。编著者设置教材留白时想要体现的意图没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鉴于以上问题,笔者通过本文的研究,探索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让教材中的“留白”空间发挥最大的功效,彰显《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的教学魅力。

一、解读教材,梳理“留白”的不同类型

教材中留白的种类很多,有对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话题类留白;有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评价性留白;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操作性留白;还有丰富学生积累的阅读式留白……在呈现方式上既有大家显而易见的“外显留白”,还包括大量的“内隐留白”,即通过一个话题或一个范例,引领学生通过自我的内心独白来体会作者的心境,从而实现主体育德。笔者认为,科学合理地将各种类型的留白进行梳理,通过对各种类型留白背后设计者意图的分析,对本学科的教学起着“指点迷津”的作用。

(一)话题性留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新课程倡导学习者与教材进行对话、交流。大量的留白,让学生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话题类的留白,旨在引导学生把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生活中的思考带到课堂上来,即用大家的智慧探究生活中的问题。

如,二年级下册《一次运动会》,教材抛出的话题是:运动会上你们遇到了什么麻烦?怎样去解决?这一话题可回答的角度有许多,要靠学生利用自己的眼睛,在“学校运动会”的实践中去发现、去体验。

(二)阅读式留白,提升学生的辨析能力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一种有效的途径。通过阅读和思索,可以形成渊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聪颖的智慧和敏锐的审美能力。在《品德与社会》(生活)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阅读素材。当然,阅读又是个性化的行为,在阅读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发现,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教师要给予学生尊重、理解、珍惜、呵护,也要对学生进行宏观导引,实现正确的价值引领,使学生在阅读中不至于迷失方向。

(三)体验性留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本套教材中,“小调查”“智多星”“体验园”“活动角”等板块的内容,都需要学生通过走进社会、亲身实践、亲身体验来丰富自己的见识。

如,六下《科技造福人类》一课的“体验园”,为学生提供的是一张空白表格,要求塑料与其他物质相比,存在哪些优点?这一留白,给学生留下的是漫长的资料收集、比对过程和实践检验过程。但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收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提升了,采用科学方法了解物质特点的严谨的思维意识形成了,分析数据、撰写报告的科学探究能力加强了。

(四)评价性留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在评价方式上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材编写时,编者也就为学生留下了许多“评价性留白”,让学生自己、学生同伴、家长参与评价,使评价主体走向多元化。

二、精心设计,挖掘“留白”的教育功效

留白使教材的功能得到了拓展,留白使教材成了学生交流的拐棍和园地,让学生表现而不再是倾听,是对话的参与者;留白使教材成了与学生对话的文本,引导学生自己去选择,自己去作判断,自己去操作、创作教材。留白处引发的知识和道德问题,有的侧重于认知,有的侧重于体验,还有的侧重于实践。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激励学生去探究,唤起已有的经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再分析、再展示,反思评价他人的品德。

(一)适度铺垫,让话题性留白成为学生敞露心扉的新家园

教材中设计的大量留白,是为孩子表达思想和感情、进行创造活动而设计的。它体现了让学习者和教材进行对话的新课程理念。学生完成留白的过程,是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用已有的知识和文本的知识磨合与对接的过程,是再造文本与创造文本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话题性留白”,巧设提问,调动学生参与话题讨论的积极性,让自己的情思与教材的思想同频共振,从而在多元化、个性化的表达中唤醒道德意识,提升道德涵养。

战争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已经比较遥远。这样一个沉重而且与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的话题,教学中必须有一定的铺垫,才能带领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产生共鸣。一位教师在执教六下《不平静的世界》时,为了激起学生对“为什么说战争是残酷的”这一话题的认同感,在课前引领学生做了大量的调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发现理性数字后的战争真相,发掘了许多能震撼人心的细节,通过它们让冰冷的历史鲜活起来,让遥远的历史具体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战争中平民的苦难生活,让学生了解战火中的儿童面临的种种劫难,进一步接近遥远的历史,进一步感受战争的残酷。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积累,学生厚积薄发,在后面的交流中无不表现出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渴望,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得以提升,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边读边议,让阅读性留白成为学生道德养成的催化剂

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学生在快乐的吟唱中培育道德,生动的故事以其鲜活的形象直接对话学生的心灵,翔实的资料以其历史的真实和数据的准确震撼着学生。教材中的阅读性留白素材,是学生道德养成的最佳催化剂。

二年级下册《寻访大师的童年》中隐藏着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如关于爱迪生童年的故事,都只是简单的一句话。如“4岁的爱迪生孵蛋”“爱迪生捅马蜂窝”等。这些故事都非常有趣,我们应该在课前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这些故事,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三)动手实践,让体验性留白成为提升学生能力的练兵场

体验性留白是提升学生能力的练兵场。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在群策群力中,教师再筛选出有效的信息,呈现给学生,并引发学生思考,产生思维与思维的对接、观点与观点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使之成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如:在四年级上册《各种各样的传媒》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现场指导学生学习看报,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让学生知道报纸这一传媒当中信息量的丰富性。

(四)活用资源,让评价性留白成为激发学生自信的金钥匙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

对于“评价性留白”,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视自己的优缺点,同时也应在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过程中,加以如何进行合理评价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三、反思与展望

关注留白,生成精彩。在浙江省浙教版《品德与社会》(生活)教材中,丰富的留白空间正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空间,是引发学生开展活动的话题,也是展现儿童自身成长足迹的重要凭借,它是新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只要所有品德教师重视教材留白,充分激活教材的留白部分,就能真正實现学生与教材、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个性化交流与沟通,打造真实、有效的品德课堂。

参考文献: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评价性留白品德
学术语篇的评价性分析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安全评价性检查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