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掘儿童诗教学,重视“真善美”语言能力的培养

2017-06-28靳立

新课程·上旬 2017年5期
关键词:真善美语言能力语言

靳立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学校)

摘 要:语言是诗歌的灵魂,在儿童诗浅语世界中,它的语言“真善美”之上,不仅承载了儿童诗对童真、童心、童趣的坚守,而且映射了儿童诗的教学智慧和教学策略。剖析儿童诗语言的“真善美”,实际是对儿童诗进行的一场从形式到内涵的循序渐进的总结和审视。

关键词:儿童诗教学;语言“真善美”;语言能力

儿童诗作为诗的一个分支,由于它受到特定服务对象的心理特征的制约,它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所进行的艺术构思、所展开的联想和想象、所运用的文学语言等,都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必须是儿童所喜闻乐见的。这样才能在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激发、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尤其在培养儿童健康的语言审美意识和创造力上,发挥它独特的作用。针对此,儿童诗的语言教学也必然遵循一定的价值指向性。对其语言“真善美”的发掘便能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儿童审美情趣,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和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

近年来,伴随着新课标的推行,儿童诗逐步走向了素质教育的前沿,其利用情感充沛、语言精练、想象奇特、意境纯真的笔触,浇灌着儿童的心灵,构建儿童言语生命的作用表现得日渐突出。这些可喜的变化掀开了儿童诗语言教学的新篇章,反映出无论是在儿童文学的大家庭中,还是儿童教育的天地中,儿童诗语言层面研究的话语权日渐增加。表现在儿童诗教学过程中,于抑扬陈情的韵响中,在新鲜活泼的文字中,儿童能走进儿童诗独树一帜、五光十色的语言世界,放飞思绪和想象,在跌宕有致、前后呼应的音韵美感中起舞,在包罗万象、趣味横生的意象中漫步。感受儿童诗这般魅力的前提便是把握儿童诗的语言规律,发掘儿童诗浅语世界的语言“真善美”。伴随着角色定位的日渐明朗和儿童本位意识的觉醒,儿童诗日渐焕发生机。在儿童诗的浅语世界中,儿童诗语言上的“真善美”也熠熠闪光,引人流连。“真善美”语言能力的发掘成了儿童诗教学研究的有力翘板。

所谓语言能力,指的是在人的大脑中形成的一种能够按照本族语的语言规则把声音和意思联系起来的能力,即语言使用者对语言内容内在规则的了解。儿童诗语言能力的发掘,必须将儿童诗的特质与“语言能力”“发展”等概念融为一体,必须兼顾儿童诗的“语体属性”、语言的“真善美”与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等诸多方面。

关注儿童诗的语言特色,前提是了解儿童诗的语体属性。儿童诗是诗的一种,但它是诗的国度中特立独行的一员。一方面,它遵循诗歌创作的规律,表现诗歌的共性规律;另一方面,又因接受对象的心理、认知、情感世界等方面的特殊性,从而形成与众不同的语体属性。儿童诗的语言在“真善美”的指引下,表现出了独到的美学追求。它形式灵活多样,长短不一,张力十足,能寄生于各类文体中,以儿童的视角表现文艺语体的高度形象性、美感性和抒情性。通过让儿童感受儿童诗语言中灵动多变的动作感、具体可感的色彩、简单透明的情节、鲜明有力的节奏、昂扬向上的格调等,可以激发儿童对自身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形象性、简洁性、音乐性的认知。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力倡“语言修养也应该要求真善美……语言的真,就是语言的真实性;语言的善,就是语言的正确性;语言的美,就是语言的形式美。语言的真实性是语言的问题,语言的正确性是逻辑问题,语言的形式美是美学问题。”儿童诗的语言是一种浅语的艺术。“真善美”可以用来概括一切艺术的最高美学追求,但儿童诗语言表现出来的“真善美”更加纯粹而直接,简洁而不失生动。在儿童诗的语言视角下,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是水乳交融的。儿童诗语言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来源于对表达主体、接受主体、表达对象的精确把握和调配。面对特殊的接受主体,儿童诗尤其需要把握创作和教学的基调,即时刻掌握好方向,不能脱离儿童的视野。儿童诗语言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要求区别于成人化的艺术真实,要体现独属于儿童的艺术真实。这也正如王泉根在《儿童文学要高扬以善为美的美学大旗》中提出的“儿童文学的审美创造是以儿童特征为出发点的,同时又是以是否契合儿童特征作为儿童文学艺术真实的落脚点”,儿童诗语言的“真善”的形成,前提是搭建起表达主体和接受主体的一致性。儿童诗语浅而意深,欲要准确而真实地表达,尤其需要语言推敲和斟酌,才不至于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而且,儿童诗吸收了诗歌的形式特征,又能适应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状态,它能够轻易地调动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层面的要素,形成语言的“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在它的字里行间,融合了诗歌的音乐性、抒情性与儿童的心理特征,少静态的抒情和艰涩的内心独白,不使用抽象的咏叹和空翻的辞藻,借助可观可感的事物,给不具形的思想感情以生动的、感性的形象。

综上所述,在儿童诗的浅语世界中,言情与言志是可以互补并存、平衡存在的。儿童诗语言对“真善美”的追求,会使知识与理性的解读变得更加内敛,情感的流露和本性的锤煉会变得更加纯粹而顺畅。儿童诗能填充各色接受人群之间的年龄、阅历、审美趣味之间的千差万别,成为老少皆宜的“营养品”。尤其是在课堂之上,教师要能以真实、准确、富有美感的语言形式,滋养儿童心灵之花。

参考文献:

[1]王力.龙虫并雕斋文集[M].中华书局,1980.

[2]王泉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M].重庆出版社,2000.

[3]张良田.教学手段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4]宋其夔.语文教学美学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5]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真善美语言能力语言
真善美,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佟丽娅,“真善美”化身的古典美人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落实“两个关注”,促使课堂评价走向有效
做一个真实有用的人——读《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