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讨

2017-06-28郭玉群

新课程·上旬 2017年5期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

郭玉群

(广东省鹤山市沙坪街道第三小学)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逐步深入,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教师和学生普遍接受并倡导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而且在全国中小学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探索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但在实践中,小組合作学习还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等问题,使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因此,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效性,老师要深究教材,充分备好课,要合理分组,明确分工,还要科学运用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就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化和低效,才能有效推进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一)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推动学生之间彼此交流,一起成长,从而实现教学相长。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组合作学习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弥补教师教学中关注度的失衡,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练就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社会发展的需要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21世纪是一个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各个领域都越来越注重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和技巧。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它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不善于合作不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学校课堂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为打造具备这样合作能力的团体打下基础。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及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

教学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能使课堂教学大面积地关注到每个学生,因为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都会有较大的差异,而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老师的主导下摆脱以往课堂上面对全班同学发言的尴尬,学生可以在几个同伴面前,面对面像聊天那样自然地就问题各抒己见,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在一些善于表达、热心的组长的带领下,一些平时沉默不语的学生会不经意地被调动起来,跃跃欲试。大家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既节省了个人单独思考的时间,又达到了掌握新知识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探索的能力会逐渐得到提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互相合作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会逐渐培养起来,特别是学生的表达能力、自信心都普遍提高。这种教学模式让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提高,老师、学生都爱上这样的课。

(二)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小组合作学习也进入了课堂,虽然颇受师生的青睐,但是在一些课上,看似气氛活跃的课堂小组讨论,其实是一种假象,讨论过后、热闹过后,学生没什么收获,老师的教学效果也不明显。主要问题是:(1)重形式,忽效果;(2)参与度不均匀;(3)教学目标达不到。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减轻老师的教学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可就是因为教师的组织力度不够,分配有偏差,就出现了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导致难以实现教学的目的。

三、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是当前各科教师的首要任务。

(一)科学建组,明确职责

创建科学合理的学习小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的基础。考虑的因素主要是小组的规模、分组的原则、小组成员的分配,让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能在小组内发挥自己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的责任,树立“组荣我荣,组衰我耻”的观念,进而更加有序地进行合作学习。在刚开始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我们学校在划分小组的时候,考虑不周全,多数是根据以前一个班里有八大小组,每组8人来构建小组,结果实践之后出现不少问题,因为人数多,合作学习时坐两边的学生讨论起来很不方便。后来,我们结合实践经验,再结合任教班学生的特点,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从学生的性别、成绩、组织和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组成4人或者是5人的学习小组,这样,差不多每个人在老师限定的讨论、交流的时间内都有机会说话。而且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职责,正组长负责组织开展小组研讨,并且是组内的首席发言人;副组长负责记录组员的发言大意;纪律委员负责记录小组发言时,每个小组成员倾听的情况和纪律表现。进行这样合理的小组构建和内务分工,提高了学生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二)备好课,优化问题

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并不都是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老师的问题要设计得有价值,必须深入研读教材,这样才能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

1.问题要有价值,要开放

老师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要与他们的经历与生活经验相关联,要让学生觉得有趣,值得讨论、愿意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语文问题的答案总是多元化的,只要不脱离中心,就要鼓励学生说,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开阔。在教《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时,老师讲到“课文中作者用哪三个事例写出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当学生回答后,老师又问:“你觉得生命是什么?用事例来说说感悟。”问题一抛出,学生就很有兴趣,想到母亲怀孩子,生命传承,生生不息等。

2.问题要难易适中,有探索性

教学是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太简单,会让那些优生感觉无趣;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即使合作也解决不了,会产生畏惧心理。所以,设计的问题是学生独自思考很难解决,有一定的探索性,但在小组成员共同思考、互相讨论、相互启发之后可以解决的。课备好了,当学生遇到教学的重难点问题时,老师要适时地、巧妙地点拨,这样,学生不仅能解决问题,而且会记得特别牢。

(三)合理评价,激励学生

科学合理的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组学习的一种有效策略,老师的一句激励性评价,如:你的小脑袋真厉害!你读得真有感情,我也被感动了!你真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这些评价可以让学生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评价时,要有合作学习过程的评价和交流汇报的评价,如学生合作态度、合作的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如这样评价:这组的同学真团结,真有爱心,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都被他们感化过来了;你们小组懂规矩、会倾听,你们的笑脸告诉我,你们听明白了;虽然你们组答得不够准确,但很合作,精神可嘉……顿时学生的热情都调动起来了。另外,个人评价和集体评价要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还有学生自评与老师评价也需要,让学生在老师肯定的评价中增强自信心。

(四)师生互动,促进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合作学习过程中仍需要老师的指导,需要老师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了解每个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因为学习中学生会遇到一些困惑,或者在讨论中常常会出现偏离讨论主题的情况,这时老师参与其中点拨指导,才能及时让学生解疑释惑。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时,老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了找到好朋友大树,请你们想象一下,鸟儿一路上是怎样找的?”这一问题刚一提出,不少学生一脸茫然,老师点拨道:“大家平时心爱的东西不见了或者找不到想要找的人时,会怎样做?”学生马上联系到自己的生活,于是就得出许多各不相同的答案:有的说小鸟一边飞,一边唱去年给大树唱的那首歌;有的说小鸟一边飞一边喊:“大树朋友,你在哪儿?”有的说小鸟一旦见到树林就停下来,东张西望;有的说小鸟看见小花、小草、树木都问它们有没有见过它的朋友——大树……老师的问题优化了,问得有价值、有开放性、难度适中,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互相启发,问题迎刃而解,老师的教学目标就达到了。又如,老师让学生思考:“小鸟去到工厂,见到好朋友变成一根根细条条儿时,它的心情怎样,会想些什么?”有些小组讨论时,不知不觉把讨论的主题移到了:工厂里这么多木材,鸟儿为什么认为这些细条条儿就是它的朋友大树呢?这问题显然偏离了老师的要求,但又确确实实是学生产生的疑惑。这时,老师先肯定学生爱动脑筋、大胆质疑的做法,然后向学生解释道:这个是童话故事,作者在创作的时候,思考的是如何围绕一个主题,通过故事讲述一个道理,这些问题与这个主题关系不大,读者可以不必推敲。老师进行了正确的引导,问题清晰明了了,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被激发了。

无论是哪一科,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老师融入小组合作学习中,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更好地提高学生互帮互助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既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它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实践交流的有效环节。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满足他们学习的成就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參考文献:

[1]李宝亮,徐晓燕.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实施策略[J].读写算(教研版),2013(15).

[2]魏杏娟.初中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上),2015(3).

编辑 高 琼

猜你喜欢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Passage Four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