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溯数学之源浸润数学文化

2017-06-28胡余芳

新课程·上旬 2017年5期
关键词:数学素养数学文化

胡余芳

(浙江省慈溪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摘 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文化,是一条能推进数学素质教育行之有效的途径。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100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为例,通过回溯数学之源,对数学文化走向常态课进行了尝试与探索。

关键词:数学文化;数学素养;数的认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它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形成相应的“基本技能”,感悟“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受到数学思想、数学精神的感染和熏陶,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精神,产生数学的文化共鸣,培养数学的意识、头脑、眼光,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生动具体的教学活动,还原数学家的精神,再现数学曲折发展的历程,让学生历经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是培养数学素养的重要方式,也是数学教育“以文化人”的重要途径。为此,笔者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100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为例,作了初步的尝试与探索。

一、解读教材,挖掘文化

张奠宙教授指出:“数学文化由知识性成分(即显性文化)和观念性成分(即隐性文化)构成。”知识性成分是数学文化的载体,观念性成分是数学文化的核心(如下图)。而两者当中,观念性成分比知识性成分占据着更为重要的位置,也是数学文化价值的集中体现。

“数的认识”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数的产生是人类从直观思维走向抽象思维的重要标志。从“石头计数”“结绳计数”和“刻痕计数”——罗马数字计数——中国古代的算筹计数——沿用至今的阿拉伯数字计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解读二年级下册的这部分教材,笔者对其中的“知识性成分”和“观念性成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1.梳理“知识性成分”

数学知识是数学文化的载体,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数学文化的积累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小学数学教材安排的四部分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构成了小学数学文化中外显的“知识性成分”。

万以内数的认识是整数认识的主要内容,包含整数认识的所有要素,不仅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本单元中,根据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先教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再教学10000以内的数并整理出数位表,最后以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和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数的认识。同时,教材新增加了认识算盘、用算盘表示数的例题,既渗透了数学文化,又为学生认识数位、体会“位值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工具和途径。

本课教学内容是“10000以内数的认识”的第一课时,包括:数数、认识“万”及数位顺序表(例5),数数,数的组成(例6)。

2.挖掘“观念性成分”

让数学教育还以文化的本来面目,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形成相应的“基本技能”,更应该在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过程中感悟“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受到数学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熏陶。那么,本课中结合教学内容,还隐含着哪些“观念性成分”呢?我们可以通过解读教材发现它们: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数的认识”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包含着知识的积累过程,更蕴含着思维的提升、智慧的启蒙和素养的滋润。这样的数学文化历程值得学生去“漫游”。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把“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作为主要教学目标,更应该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运用合理的计数方法,感受“万以内数”的形成过程,渗透“数形结合”“几何直观”“抽象概括”等数学思想方法,追寻“十进制”计数法的文化价值,培养学生的数感,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实施教学,浸润文化

基于对数学文化的价值追求,本课教学从教材处理、素材选择、学习活动组织等方面进行了突破与创新。

片段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渗透多种数学思想

【教学回眸】

1.以“红领巾义卖”活动整理钱币引入,思考:怎样整理又对又快?

2.小结:一元一元数,10个一是十;十元十元数,10个十是百,百元百元数,10个百是千。板书:满十进一。

3.呈现二(1)班义卖所得:868元。思考:868中两个8含义一样吗?为什么?

4.总结,导出数位顺序表。

【文化看点】

复习引入环节舍弃了教材主题图,而是开展了数学活动“整理钱币”,看似忽视了原本教材编写的意图,但却巧妙地融入了旧知的复习,渗透了“分类”“有序”和“对应”的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是数学文化的核心,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条理性。同时,在回顾1000以内数的认识的过程中,两个8含义的比较,不仅凸显了“位值制”的思想,而且使学生初步学会“数学地”思考和表达,初步感受到数学的意识与眼光。数学文化的渗透和意蕴初见端倪。

片段二:开展活动认识万位,培养数感、量感和估算能力

【教学回眸】

1.認识万位。

师:估一估,四、五、六年级共所得多少元?

生:四年级3745元估成4000元,五年级4056元估成4000元,六年级2006元估成2000元,三个年级一共10000元。

师:同学们对“万”有什么了解吗?

生:我知道如果一千一千地数,九千后面就是一万。

师:好,那让我们借助小方块和计数器一起来数一数。得出: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生:我知道“万位”也是个数位,它在“千位”的后面。

师:那谁来说一说,你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数位呢?得出数位顺序表。

2.体验一万有多大

师:我们认识了一万,那一万到底有多大呢?

(1)猜想:如果把一万元都换成一元的纸币,叠起来大约有多高?

师:每张1元与一张A4纸的厚度差不多。一包A4纸有500张,10000张要这样的几包?

生:20包。

师:老师就带来了20包A4纸,让我们一起来实际叠叠看吧!

学生活动叠A4纸,体验“一万”有多大。

(2)继续猜想:如果这一万元都是1元的硬币,叠起来又有多高呢?

师(PPT)演示:1元硬币叠起来的高度大约有20米,相当于一幢7层楼的高度;重量大约有50千克,比我们班最胖的孩子还要重!如果带这样的一万元去购买东西,你觉得怎么样?

生:太麻烦了!

师:是呀,人们又是怎样解决这个麻烦的呢?

生:运用“满十进一”的方法,用10元、100元的钱来替换!

师:说得太对了,这正是“十进制”的妙处!

【文化看点】

估算能力是学生计算能力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新课改中加大了估算内容的比重。通过估算能够培养学生的数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意识。

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本课的重要目标之一。对于像“一万”这样的大数,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把抽象的“数”变成直觀的“形”,有助于数感的提升。同时,通过将一万张1元的纸币换成一元的硬币,结合相关数据的说明,不仅使学生进一步建立了“万”的概念,更再次体会到了“十进制”的巨大作用,感受到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力量!

三、结语

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数学知识必定有一段被人类创造出来的过程。我们不能无视或忽略数学本身所具有的生长特性。“回溯数学之源,浸润数学文化”。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将冰冷的形式化了的数学知识恢复为当初被创造时认真的思考,引导学生从数学知识的源头出发,参与对数学知识的建构与再创造的过程,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数学文化的启蒙和洗礼。而对我们教师而言,也为我们理解教材、分析教材、挖掘教材、处理教材,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开拓了一个新的思路。它启示我们:面对同样的教材,我们可以换一个视角,从文化层面去解读数学教材,用数学文化去串联数学知识,以数学文化去浸润数学课堂,进而去润泽学生的精神生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不仅体现数学味儿,更蕴含文化味儿!

参考文献:

[1]顾亚龙.以文“化”人:小学数学文化的育人视界[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02.

[2]张齐华.审视课堂: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06.

编辑 薄跃华

猜你喜欢

数学素养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关于提高高等数学教学效果的思考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教师数学素养提升途径分析
关于当下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方案
激发兴趣, 成就精彩小学数学课堂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