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还学生思维的空间

2017-06-27孙思英孙维娜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8期
关键词:思维

孙思英 孙维娜

摘 要: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阵地。教师是课堂的导演,课堂是教师的幕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疑惑,质疑他人的观点,完善他人的解说。教师不仅要有把思维的空间还给学生的理念,还要有让学生乐于接受、主动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新课程的课堂上要做名副其实的“隐居者”,用我们的智慧,点燃学生的思维之火。

关键词:主人阵地导演幕后 思维 隐居者

前几天,我观看了一个主题为“把思维的空间还给学生”的展示活动课。整个活动体现着学生是学习主人的新课程理念;时刻绽放着新课程理念的花朵;时刻张扬着求真务实追求创新的教育理念。半天的参观学习收获颇丰,让我对数学教学有了许多新的感悟和认识。

一、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阵地

在本次展示的一节数学课上,教师只说了几句话,其余的时空完全由学生把握。在课堂上,孩子们汇报预习的发现、展示探究的成果、提出遇到的疑惑、解答同学的疑问、纠正他人的错误、讨论共同的疑难、体验合作的乐趣、分享成功的喜悦、……,整节课节奏流畅、高潮迭起,规律在探究中发现,新知在争辩中生成,疑惑在合作中消除,技能在训练中提升。课堂真正成了学生的阵地,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真正成了课堂舞台剧的导演,扮演者属于自己的角色——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二、教师是课堂的导演,课堂是教师的幕后

展示课给我留下许多的思考,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的确值得称赞:课前预习成效显著,学生基本能找全教材提供的数学信息,能梳理出知识脉络,能熟记知识要点,能完成基本练习,能发现不懂的问题,每个小组板书在小黑板上的内容就是最好的例证;课堂展示精彩不断,每个小组都能介绍自己的发现,提出自己的疑惑,质疑他人的观点,完善他人的解说,介绍有板有眼,语言准确精炼,倾听聚精会神,合作全神贯注;学习效率明显提升。更难能可贵的是,整节课看不到“作秀”的痕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客观真实,学生间的差异仍很明显,完不成学习任务的學生依然存在,让人感受到的是“原生态”的课堂。

三、把思维空间还给学生,应让学生乐意接受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绝大多数学生都明白的道理。但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情况却往往相反,有些学生感觉是给父母学的,有些学生总认为是为老师学的,有些学生对学习只有短暂的激情,三分钟的热度稍纵即逝,还有些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出现厌学心理。凡此种种,既是老师把思维的空间还给了学生,结局却未必能尽人意。

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把思维的空间还给学生的理念,还要有让学生乐于接受、主动思维的方法。正如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每个教师都在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他们都善于点燃起学生对自己的学科的热爱的火花,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定会使每一个儿童的天赋素质得到发展,使他们的爱好、才能、志向、禀赋确立起来。”

在引导学生主动思维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学科的特点。

1.就数学而言,秉承《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内容力求生活化,在课堂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数学教学中,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 “想”数学、“做”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2.让师生的“创意”引领课堂。学贵知疑,教师不但应善于设疑答疑,更应善于鼓励学生质疑,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和自我满足感,从而引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敢于大胆提问。

3.善于创设数学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和掌握有用规律。

四、教师要无为而治,把思维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1.在“无言”中放飞思维。现代的学生不再是一张可以任凭描摹的白纸,因为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丰富的经验,有的学生已走在课程的前头,有的还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举一反三。所以在课堂上,我们不能再做精彩的演员,而应变成运筹帷幄的导演;不再是主宰课堂的知识权威,而应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把探索数学奥秘的舞台留给学生,将主动发展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无言”中放飞思维的羽翼。

2.在“无案”中促成探究。对于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机械的执行预设的教案,而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富有创造性和差异性的真实发展历程,从而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立足学生现场思路,灵活组织教学进程,积极走入“无案”的境界,从而为学生个性化的活动和思考提供更大的空间。

3.在“无知”中开启智慧。 “无知”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的“傻”一点,常言道:大人懒了,孩子就勤快。同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聪明了,学生一遇到困难,就迫不及待地给学生“搭桥铺路”,学生就会懒得动脑筋,久而久之脑筋就会生锈,造成学生耐挫力下降和过分依赖教师。如果老师能根据具体情景,适时的“装傻”,在教学时敢于说“我不知道!”“我也没办法,你再试试”,就让学生没了指望,没了期待,学生会激发出继续探究、战胜挫折的欲望。

教师在新课程的课堂上要做名副其实的“隐居者”,当好学生学习的服务者与欣赏者,用我们的智慧,点燃学生的思维之火。只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思维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所期待的教育---素质教育就会指日可待。

猜你喜欢

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