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美育:塑造健全人格的必由之路

2017-06-27孙瑞娟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8期
关键词:礼乐美育语文

孙瑞娟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语文课程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中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教学建议中,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应是外在的附加任务,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语文美育作为一种审美实践,在古代早已存在,它伴随着教育的产生而被纳入教育之中,形成了审美教育的思想。在传统教育中,人们就十分重视它的作用。从古代美育思想发展的轨迹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对于形成健全人格的积极作用。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就有了指向心性修养的“礼乐”活动,人们就注意到了美育在培养人方面的重要性。《周礼》中出现的“六艺”,是周代培养士大夫作为基础教养必须掌握的科目。那时,贵族子弟都要学习“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个科目,其中“礼”是仪式、行为方式,“乐”是指音乐、舞蹈,“书”指书法。可见,“礼乐”教育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美育实践活动。

古代的礼乐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礼”是指道德伦理教育活动,“乐”是指具有审美性质的艺术教育活动。它强调礼法、技艺的结合,使得这种教育有着浓厚的实用色彩,也使中国古代美育形成了一个鲜明的特点,即道德美育比较发达。在这一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当数孔子,孔子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是根据自己的政治立场,在“仁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周代的“礼乐”思想,提出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内容、以“艺”为手段的美育思想体系。在孔子看来,知识既是审美修养的内容,又是审美教育的途径。一个人要具备美德,必须学习,因为知识是美德的组成部分,它可以引导人通过美而走向善。没有知识,再好的愿望也会落空,人要有必要的理性,否则就会误入岐途。学习知识,既要有执着的精神和正确的态度,又要掌握有效的方法。只有让知识的追求伴随生命的历程,一个人才能成为内心丰富、修养高深的人。

孔子认为,礼乐活动的目的在于人格修养,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它能激发人投身到国家的建设和国家的治理中去,又是实现政治完美化的重要手段。他主张的“兴、观、群、怨”,就是要从情感上和理性上把人培养成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人。他提出的“致乐以治心”,则强调艺术可以陶冶人的情性,培养人高尚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孔子的美育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美育的思想基础,一直是传统美育的核心和主导观念。虽然有很多人对其进行了不断的发挥和完善,但直到近代王国维、梁启超和蔡元培等人的出现,才在理论方面产生了重大的突破。

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认为,培养健全的人格要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的途径才能实现。他说,“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为强,转薄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他认为,人要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就必须拥有健康而丰富的感情,而艺术审美活动和美育的实施正能潜移默化的陶冶人的情感。可见,美育是培养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手段,能够使人更好地建设和享受生活。

美育即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它是借助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以培养人的正确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美育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陶冶性情、开启智力、以美储善、以美塑形几方面。而陶冶情感、塑造心灵则是其最主要的、最基础的功能。这一功能在学校美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学校是人生的重要课堂,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场所和主要途径。目前我们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美育在学校里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强调。学校美育的领域是十分广阔的,一般可以分为课堂美育和课外美育。课堂美育主要是指学科教学中的美育、教学组织活动的美育等。课外美育主要指校园环境美育、课外活动美育等。

在学校美育中,语文美育显得十分重要。爱因斯坦告诉我们:“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情感,才是基本的。他必须获得美和道德上的鲜明辨别力。”由此可见,学校美育是十分重要的。它不能脱离以智育为主要目的的学科教学,不是单纯的艺术教育或形式美的教育,必须以先进的科学思想、科学知识和全面的智力发展紧密相连。

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认识语文课程,美育的功能尤为显著。语文课程应该具有多维性质,言语技能的习得、个性创新思维的超越性和人文蕴含的丰富性,都在语文学科之中得到了全面的体现。语言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人在语言发展的同时,接受了文化的熏陶,又凭借语言学习文化。人在学习语言作品、学习文化的过程中,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同时,民族语言积淀民族的行为方式、民族文化、民族傳统和民族精神。学习民族语言,有利于增强对民族的认同感、归宿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由此可见,语言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在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语文属于人文科学的学科,它是对人们精神领域起作用,而且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又是深广的。许多语文教材本身就是多义的,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很强的启发性,所谓“艺术的空筐”。人们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同一个材料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因此,语文美育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通过优秀作品的浸染,怡人性情,提升人格。语文对人的影响是深广的,有时是隐性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短时期不容易看出来。常常是“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因而不能指望立竿见影,不能急功近利。 语文美育,还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以及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唯如此,语文教育才能真正为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服务。

语文美育必须从母语教育的规律出发,应该重视熏陶和感悟,应该克服浮躁焦虑的心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扎扎实实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以期收到理想的效果。

猜你喜欢

礼乐美育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礼乐》系列刊物述论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用庄严礼乐慰英灵励军民
美育教师
南风吹梦,礼乐重光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