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程式考核模式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2017-06-27段晓瑜李庆媛王秀华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8期
关键词:病理学教学改革

段晓瑜 李庆媛 王秀华

摘 要:结合病理学课程教学实践,探索并初步构建了过程式(即期末考试+平时考核)专科课程考试模式。基于过程评价的课程考试模式将考试或考核以多次数、多形式的方式贯穿于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更加强调了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有效考核。

关键词:病理学 过程式考核 教学改革

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奠定基础,内容繁杂、点多面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混淆、难记忆。对学生而言,病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也是我们非常重视和不断探讨的问题。而课程考试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最直接、最基本的评价和检测方式,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考试,可以有效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师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供有益的信息,同时还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课程考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和措施。然而,传统的专科课程考试大多存在着以下问题:

(1)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诊断作用不强和引导作用不足,不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由于传统课程考试的期末考试成绩权重过大,考试时间集中,门数过多,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担集中在较短的时间内,许多学生平时学习松懈、不认真听讲、不完成作业、旷课,期末死记硬背突击应付考试甚至作弊,不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1-2]。

(2)学习压力和负担集中化,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一考定成绩式”的课程考试模式容易错误地引导学生过于看重考试结果,忽视学习过程,对课程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不牢固[3]。学生总是“一考就忘”,无法构建完整、系统的专业知识链。

(3)考试方法与形式单一,导致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不强。偏重期末考试的形式是事后评价,忽略了教学过程的考核和评价,很难适时跟踪学生在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上取得的进展,难以反映教学存在的问题、实际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4-5]。

(4)课程成绩的可信度不高,不利于诚信考风的形成。如课程考试题型和内容机械(如考试内容识记性的偏多、分析思考性的偏少等),使得课程考试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学习方式的引导性作用大打折扣[5-6]。部分自控能力差、考试作弊羞耻感淡化的学生便会将“宝”押在考试作弊上,不利于诚信考风的形成。

课程团队将传统的期末课程考试分解为课程期末考试和基于课程教学过程的若干平时项目考核。为较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兼顾考核的简便和可操作性,根据病理学的课程特点和性质,考试方案为: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考核成绩各占50%。平时考核项目包括了病理诊断讨论(占20%)、参与课程讲授(占15%)、课程笔记(占10%)和考勤(占5%)。

(1)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仍以传统的闭卷形式进行,试题来自经多年建设,较为完善且适时更新的病理学试题库。

(2)病理诊断讨论

病理学各论讲解开始后,可以在病例教学时段开展分组讨论。基本方式为:提前提供详尽的病例资料,以小组为单位,由学生自荐或推荐宣讲人,在课堂上以报告方式讲解分析病情并作出诊断。一般几个组间的推理和诊断可能不尽相同,再以自由发言的形式向宣讲人的论断提出质疑,说明理由并展开讨论。学生基本都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纷纷就病例资料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并利用互联网等手段进行判断和佐证。临床病例讨论课时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争论激烈,在最后教师做课堂总结并揭示最终诊断结果时,同学们的听课精力都非常集中,并对本次课程的相关知识点以及扩展知识掌握牢固。

(3)参与课程讲授

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力,课程团队采取了参与式的教学形式,具体做法是: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把书本上的内容拿出一些章节,每个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内容,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的形式提前备课,等到提前备课的章节,小组同学来当老师,轮流上台讲课。学生在课前对自己上台讲课的内容做足了准备,都能把所讲的内容讲得生动活泼,有滋有味。这种换位的课堂教学的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学们也普遍反映能接受这种教学方法,能更深入掌握学习内容,经过这样的锻炼,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也大大增强。

(4)课堂笔记

考核课堂笔记在一定程度上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到一定的督促和鞭策作用。在课程教学过程的前、中、后期对全班学生的课堂笔记进行3-4次检查,根据质量给出相应的评分。

(5)考勤

加强学生上课的考勤管理,不仅是对学生课程学习的督促,也是对学生规则意识和纪律意识的培养。课程团队坚持对学生的考勤情况进行记录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课程考试改革应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能力评价为准绳,以过程考核为依据,将考试或考核以多次数、多形式的方式贯穿在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实质上是将课程考试的压力分散到学习过程,能有效纠正学生重结果轻过程的狭隘思想,减少或杜绝作弊现象,培养诚信理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秀平, 杜智敏, 马喜亭, 等. 北京市大学生学情调查报告[J].中国大学教育, 2008(9): 21-24.

[2] 李育全, 张哲, 戴波. 农科院校学风现状分析——以学生问卷调查为样本[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6(2): 70-76.

[3] 徐善登. 高校课程考试形式单一化趋势成因及对策[J]. 广西教育, 2009, (6): 62-63.

[4] 王文素. 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高教版, 2009, 4(6): 55-56.

[5] 于凤云. 基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高校课程考试机制研究[J]. 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2010, 14(5): 90-92.

[6] 徐雙荣, 盛亚男. 从国外大学考试谈我国高校课程考试改革方向[J]. 当代教育科学, 2009(19): 20-22. \

作者简介

段晓瑜(1984.1-),女,云南个旧人,昆明医学院学士,助教,单位:红河卫生职业学院,研究方向:妇科病理学.

猜你喜欢

病理学教学改革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株感染小型猪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病理学和影像学研究进展
猪渗出性表皮炎的病理学观察
WST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