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思想政治教学中激趣艺术的运用

2017-06-27邓东海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8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兴趣艺术

邓东海

摘 要:兴趣在人的学习过程中具有超乎寻常的作用,所有政治教师都希望学生对自己所讲授的课程感兴趣,但激发、保持和发展学生的学科兴趣要讲究艺术。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 兴趣 艺术

据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讲,就是要增加内隐知识的储藏量,智力开发的过程也正是内隐知识外显的过程。而这个过程进行的怎样,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兴趣”的刺激来激活。可见,兴趣在人的学习过程中具有超乎寻常的作用。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有兴趣,才会自觉去学习。一般说来,所有政治教师都希望学生对自己所讲授的课程感兴趣,所有的学生也都希望自己能够学好政治课。然而,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怎样才能激发、保持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这我想对这一问题作些浅显的探讨。

一、运用巧妙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爾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就成为教学成功的关键。而解决这个“关键”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在课初的几分钟内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准备,紧扣教学内容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精心设计新颖别致、生动形象、妙趣横生的导语,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使其心理达到最佳状态。如:一位教师正准备讲授“正确认识纪律和自由的关系”时,发现两位学生正在讲话,且声音很大,同学们都望着他们。他没有直接批评这两个学生,而是就地取材,将这一违纪事件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以这一事件导入新课:“自由”,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字眼,令人无比向往和追求。在日常生活中,提到“自由”,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鸟儿在天空中翱翔,鱼儿在大海中邀游。因此,在同学们中也有人向往这种“自由”,把“自由”理解为不受任何约束,随心所欲。他们认为,课堂上要求太严了,一点自由也没有。现在有的同学正在“自由”地说话(讲到此,这两位同学马上停止了讲话,其他同学哄堂大笑)。那么,什么是“自由”呢?世界上有没有不受纪律约束和限制的“自由”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这一段导语,既委婉地对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提出了批评,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设置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和动力。孔子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教学中,创设开放性的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愤”、“悱”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及实现方式”这一内容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向学生提出了如下系列问题(1)假如你要开办一个工厂,生产某种商品,你认为你最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学生经过讨论、归纳,得出了如下两点:一是钱(资本),二是人(劳动者)。在此基础上我又问 (2)这两个条件可通过什么途径解决?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了不同的解决办法,如钱的问题可以通过省吃俭用、向银行贷款、一些非法手段、买彩票中大奖等方式取得。我引导学生一一分析这些方法的可行性及不可行性。然后再问(3)在当时情况下要快速取得大量资本,能采取的手段是什么?在一连串的发问中,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纷纷发言、讨论,最后得出教材中的结论。在这一教学过程中,由于我设置了现实生活中的开放性问题情境,学生有话可说,积极参与,最终不仅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历史观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再如:在讲“共同富裕”不是“同等富裕”、“同步富裕”这一内容时,我问学生如下问题(1)同学们在同一个班级,同样教师的教育下,学习成绩是否一样?(2)为什么会不一样?(3)要使我们同学的成绩都有一定的提高应怎么办?通过以上问题情境的创设,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了某种悬念,从而引起了他们的注意,促使他们去探索、去深思,不仅有效地解决了教学内容,而且激发了他们浓厚的求知欲望。

三、借用寓言典故,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政治课的理论一般比较抽象、枯燥,学生理解起来深感困难、乏味,学习兴趣就会匮乏,学习动力就显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借用一些生活中的寓言典故,可使枯燥、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学生就会饶有趣味,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如讲授“在实践中锻炼成才”这一内容时,一位教师首先讲述了这样一则阿拉伯寓言故事:一个船夫在湍急的河水中驾驶小船,船上坐着一位哲学家。航行中,哲学家问船夫:“你懂得历史吗?”船夫回答说:“不懂。”哲学家说:“那你就失去了一半的生命。”过了一会儿,哲学家又问“你研究过数学吗?”船夫回答说:“没有。”哲学家说:“那你就失去子一半以上的生命。”正在此时,一阵巨风将船刮翻了,哲学家与船夫都落入了水中。船夫喊:“你会游泳吗?”哲学家答:“不会。”船夫说:“那你就失去整个生命。”这则寓言故事,不仅诙谐幽默,而且寓意深刻。它告诉我们:学到一点书本知识后,决不能目空一切,自以为是,而必须投身社会实践,妥善处理学习书本知识和掌握实际生活本领的关系。再如在讲解 “不同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这一内容时,我利用四大美人的传说,出示自制的投影(如下)并提问:西施(耳轮偏小)昭君(略感自己双脚肥大), 貂蝉(不满足自己的汗味过浓),杨玉环(自觉形体过胖,走路时衣带响声不雅 ) 解决方案:西施(让银匠打造一对金耳坠挂在耳上) 昭君(请裁缝制作出拖地用的大摆裙) 貂蝉(自采花蜜,调成香气扑鼻的花露水) 杨玉环(令银匠造出响铃,佩饰衣裙上)

这材料说明了什么?这一材料对我们有何启发?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很好。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激发学生学科兴趣的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只要我们教师增强责任感,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收集、积累教学资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让材料进课堂,让政治课教学回归生活,回归实际。同时,勤于学习,勇于反思,敢于实践,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转变观念,大胆求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爱学,让政治课教学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学兴趣艺术
纸的艺术
基于“大思政教育”理念的高职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研究
试论社交网络平台在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德育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