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需要及其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2017-06-27叶少凯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8期
关键词:中学生

叶少凯

摘 要:中学生正处生长发育极快、心理变化显著的重要阶段。了解中学生心理需要有利于掌握其心理发展特征及行为规律,对于进一步探索与中学生发展需求相符的教育方式及教学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简单阐述了心理需要的概念,并分析了心理需要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心理需要 中学生 成长过程

中学生心理尚未成熟,受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极易产生各类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其发育与发展。是否能把握中学生的心理需要,并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和培养,直接关系着中学生的心理发育、性格成熟、思想进步及能力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学生的行为发展方向。鉴于此,有必要对中学生的心理需要作深入研究。

一、心理需要

需要是指人类对于某种目标的渴望与需求,是人们产生动机和发生行为的根源与原动力,也是人们对于某一事物产生兴趣与爱好的直接动因[1]。需要是人们出现各类心理特征的基础,对人们人生观、价值观等诸多思想观念产生直接影响。依美国心理学之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第一是生理需要,第二是安全需要,第三是爱与归属需要,第四是尊重需要,第五是自我实现需要[2]。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动机,动机包括各类性质不同的需要,且各类需要存在先后及高低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是否被满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性发展的境界与程度[3]。简单来说,就是人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后,人就会进入一个心理舒适区,人的内在动力就会被调动,进而激发人的内在潜力。心理需要的发展与变化会对人体的心理素质及能力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必须加强中学生心理需要的认识与教育。

二、心理需要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1.心理需要的满足有利中学生心理稳定和性格成熟

对于中学生来说,其正处一个身心迅速发展,但心理不稳定,性格尚未成熟的阶段。虽然在此阶段,中学生可接受到大量文化教育,但却缺乏足够的社会知识和人生经验,使其无法公正、正确认识自身和社会,致使心理需要的发展也不稳定。中学生多数生理及物质需要都已由社会或是家庭进行安排或承担,且满足度较高,因此,其更多需要是源于心理和精神方面,且层次及趋向较多。虽然学生的这些心理需要的满足可能需花费很长一段时间,但就实质效果而言,心理需要的满足可帮助学生稳定心理,同时促进学生性格成熟。如一学生B,总是欺负其他同学,同学们都害怕他,没人敢与他说话,更不敢与他同桌。笔者进行了深入了解和分析发现,小B总是欺负他人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安全感,想引起同学们的关注,最终目的是想获得同学们的爱护,希望能与同学们和谐、友爱共处。对此,笔者并未采取传统的“谈话”教育,而是悄悄安排了相应的活动——“角色互换”,通过角色互换,使B同学逐步能将自己处于别人的位置上考虑问题,让其明白他以往的那些错误做法是无法得到同学们的关注的,同时也让他慢慢了解到正确的与人相处的办法。就这样,B同学与其他同学的关系慢慢融洽起来,获得了其他同学的帮助,B同学的不安全感也慢慢消失,最终能舒适、安心地进行学习和生活。

2.心理需要的满足可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现很多中学生对于学习和生活都有着一种“懒散”的状态,究其原因,就是缺乏能激发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和生活活动的原动力,即某些心理需要未被满足。中学生处于一个特殊生理及心理发育阶段,其心理需要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教师及家长应深入分析其心理需要,并采取具针对性的措施,将其心理需要的满足贯穿于平时的教学和生活当中,给予学生更多关心和慈爱,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一学生C,父母外出打工,又没有其他亲人在身边,学生一边学习还要一边自己照顾自己的日常生活,放学后需自己做饭、洗衣服等。一次C学生发高烧,却仍坚持上学,笔者发现后立即将其送往医院,并陪伴治疗,期间还给他送饭、帮助他补习。正是这种细微的关心,触动了学生的心灵,C学生病好后明显更加积极,学习也更加上进,遇到不懂的问题都愿意积极找老师沟通。由此可以看出,在学生基本生理需要被满足后,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加强。

3.心理需要的满足可有效克服不良心理,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中学生其实有着非常强的自尊心,他們希望自己能取得优秀的成绩,获取更多的自由和独立,同时在性格及能力方面也希望能获得发展,获取老师和同学的尊重。这是支撑中学生成长的一种主要心理需要。当这种心理需要被满足后,学生可迅速树立自信心,从而激发其成材的动力,但若此心理需要落空,其就会否定自身能力,产生自卑感,这种不良的心理情绪不仅不利于学生现阶段的成长,更不利于学生今后的长期发展。如一学生D,学习成绩很不如意,多数同学觉得小D有毛病,不愿和他多接触,家长也觉得他是没希望了,致小D特别自卑。自卑这种心理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为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使其相信自己的潜能,笔者深入调查了解,小D很喜欢打篮球而且打得很好,于是利用体育课的时间组织了一场班级篮球赛。在比赛过程中,小D有了更多与同学们交流的机会,同时小C的优秀表现让同学们有机会发现了小D的优势,越来越乐于与小D接触,也非常愿意帮助他,最终小D不但树立了自信心,有效克服自卑心理,而且与班上同学打成一片,学习成绩也明显上升。由此可以看出,心理需要的满足可帮助学生有效克服不良心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结语

总而言之,了解中学生的心理需要是当下掌握中学生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基础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及行为健康发展的重要心理因素,同时还是教学过程当中培养学生能力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为能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当中找到与中学生心理发展与行为需求更为相符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就有必要注重并对中学生心理需要进入深入研究,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及质量,促进中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孝光.浅析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需要[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8):222-222.

[2]许燕.初中生基本心理需要满足与自主学习状况相关探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6,7(2):77-80.

[3]马新书.满足心理需要培养健康心理[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2,(9):37-38.

猜你喜欢

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