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讲授方法探析

2017-06-27吴正华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8期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应用题

吴正华

摘 要:三年级学生的数学应用题教育,不但是学生深入理解应用题的开端,也是锻炼思维、打好解题基础的重要阶段。农村的学生,生活面窄、感性知识少、阅读理解能力较差,对数学容易形成“定势”。根据实际情况,用不同的方法对农村三年级小学生进行应用题解题教育,对于他们是否能够事半功倍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 应用题 讲授方法

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是观念的现代化,特别是要求教育价值观的现代化。应用题教学不但是要让学生弄懂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掌握解析教量关系、列式答题,更关键的是要让学生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农村的学生,对于很多应用题描述的场景不如城市学生了解得那么透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相对较弱。笔者从事农村数学教学多年,下面就农村三年级小学生数学应用题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运用实践活动的方式,提升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农村里的三年级学生生活面窄,感性知识少,阅读理解能力较差,对数学容易形成“定势”[1]。通过适当地开展数学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多动手,集中注意力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如在三年级上册第88页第6题:“一个长方形的宽是4厘米,长是宽的3倍。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笔者是这样指导学生的:(1)所有学生带尺子到操场;(2)每组4人,2人各掐一根4厘米的小棒,另外2人再比照第一组各掐一根3倍长的小棒;(3)量出长小棒的长度。(4)每组学生将手中的小棒围成封闭图形;(5)口算出图形四周4根小棒长度的总和;(6)进教室列式求长和周长。绝大多数的学生很快就做出来了。这既加深了学生对解题方法的理解,又符合三年级学生好动的年龄特征,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学数学的兴趣。

二、联系实际生活,提升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审题能力

数学教学中审题正确是成功解题的前提,是正确、迅速解题的基石。解题的成功,成在审题、败在审题[2]。农村学生生活面窄、感性知识少、阅读理解能力较差,有些应用题的叙述场景,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比较生疏,看到题目就简单地把数量关系错乱组合,导致解题思路不对。这需要创设实际场景加深他们对题目的理解,引导他们提炼其中叙述的重要词语和数字,特别是理解关键词的意思。例如三年级数学(上)第33页有这样一道题:“小明有5元和2元面值的人民币各6张,如果要买30元的书包,有几种恰好付出30元的方式?”在指导学生解答这道题目时,笔者是这样做的:(1)要求学生多看几遍;(2)引导找出不懂的词语(面值),(3)找出题目中重要的词语(各、恰好、几种),(4)写出数量关系:5×()+2×()=30元;(5)让学生讨论应当怎样解题;(6)放手让学生动手答题;(7)教师指导学生用列表法(列表法简单、直观、具体、易懂)解题;(8)用课堂实践方式,拿出对应数量的人民币当场演示操作,帮学生巩固方法,加深印象。这样做,虽然比较耗时,但效果很好。

三、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提升学生创意性解题的能力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他认为创新与智力结构中的发散思维的关系最密切。发散思维的特点包括多端性、灵活性、新穎性和精细性。“多端”是可以联想到关于一个问题各种不同的结果;“灵活”是可以根据发现的新情况随时更正自己的判断;“精细”是既要从整体理解事物,又要仔细考虑细节;“新颖”是各有不同的创意性想法[3]。农村学生从小接受的创新性教育相对较少,发散性思维培养比较薄弱,更加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进行重点培养。为避免学生在题目表述稍有不同的情况时就出现失误,在数学讲授中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比较法、逆向思考、变式法、感知规律法等等。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理清他们的思维路径,开导他们克服障碍,摒弃“思维定势”,灵活地解题。例如三年级数学下册练习五的第12道题:“三位老师带50名学生去参观植物园。票价:成人10元,学生5元,团体10人及以上6元,怎样买票合算?”这道题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很有典型性。笔者演购票员,让学生演带队老师和学生,让学生动脑去想,动手去演。学生们第一次讨论结果是:方案一为10×3+5×50=280(元),方案二为6×(50+3)=315(元),都说方案一最便宜。笔者便启发学生们:大家有没有想过拆成两个团队来买票呢?很快便有学生想出了方案三:6×10+5×(3+50-10)=275(元)。于是,笔者便请第一个解答正确的同学说清道理,再及时点评,并对解答正确的同学进行表扬与鼓励,进一步激励学生有创意地解决问题。

四、运用线段图方式教学,提升学生快速直观地解题的能力

画线段图不但是将表象描述抽象成具体事物的方法,也是提升学生智力的手段。线段能够给学生产生感官上的直观效果,能够明显地表达出题目中包含的数量关系,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理解。如三年级下期数学《能力培养与测试》上有这样一个题目:有红、黄两种颜色的珠子,红的比黄的多20个,黄的比红的一半多40个。红、黄珠子各多少个?这个题目看上去难度较大,学生们思考了一段时间都没有正确解答。笔者从“倍数”作图解题方面下手,出题、作图、列式,启发学生。通过把以前所学的方法一经提示,接二连三就有学生做对了。笔者再重点作图讲析,然后出题巩固练习,效果很好。

总之,在农村三年级小学数学教育中,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探索新路径,培养学生理解应用题场景的能力,能够细致深入地审题,具备多端性、灵活性、新颖性和精细性的发散性思维,掌握不同的解题方法,为以后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基于教育社会分层视角的农村学生社会流动与教育选择[J]. 王小红.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0)

[2]数学教学中学生审题能力及其培养[J]. 许娟娟. 教学与管理. 2011(8)

[3]基于Scratch信息技术教学对小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J]. 白羽. 学周刊. 2016(6)

猜你喜欢

农村小学生应用题
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组合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数列应用题、创新题
应用题的「多余条件」
提高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对策
浅谈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工作的研究与实践
挖掘语文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应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