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文教学中培植民族精神之我见

2017-06-27长孙佳维吴艳艳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8期
关键词:健全人格语文教学

长孙佳维 吴艳艳

摘 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作为蕴涵民族精神的人文学科,小学语文课程肩负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任。本文从民族精神及其时代性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植民族精神两个方面,谈如何利用教材中的人文内涵调动学生情感因素,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有机渗透和培植学生的民族精神。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植民族精神 健全人格

民族的语言就是该民族千百年来民族精神的结晶,重视民族精神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新课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表现出来的活力。它包括了民族中人的思想作风等,是一种主观世界 ,也是民族素质的体现。当前语文教学中民族精神的培植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民族精神与其特有的时代性

中华民族在世界史上历经数千年沧桑而依然熠熠生辉,其重要原因就是拥有民族精神这一强大武器而形成的动力。曾有学者对中华民族精神做过如下精辟的论述:诸如“以公灭私,天下为公”的尚公精神,“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和民族气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革故鼎新的变革精神,“头悬梁,锥刺股”的勤学精神等,都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然,民族精神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体现。在我国,革命战争时代,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赴后继;在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危难的时刻,民族精神表现在能爱岗敬业,勤奋进取,勇于创新;当代青少年弘扬民族精神,应表现在刻苦学习,练好本领,立志为振兴中华,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攀登科学文化高峰,把自己铸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植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的培植属于人文教育之列。在语文教学主阵地中,應把民族精神播种。在青少年的心田,使其牢固生根。并在日常生活中使其得以逐渐分解,让青少年从小就形成一股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回心力。

《语文教育心理学》中指出好的导入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入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于漪老师也说“阅读课文的起始阶段犹如一篇文章的开头须反复斟酌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的轨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好的导入对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实施民族精神教育同样是至关重要的。这是课的开始环节也是启动情趣的环节。只要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调动学生内心的积蓄和隐埋的情感这样的设计才能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功效。

小学语文课文选取了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大公无私、刚正不阿、英勇奋战的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表现祖国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律美的古今诗歌,这些课文都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作品的内在美。“诗言志言为心声”这是每一部文学作品和每一篇精美佳作传播、宣扬的方式都凝结着作者的苦心执着地表现着作者的人生追求传达着作者的喜怒哀乐凝聚着人类情感的各个方面。这种作用是直观的、形象的、整体的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学生学习了这些课文一方面感受到祖国的语言文字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产生与具体的民族精神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因此在教学的核心环节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潜心会文。

如我在教学《梅花魂》这篇课文时,因本课围绕梅花展开了叙述,通篇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老华侨强烈的思乡之情和爱我中华的国土情怀,抒发了老华侨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全文以物(梅花)喻理,体现了华侨老人对下一代培植“中华民族精神”的赤子之心。

基于此,一开课,我便以情导读,以文中外祖父(老华侨)的三次落泪入手,设疑诱思,直切课文中心——

A:“魂”在本课指什么?(精神),解释课题(“梅花魂”是指梅花不低头折节的精神)。

B:1.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常常流泪,这是为什么?2.外祖父的流泪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境界?

C:1.外祖父因不能回国竟像小孩一样哭了,这又是为什么?2.外祖父的哭,到底出于什么原因呢?

D:船快开了,外祖父泪眼朦胧,送我“梅花”手绢,是为了什么?

以上设疑,学生抓住了“三泪”主线,在课堂合作学习中探究、体会、感悟,加上师适时引导,最终明白以下文理:

之一: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常常流泪,是因为身在异国而不能回国,只有借诗寄托思乡之情。这表现了外祖父思念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具有高贵的爱我中华民族之精神。

之二:当外祖父听了我和妈妈要回国时“竟像小孩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说明他十分热爱中华民族大地,对国人感情深厚无比,体现了他爱我中华的民族魂魄。

之三:当船快开了,外祖父泪眼朦胧,送我“梅花”手绢,这哪里是送手绢,分明是希望“我”能像这“梅花”一样,不能低头折节,保持国人特有的秉性。这表明了外祖父对中国下一代寄寓着无限的民族深情即寄托着伟大的民族精神。

通过以上对“三泪”主线的探究,使学生彻底感悟到外祖父流的是思乡泪、爱国泪、民族泪,它代表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民族精神的培植,一是在教师的生动精讲中渗透;二是在课外阅读中加强感悟与体会;三是根据文本所选素材凸显民族精神的时代性。“语文课程既教做人又教学习语文学生既学做人又学语文。 ”挖掘和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在课的导入、中间环节、结束部分采取多种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方法对学生实施民族精神教育既实现了小学语文三维目标的完美统一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使命所在。这样,久而久之,就会逐渐地将民族精神根植于青少年们的心田,并且发扬光大。以上做法,尚不成熟,诚望广大同仁给予赐教并批评指正。

猜你喜欢

健全人格语文教学
如何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之探微
教给孩子尊重 培养健全人格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