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俗说[游百病]的传承价值

2017-06-21肖永晖

寻根 2017年3期
关键词:金昌永昌百病

肖永晖

在丝绸之路上的永昌古城,有这样一首顺口溜:“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六游百病。武当山转到东山头,逛完庙会过完年。”

人们一般都认为过完正月十五日就算过完年了,但在金昌一带,过完正月十六日才是真正过完了年。这一天,人们以燃放烟花、看花灯、遛百病、跨火堆、放灯笼等习俗,求取新的一年的健康平安和崭新的形象。

“游百病”也称“遛百病”,又称“走百病”,在正月十六日这天,以游览散步祛除病邪为主要目的,出门四处游走,意谓将家里病邪驱散。相传此活动最初仅限于晚饭后的妇女。旧时妇女多操持家务,养儿育女,因此身体劳累,体质较弱,容易生病,在每年正月十六日这天夜里,以祛除病邪为主要目的,出门四处游走,意谓将家里病邪驱散,天长日久,形成传统习俗。至今城郊各乡村仍保留此习俗。“走百病”习俗经过历代充实与发展,已成为金昌地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发展到近代,便有了白日游走的民俗,主要集中在县城武当山和东山头寺庙之间。到这一天,在古城永昌前往北海子公园的山路上,有抱着孩子的妇女,有被搀扶着的病人,也有拄拐杖的老人,乡间的道路上、树林间、山冈上、河水旁到处是游走的人群,他们边走边看边說,通过野外游览,达到健康驱病的目的。

金昌曾流传这样一句话:“元宵雪衬一树红,走百病后摸门钉。但愿来年生贵子,不枉今番寒夜行。”“走百病摸门钉”在清代《月日纪古》卷一中这样说:“燕城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其前一人持香辟人,名辟人香。凡有桥处,相率以过,名走百病。又暗摸前门钉,中者兆吉宜子。”摸城门钉,因“钉”与“丁”谐音,取“添丁”之意。因此,妇女们出游,到各城门或寺庙黑暗中“摸门钉”,一次便摸中者就视为有生子的吉兆。清代康熙时大学士李孚青在《都门竹枝词》中写道:“女伴金箍燕尾肥,手提长袖走桥迟。前门钉子争来摸,今年宜男定是谁。”历史上还有“窄窄弓鞋步步娇,银花火树过元宵;出门不为寻亲友,一走能将百病消”的诗句。这说明“游百病”的风俗属于古代元宵(或正月十六日夜)妇女避灾求福的一种民俗活动。

如今,正月十六日“游百病”已经成为当地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不仅有白天,还有夜晚,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区,人们或三五成群,或成双结对,晚上出门有的提着灯笼,有的带着闪闪发光的头饰,年轻人们在山边湖边点起孔明灯,还有夜游的人群每过一个路口都会抛撒一些硬币,意味着将疾病、苦痛抛弃;硬币叮当掉到地上,就有孩子们去捡拾,因为大家认为晦气摔过后就剩下福气了。

当地人相信:经过正月十六日这一游,就会使“百病”在舒心畅快的短距离旅游过程中,全部“遗”在路上,“遗”在野外,“百病”全消。没病没灾的会好上加好,更加健康;有病有灾的正好“遗”掉,逢凶化吉,时来运转!不仅人跑,有牛的牵着牛跑,有羊的还要牵着羊跑,而且要围着水井转三圈,所以这天早晨,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只要能走得动的,都起得特别早。

在古城永昌,一大早,大人先打扮小孩,然后打扮自己,把最好的衣服穿上,给牲畜添足草料,吃过早饭,带上钱,把家门锁上,全家人便出发了,几十里的路上全是人。年迈的老人走路不方便,被孝顺的儿女用架子车拉着,有的嫌孩子走得慢,也放在架子车上。但孩子们高兴,一会儿就坐不住了,跳下来,在人流中钻着,追着,闹着,乐着。人们一边行走,一边和熟人打招呼,看人家的青苗,比自家的庄稼;看人家的俊男靓女,比自家的孩子,各条路上都是川流不息的人群。

离武当山越近人流越拥挤行走越慢,北海子公园的大戏表演,五里之外锣鼓声已灌进耳朵。在永登苦水镇,这一天是“斗社火”的隆重节日,社火过来了又要给社火让道,大人们把小孩架在脖子上,小孩看热闹高兴得拍手叫好,这天“斗社火”胜利的一条街要请戏,一直唱到和夜戏连着,人们看一阵戏又看社火,看一阵社火再看戏,游来游去,带着满足摸黑一路回味着往家走。

“游百病”之后,人们满载着对新年的期望,踏着轻快旋律奔向新的征程新的希望。这是老百姓最朴实、最真实的愿望,所以“游百病”这一沿袭至今的地方习俗看似平常,却在人们的心里寄予了太多厚望。

猜你喜欢

金昌永昌百病
时尚是个谜,万物皆可“包”
书画作品鉴赏
书画作品赏析
国画作品赏析
“包,治百病”
素材积累·词语
挖出来的风波
正手击球弹性动作解析(三)
驾驭各式击球点(一)正手击球
弹性动作解析(四)进场上旋击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