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2017-06-21赖聪聪高屾

理论观察 2017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赖聪聪++高屾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4)

摘 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解决社会公正问题尤为重要,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之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思想在推动社会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方面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5 — 0012 — 03

公正,意为公平正义,没有偏私,是伦理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公与平者,即国之基址也,回顾历史的长河,社会之所以发生动荡、变革,大部分是因为人民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从而引发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最终引起了社会变革。因此,公平正义是古今中外仁人义士所追求的目标之一。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是在古希腊、近代启蒙思想、德国古典哲学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等流派中的社会公正思想影响下,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生活中诸多不公正现象而形成的思想。马克思的公正观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具有引领作用。

一、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的本质内涵

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和深刻,这一思想是在对前人公正观的批判和继承中建立起来的,是在对现实社会环境的探索中发展起来的。

1.马克思社会公正是所有人的公正

社会公正问题产生以来,首要回答的就是“对谁公正”这一疑问。在奴隶社会,公正只是对于奴隶主而言的,进入到封建社会,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一社会制度并没有改变,农民阶级还是社会的最底层,受到地主阶级的压榨,所以封建社会的公正是属于地主阶级的;到了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虽然有霍布斯、洛克、卢梭等学者发起对正义问题的探讨,也提出了“天赋人权”“人人平等”的口号,但实际上这里的平等在本质上只是针对资产阶级而言。因此,“在人类发展的以前一切阶段上,生产还很不发达,以致历史的发展只能在这种对立形式中进行,历史的进步整个说来只是极少数特权者的事,广大群众则注定要终生从事劳动,为自己生产微薄的必要生活资料,同时还要为特权者生产日益丰富的资料。”〔1〕在马克思看来,自从社会出现了阶级对立后,社会公正的享有主体只是少数人的公正,即剥削阶级的公正,所有人的社会公正就没有真正實现过,这与马克思追求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相悖。因此,彻底消灭私有制,才能解决私有制导致的阶级对立和阶级剥削,实现所有人的公正。

2.马克思社会公正标示着平等权利和平等义务的统一。

“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2〕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的合理分配应该是公正社会的应有之义。然而,在阶级社会,权利与义务的主体相互分离,享受权利的主体并不是履行义务的主体,这也是阶级社会不公正的基本特征。在生产方面,人用自己的劳动生产出生活必须品并为社会创造财富,但在现实中,并不是所有人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绝大多数人都只拥有自己的劳动力而并未占有生产资料,所以形成“大多数人总是注定要从事艰苦的劳动而很少能得到享受”〔3〕的局面。例如,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为奴隶主创造了一切社会财富,而奴隶主可以剥夺奴隶的一切劳动成果甚至人身自由;在封建社会,地主依靠农民阶级的辛勤劳动,坐享其成;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无情的压榨无产阶级,窃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最后无产阶级只换取到微薄的收入。正如恩格斯所说,在阶级社会,“它几乎把一切权利赋予一个阶级,另方面却几乎把一切义务推给另一个阶级。”〔4〕这样看来,每个人享有的权利和付出的义务是不对等的,当一个人享有权利的同时,也需要承担责任和使命,这才能实现社会的公正。因此,马克思社会公正要求平等权利和平等义务相统一。

3.马克思社会公正以彻底消灭阶级为实现途径。

不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着两个最基本的阶级,即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阶级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伴随着剩余产品、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人类分裂为利益冲突的不同社会集团,从而产生了阶级。正是因为阶级的存在,才使得社会从占有生产资料到参与分配中普遍存在不公正的现象。因此,要实现所有人的公正,就要彻底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马克思真正第一次科学指明了实现社会公正的唯一途径,即通过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式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最终实现人的解放。

二、公平正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地位

如何处理好社会公正,不仅是西方学者探讨的话题,自古以来也是我国仁人义士的不懈追求。古人在《礼运大同篇》中就曾写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人人不争、不贪、不自利的大同世界,这也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的永恒追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中具有重要地位。

坚持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这是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的。我们党追求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事实证明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为实现公平正义而奋斗: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在新中国成立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把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体现了党追求公平正义的坚定信念;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人,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强调在制度安排上体现动力机制与公平机制的统一,并确定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社会分配原则,指明了党坚持公平正义的前进方向。;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人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在初次分配上注重效率,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防止收入差距过大,彰显了党坚持公平正义的执政理念。

社会公正是一个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也是核心价值观的取向。当前中国仍存在着贫富悬殊、失业率上涨等问题,促进社会公正是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内容。邓小平曾指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5〕在这里,邓小平所鼓励的先富帮助后富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正是党中央在决策层面上既抓住了发展生产力这一主要矛盾,同时又统筹兼顾,将社会公正思想落实到生产生活中具体环节的重要表现。

三、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也是现阶段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最大公约数表述,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以及对公民基本道德的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其中就包括了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

1.推动社会和谐。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人们对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劳有所得、老有所养这一美好社会的愿想,可以说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和谐融入到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这也是实现社会公正的一部分。科技革命、工业文明虽然带来了巨大生产力,为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基础并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资本主义性质的工业文明也暴露出了种种弊端,造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不和谐,冲击了社会公正,恩格斯曾指出,“文明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同时前进一步。随着文明而产生的社会为自己所建立的一切机构,都转变为它们原来的目的的反面。”〔6〕

马克思始终站在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上,为社会和谐指明了正确方向。在马克思视野中,和谐的本质就是社会生产力。因此,促进社会公正,实现社会和谐,归根结底就是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变革社会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在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的引领下,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所造成的各种对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批判资本主义物质至上的观念,不断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努力缩小贫富差距,实现所有人的公正。

2.倡导自由平等。自由是在合理法律的规定范围中,社会成员能够免于他人的限制,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所谓平等,就是指社会成员应当有相同的基本权利,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应得到无差别的对待。自由和平等是马克思思想中的重要概念,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其最终目的和归宿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视阈中的自由是在批判传统自由观尤其是针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种种弊端提出的一种为全人类服务的科学的自由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使人们在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历程中又进一步,然而现实中的自由平等只是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对于工人阶级而言这些都是虚幻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由只是资本家剥削、压榨工人,利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发财的自由,而工人只有被奴隶、被压迫,出卖劳动力的自由,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只是针对少部分人而言。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理论,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从生产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以及人与人关系相异化。以上四方面的异化,马克思从生产结果、生产过程、人的类本质以及人际关系四方面阐述了人在私有制制度下,工人受到不平等待遇,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劳动成为了工人的一种不自愿的强制活动,使人丧失了对自由的追求,异化使人的劳动成为了谋生的手段,人的发展成为了片面的发展。因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自由和平等不是马克思所推崇的自由与平等,马克思的推崇的自由平等是实现人自身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与马克思所倡导的自由平等一脉相承。改革开放以前的30多年里,党和国家通过计划经济体制、彻底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以往阶级之间不平等现象,解放了中国社会当中的大多数成员——农民,同时随着《宪法》、《婚姻法》、《选举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占人口二分之一的女性获得了解放,女性的地位明显上升,实现了人们初步的自由与平等,有利于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中所提出的“平等权利与平等义务的统一”。改革开放后,自由与平等取得巨大进步,尤其是人们在思想上的自由更是卖出了关键一步。以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曾经严重桎梏着中国人民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开启了解放思想的征程,思想解放使人民群众在思想自由方面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与平等是对美好社会的描述,也是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理念。

3.实现公正法治。法治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方式,是实现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的保证,时至今日,法治已经成为社会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将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明确指出法是统治阶级利益与意志的体现,同时强调法律的至高无上:“所有通过革命取得政权的政党或阶级,就其本性说,都要求由革命创造的心得法制基础得到绝对承认,并被奉为神圣的东西。”〔7〕马克思认识到,只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资本主义法律制度才可能实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作为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将其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大将法治写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着眼于依法治国与社会公正的统一,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实现公平正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方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引领作用,对推动我国社会和谐、自由平等以及公正法制的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2〕〔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6,44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8.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5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238.〔责任编辑:谭文富〕

猜你喜欢

马克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最有思想的句子
马克思妙计催书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