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需对话助推行业转型2017棉纺设备技术升级研讨会召开

2017-06-19袁春妹

纺织服装周刊 2017年19期
关键词:纺织机械纺机纺纱

本刊记者_袁春妹 文/摄

产需对话助推行业转型2017棉纺设备技术升级研讨会召开

本刊记者_袁春妹 文/摄

棉纺业作为中国纺织产业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了产业提升的重大使命,如今,中国拥有了众多享誉全球的纺织企业,无锡一棉、天虹集团、安徽华茂、恒丰集团……这些企业通过努力不断推动产业前进。这其中,纺织装备起到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5月18日,由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中国纺织机械协会主办的“2017棉纺设备技术升级研讨会”在江苏无锡召开,围绕装备技术升级,棉纺企业与纺机企业展开了一场深层对话。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高勇、中国纺织机械协会会长王树田、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叶戬春、中国纺织机械协会副会长顾平、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韩平等行业领导出席会议。此次会议共有来自纺织、纺机企业以及行业高校的代表近200人到会。会议分别由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叶戬春和中国纺织机械协会副会长顾平主持。

产业稳态发展背后装备技术升级意义重大

高勇在会上对近年来中国纺织行业的总体发展表现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分享了他在近期走访调研中看到的情况,帮助行业企业更为清晰地分析、梳理行业现状。基于这些分析,高勇预测“十三五”期间,行业纤维加工量增速不会超过3%,行业企业应关注质量和品种的开发。

高勇通过对南亚和东南亚的考察介绍了对订单转移的新认识。他介绍,从一些“走出去”企业反映的情况看,他们转移出去的订单都是新增订单,而在国内的订单并没有减少。此外,他还分享了日前参加一些行业会议的感受。据悉,当前一些国际服装、家纺品牌在积极倡导环保、绿色发展理念,逐步减少石油基纤维产品的应用,他们对于化纤产品的应用将从目前60%~70%下降到2030年的20%~25%,对此,高勇建议企业应予以重视和分析。

高勇还对行业一季度的运行情况进行了简要说明。据悉,一季度纺织行业景气指数为60.70,纺织工业增加值增速为5.1%,较2016年提高了0.2%。同期,行业固定资产投资2134.23亿元,同比增长9.7%,其中化纤、服装、产业用有明显回升。出口方面,1~4月,纺织品服装出口764.89亿美元,同比增长2.1%,出口状况有所改善;内销方面,一季度为3648亿元,增速持续放缓。

韩平表示,江苏省2006年纺纱产能350万吨,在全国占比20.3%,到2016年地区纺纱产能为560万吨,全国占比降低至13.4%。十年间,地区的纺纱产能全国排名从第一位降至第三位。他在理性分析江苏纺织产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未来江苏纺织产业应围绕多品种、小批量、差别化加大自动化、智能化的提升。

针对两协会联手举办的“棉纺设备技术升级研讨会”,王树田表示,该会议自推出以来受到了行业企业的热烈欢迎,反响很好,希望该平台能够为行业发展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让更多的行业企业借助会议平台汲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装备技术围绕高效、差别化需求加大创新

“棉纺设备技术升级研讨会”立意推进纺机与纺织企业间的交流,深度分析行业问题,探索未来发展。会上,来自经纬股份、金轮针布、立达、溢达集团、南通崇天、舞钢银龙等企业的多位代表在会上分别就新装备技术、研发理念、装备升级情况、智能化改造做法等方面进行了经验交流和信息分享。

当前行业普遍关注的智能化、自动化,也是此次会议上企业交流的重点,多位嘉宾在发言中均介绍了企业自身的相关思路、做法以及困惑。

在棉纺自动装备技术方面,经纬纺机的全流程智能纺纱装备技术是不能不提的,目前该公司在全流程装备技术方面的服务力及行

上下游企业面对面交流供需情况。

纺企转型锁定差别化、个性化生产进行改造

业地位在中国乃至全球业界都是极富竞争优势的。江苏大生数字化车间,天虹集团的多个项目等,都是行业了解经纬股份棉纺成套装备的窗口。此次会议上,经纬股份副总经理史建平对国内外产业发展环境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企业在这一发展环境下的相关做法。经纬股份销售公司副总经理王科就企业当前的棉纺织全流程智能纺纱解决方案总体情况进行了详细说明。

据介绍,经纬股份紧紧围绕当前纺织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对节能、省工、少占地,生产管理方面易操作、自动化及信息化以及生产高速、高效,产品更高质量等方面的切实需求,加大了从单机到全流程设备的技术创新,通过潜心研究开发适用于赛络纺、紧密纺、包芯纱、竹节纱等新式纺纱工艺的设备和装置,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市场需求。据了解,该公司极具特色的智能化纺纱工厂解决方案,实现了从清梳联到粗细联、细络联再到筒纱自动打包的全流程自动化。会后,与会代表在参观无锡经纬纺织科技实验有限公司时,便亲眼目睹了企业自动化生产线的真实状况,且据记者了解,其中有一些企业是带着购买意向进行参观的。

立达集团在纺织业界可谓众多企业的标杆,在记者的采访经历中就听到过不少同类企业对于他们在技术创新特别是纺纱工艺研究方面的褒奖。此次会议,立达喷气纺产品经理沈浩向与会者分享了企业在喷气涡流纺方面的研发情况。他通过对比喷气涡流纺与环锭纺、紧密纺、转杯纺的不同之处,多维度、系统化地呈现出了涡流纺及其纱线的显著优点。这些分析对于当前希望涉足涡流纺项目的企业而言无疑是十分有价值的信息分享。

此外,金轮针布、中晖纺机、天门纺机、无锡万宝等相关纺机企业也在会上分享了对于当前市场状况的分析、观点以及企业在设备创新方面的做法。比如金轮针布围绕当前的智能化生产趋势加大对针布产品的创新,立足智能化梳理机的创新方向,将稳定性、个性化生产以及纤维适用性和使用寿命的提升等作为技术创新重点。天门纺机则在同样的背景下将企业的拳头产品——并条机的研发锁定在简单化、人性化、自动化、智能数字化、自调匀整双眼化、机电一体化和信息化方面。中晖纺机和无锡万宝针对当前纺织企业的设备改造提升进行业务规划,从粗纱机的全方位改造方案,到细纱工序的新型技术装置创新,为纺织企业的设备升级提供了更多选择。

对于产需对接来说,最有价值的是彼此清楚地知道对方在干什么,有什么思路和打算,纺机装备的众多技术创新能否落地,必须以纺织企业的真实需求为根本。本次会议,南通崇天、舞钢银龙、溢达集团、无锡四棉等多家极具行业代表性的纺织企业纷纷进行了信息分享,详细介绍了企业在差别化生产、智能制造等方面的情况。

诸城聚利棉纺有限公司虽然仅有4.2万纱锭,但在高端差别化纱线生产领域中很有特点。作为一个“技术控”,聚利棉纺总经理鲍智波多年来一直探索如何实现中小企业的转型,如何在差别化纱线生产中赢得自身的优势。在他看来,中小企业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根本无法通过常规产品生产来生存,必须进行产品结构调整。然而若仅仅通过不加改造的装备做差别化纱线,产品和企业同样会面临较为严峻的竞争局面,而通过设备改造,做别人做不了的产品则会为企业带来高附加值。

鲍智波表示,中小企业必须塑造出自己的特色,差别化也不仅仅是纤维种类越多越好,而是要研究市场容量和投入产出比等情况。“纺织企业的技改有自身对于设备了解的局限性,因此期待纺机企业能够更多关注纺织企业的改造需求,产需携手必将能够更好、更快地实现企业的差别化生产目标。”

作为大会的重要议程,会上还安排了多位纺机、纺织以及专业院校专家就企业当前在转型升级方面的积极做法进行现场对话。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榆次分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管幼平、金轮针布(江苏)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春辉、湖北天门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总公司总经理焦伦进、诸城聚利棉纺有限公司总经理鲍智波、舞钢银龙集团总经理周泉涛、江苏中晖纺织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中以及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教授邢明杰参与了交流。企业家们讨论了当前时期企业如何转型、如何推进智能化、如何依托自身产品技术为下游用户服务等话题。

一天的会议日程满满,连会议中的休息时间都被挤掉了,纺织、纺机企业代表在会场一坐就是8.5小时,但大家仍旧很享受这样的信息交流。产业对接,促进交流,加快发展,在两个协会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推动下,产业升级的步伐正不断加快。

同期活动

“三会”联手让上下游对接更高效

“三会”联合举办让供需对接更高效。

5月17日,由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中国纺织机械协会共同组织的“纺纱新技术专业委员会、纺纱器材应用技术专业委员会、纺纱机械分会2017年联合会议”在无锡举行。中国纺织机械协会会长王树田、副会长顾平,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叶戬春等行业领导以及40余位委员代表出席会议。会议围绕纺纱智能化发展路径、纺纱行业现阶段如何开展设备升级、国产纺纱设备器材发展对策和建议以及如何促进产需合作等话题展开对话。

王树田表示,“三会”联合举办的做法很高效,未来要努力提升水平,要在会前与企业进行充分调研和沟通,通过会议把大家关注的问题进行深入、有效的探讨,切实服务行业企业。

叶戬春表示,在行业转型谋求更好发展的背景下,这样的产需携手会让行业提高研发和创新的效率和成果。此外,他还建议行业要多组织培训活动,为行业、企业培养人才梯队,特别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加强。

“三会”联合举办让纺机、器材与纺织企业加强了对话与交流,更为深入地了解了三方企业的现状和思路。相信从此次会议开始,中国纺织、纺机行业的携手发展、共同求进的关系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也必将越走越宽。

(袁春妹)

猜你喜欢

纺织机械纺机纺纱
王台“智”造纺机供应链座谈会在沪召开
纺纱过程的数字孪生技术及其智能控制模式实践
全球纺机前沿技术集结
全流程数字化智能化纺纱装备的开发与实践
经纬智能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
两种集聚纺纱装置生产赛络集聚纱的技术探讨
纺纱器材的技术进步与应用
我国非织造布机械标准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