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腋下皱襞切口联合皮内多点缝合法治疗乳腺外上象限及腋尾部纤维腺瘤

2017-06-17岑红艺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15期

【摘要】 目的 探讨腋下皱襞切口联合皮内多点缝合法治疗乳腺外上象限及腋尾部纤维的临床效果。方法 70例乳腺纤维腺瘤患者, 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35例。观察组采用腋下皱襞切口联合皮内多点缝合治疗, 对照组采用传统放射状切口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费用、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36.00±5.55)min短于对照组(55.00±8.5)min

(P<0.05), 术中出血量(6.80±1.50)ml少于对照组(10.00±3.50)ml(P<0.05);两组患者治疗费用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满意度(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71.4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腋下皱襞切口治疗乳腺外上象限及腋尾部纤维腺瘤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 腋下皱襞切口;皮内多点缝合法;乳腺纤维腺瘤;外上象限;腋尾部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5.033

本研究采用腋下皱襞切口联合皮内多点缝合法治疗乳腺外上象限及腋尾部纤维腺瘤, 并将之与传统放射状切口比较分析, 以探讨手术切口治疗乳腺外上象限及腋尾部纤维腺瘤的效果。

1 資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6年12月70例乳腺纤维腺瘤患者, 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35例。观察组患者年龄最小20岁, 最大40岁, 平均年龄(33.3±2.5)岁, 单侧患病28例, 双侧患病7例, 肿瘤直径最小0.8~5.0 cm, 平均直径(2.0±0.8)cm。对照组患者年龄最小20岁, 最大年龄40岁, 平均年龄(33.5±2.3)岁, 单侧患病22例, 双侧患病13例, 肿瘤直径最小0.8~5.0 cm, 平均直径(2.3±0.6)cm。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观察组采用腋下皱襞切口联合皮内多点缝合治疗。术前对患者采用超声定位病灶的位置, 并且对肿瘤所在位置的表面皮肤进行标记。采取仰卧位, 按照常规对患者进行消毒和铺巾,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如果皮缘出血过多则压迫止血, 不能使用电刀止血, 避免对皮肤造成烫伤。使用1:500肾上腺素溶液对拟分离的皮瓣、拟切除的肿块周围进行皮下注射, 从而减少出血。沿着腺体表面对皮瓣进行潜行分离, 一直到肿块上方, 对腺体进行放射状切开, 一直到肿瘤组织边缘, 再通过缝合悬吊方法对瘤体进行完整分离, 切割过程中注意止血。取出病灶标本后, 使用可吸收缝合线对腺体切口进行缝合。如缝合困难也可不缝合, 仔细止血, 采用可吸收缝线进行皮内与腺体多点缝合, 能够有效地减少死腔形成, 避免形成积液。采用可吸收缝合线对手术切口进行皮内缝合, 对乳腺进行适度加压和包扎。对照组采用传统放射状切口治疗, 术前准备、手术方式及术后处理同观察组, 切口也用4-0可吸收线缝合。

1.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费用、并发症发生率。采用本院自制满意度量表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评估, 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较为满意及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较为满意)/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费用对比 观察组手术时间(36.00±5.55)min短于对照组(55.00±8.5)min (P<0.05), 术中出血量(6.80±1.50)ml少于对照组(10.00±3.50)ml (P<0.05);两组患者治疗费用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治疗满意度(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71.4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乳腺纤维腺瘤是临床上常见的乳腺良性肿瘤, 以乳腺外上象限多见, 好发于20~25岁, 首选手术治疗[1]。以往传统手术治疗多采用放射状切口, 便于术中找到肿块和缩短手术时间, 但术后往往留下较为明显的瘢痕, 影响乳腺外形美观及患者生活质量, 不适应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2]。目前乳腺良性肿物手术切口缺点[3-8]:①容易损伤乳腺导管, 对未婚或(和)有哺乳要求的女性要慎重。②处理不当会损伤乳头乳晕区血供, 引起乳头坏死。③对肿瘤的位置及大小有特殊要求, 且手术操作空间狭窄, 不容易止血, 难以广泛应用于乳腺外上象限及腋尾部纤维腺瘤的治疗。

本研究建议由于腋下皮肤较松弛, 伸展性较好, 且可以根据肿瘤的大小及距离切口的远近而沿着腋下皱襞调节切口的长短, 提出取腋下皱襞切口行皮下隧道切除乳腺外上象限及腋尾部纤维腺瘤, 再联合皮内多点缝合法来减少皮下积液的产生[9-12]。该种术式因术口位于腋下皱襞, 距离外上象限及腋尾部肿瘤较近, 且切口可以根据肿瘤大小、距离切口的远近进行调节, 手术操作空间弹性较大, 手术切口远离乳晕区, 可以避免损伤乳管, 同时腋下皱襞切口是很隐藏的, 适宜广大爱美爱健康的未婚女性[13-15], 患者对治疗的效果更为满意, 而且本手术操作简单易行, 不需要特殊手术器械, 麻醉简单, 仅需静脉全身麻醉即可, 各个步骤所涉及的手术操作包括皮瓣分离, 皮瓣下的皮内缝合, 缝合悬吊法等都是非常基础的外科手术操作, 凡是可以开展普外手术的医院以及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普外科医师都可以开展本手术。

综上所述, 腋下皱襞切口治疗乳腺外上象限及腋尾部纤维腺瘤具有可行性, 为广大年轻女性患者提供一种美容切口治疗乳腺良性肿瘤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林忠泵, 林洁, 谭晓燕, 等. 经腋下内窥镜辅助下副乳切除术. 临床医学, 2012, 32(12):17-18.

[2] 何俭, 刘晓夏, 殷剑波. 腋下小切口行副乳切除术.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2011, 20(1):24-25.

[3] 肖利春, 廖少明, 何平, 等. 肿胀麻醉下平腋皱襞切口切除副乳腺的疗效分析. 海军医学杂志, 2014(2):141-142.

[4] 张晓兰. 286例腋下小切口副乳切除术的疗效评价.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19):132-133.

[5] 付晓艳, 李成林, 崔彦, 等. 三种术式治疗腋窝副乳腺临床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11):1225-1227.

[6] 岑红艺, 关琪, 李国芳. 乳腺下缘切口联合皮内多点缝合法治疗乳腺下象限良性肿瘤. 当代医学, 2014(11):77-78.

[7] 牛正宣, 颜蕴文, 张敬杰, 等. 乳房下皱襞切口治疗青春期乳腺纤维腺瘤.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2009, 18(11):1585-1586.

[8] 刘婷婷, 谷元廷, 吕鹏威. 乳房下皱襞切口治疗乳腺多发纤维腺瘤23例报告.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1, 18(6):470-471.

[9] 赵利辉, 周波. 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治疗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分析. 现代医药卫生, 2015, 31(6):872-874.

[10] 康存芳, 吳玉, 马银斌. 环乳晕切口联合皮内缝合在乳腺纤维腺瘤手术中的应用. 中国保健营养旬刊, 2013, 23(6):2949.

[11] 夏仁昌. 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治疗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的临床效果评价. 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19):74-75.

[12] 王艳侠. 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治疗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临床效果评价.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3):120-121.

[13] 张丽. 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对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的治疗效果观察. 医药前沿, 2016, 6(13):78-79.

[14] 彭健雄. 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治疗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6, 32(10):41-42.

[15] 杜青陆. 探讨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治疗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的临床效果. 中外医疗, 2016, 35(26):4-6.

[收稿日期:2017-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