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ESD治疗早期胃癌及胃癌前病变20例报告

2017-06-17刘之枫李蜀豫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15期
关键词:早期胃癌

刘之枫 李蜀豫

【摘要】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及胃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 20例早期胃癌及胃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采用ESD治疗, 分析患者基本资料、手术情况, 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预后随访情况。结果 患者病变大小(1.4±0.6)cm; 病变部位: 贲门胃底部5例、胃体部5例、胃窦部6例、其他4例;病变形态:Ⅰ型(隆起型)8例、Ⅱ型(浅表型) 4例、Ⅲ型(凹陷型)8例;病理分型:早期胃癌10例、高级别瘤变10例;手术时间(63.54±12.43)min。患者整块切除率为95%(19/20)、完整切除率为 90%(18/20), 患者术后发生2例出血、1例穿孔, 并发症发生率为15%(3/20)。对患者随访1年, 无一例患者出现胃癌复发。结论 ESD治疗早期胃癌及胃癌前病变疗效肯定, 肿瘤切除率高, 术后复发低。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早期胃癌;胃癌前病变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5.028

胃癌是世界范围内的恶性肿瘤之一, 胃癌早期症状不典型, 发展迅速, 发现时属中、晚期, 巳经处于我国居民癌症病例数中的第四位, 从全球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中国、日本属于高发区。ESD为微创技术, 创伤性小、并发症少, 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相比, 可以一次性切除较大的病变, 同时可以进行病理诊断, 为早期胃癌及胃癌前病变的治疗提供了基础[1]。本文拟收集2014年2月~2016年2月本院诊断为早期胃癌及胃癌前病变的患者, 分析ESD的治疗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2月~2016年2月本院诊断为早期胃癌及胃癌前病变的患者20例。患者平均年龄(52.4±16.4)岁, 男11例, 女9例。

1. 2 入选标准 ①分化型黏膜内癌、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②知情同意。

1. 3 排除标准 ①淋巴结转移者。②病灶已侵犯固有肌层者。④不能耐受手术者。

1. 4 手术方法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建立气腹, 注意腹腔、盆腔, 确定病变位置, 上腹部正中做切口, 直视下切除标本, 并行消化道重建, 放置引流管。0.2%靛胭脂染色确定病变范围, 于病变周围约 0.5 cm 处用 Dual 刀进行标记。黏膜下注射使整个病变隆起。环形切开黏膜, 沿标记点外侧对病灶环形切开至黏膜下层。黏膜下剥离, 从切边缘对病灶剥离, 间断向黏膜下注射, 保持在黏膜下层剥离。用钛夹处理创面血管, 预防迟发性出血和穿孔。切除的整块及时送检, 获取病理结果。

1. 5 观察指标 ①患者基本资料及手术情况。②患者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③患者预后随访情况。

2 结果

2. 1 患者基本资料及手术情况分析 患者病变大小(1.4±

0.6)cm; 病变部位: 贲门胃底部5例、胃体部5例、胃窦部6例、其他4例;病变形态:Ⅰ型(隆起型)8例、Ⅱ型(浅表型)4例、Ⅲ型(凹陷型)8例;病理分型:早期胃癌10例、高级别瘤变10例;手术时间(63.54±12.43)min。

2. 2 患者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患者整块切除率为95%(19/20)、完整切除率为 90%(18/20), 患者术后发生2例出血、1例穿孔, 并发症发生率为15%(3/20)。

2. 3 患者预后随访情况 对患者随访1年, 无一例患者出现胃癌复发。

3 讨论

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得到循证医学的认可。日本、美国发布了胃癌指南中也将ESD用于早期消化道病变中的治疗[2]。与传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方法相比, ESD 可完整切除病灶, 同时根据病理结果判断是否有病灶残留。据报道ESD 治疗早期胃癌的病变整 块切除率约为 83%~98%[3]。

ESD手术后主要并发症为出血和穿孔[4]。本研究中, 发生2例出血、1例穿孔。ESD手术出血分为术中和术后出血两种, 术中出血多为大动脉喷射性出血, 量较多, 术后迟发性出血表现为呕血或黑便, 需要内镜下止血, 发生率为 0.4%~8.5%。肿瘤的位置与出血有一定的联系, 胃上 2/3 的病变比胃下 1/3 的病变易发生大出血, 与手术难度大, 血管分布相关[4]。通过文献检索法发現, ESD术中出血者, 一般均可以通过内镜进行止血, 较少需转外科手术。这就需要手术者充分准备, 操作中尽量使黏膜下层充分抬起, 利于剥离, 注射肾上腺素可以使小血管收缩。还有学者指出对于病灶大者, 需要剥离时间相应增加, 会增加出血风险。有学者指出ESD术中胃穿孔较易发生在中、上 2/3 (发生率为1.2%~4.1%), 穿孔的发生与近端胃壁薄、病变合并溃疡等有关, 还有学者认为电凝易损伤黏膜下层也是造成穿孔的原因。小穿孔可自行愈合, 大穿孔需要进行积极对症处理。

有研究[5]对108例早期胃癌患者进行随访, 结果显示ESD 的整块切除率为92.6%(100/108), 复发率为0.9%(1/108)。本次研究中对20例患者随访1年, 无一例患者出现胃癌复发, 患者整块切除率为95%(19/20)、完整切除率为 90%(18/20), 患者术后发生2例出血、1例穿孔, 并发症发生率为15%(3/20)。基本与文献报道一致。

综上所述, ESD治疗早期胃癌及胃癌前病变疗效肯定, 肿瘤切除率高, 术后复发低。

参考文献

[1] 崔盈盈, 卢忠生, 令狐恩强.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应用价值.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3, 22(4):341-343.

[2] 孟曼, 令狐恩强, 卢忠生, 等.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内镜下诊治153例分析.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14, 35(6):558-560.

[3] 周平红, 蔡明琰, 姚礼庆. 消化道黏膜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专家共识意见.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2, 11(5):531-535.

[4] 吴浩, 邹文斌, 刘枫, 等.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内镜下切除治疗现状及进展.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4, 5(5):530-538.

[5] 王伟, 李兆申. 消化道早期癌肿内镜治疗现状与评价.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 29(1):30-32.

[收稿日期:2017-02-17]

猜你喜欢

早期胃癌
胃镜联合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在胃癌诊断中的意义
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对比分析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观察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
开腹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术后恢复情况及患者生存率对比
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诊断早期胃癌临床分析
电子染色内镜确定早期胃癌的应用价值评析
早期胃癌的治疗方法对比分析
早期胃癌手术方式的选择与淋巴结清扫
早期胃癌内镜粘膜剥离术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