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7-06-16艾力·奥布力

魅力中国 2017年19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语文

艾力·奥布力

摘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是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思维素质和培养思维的创造性,思维素质和思维的创造性是语文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因此语文老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这两种能力的基本方法和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思维能力;思维的创造性;语文

思维能力是学生重要的智能,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因此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思维素质和培养思维的创造性。思维启动往往以惊奇和疑问开始。语文课教学中,教師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使学生不单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决,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可以培养思维能力。

一、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思维素质

思维素质体现认得思维水平和差别,培养思维素质是培养思维能力的突破口,在教学中抓紧培养学生思维素质时,可以发展他们的能力和创造性。

(一)培养思维的敏捷:思维的敏锐性指思维的速度,它表现欲处理问题时的敏捷,针对性和合理性思维敏锐的话、能全面思考、正确判断、迅速推断。培养学生思维敏捷要注意一下几点:

1.要抓紧基本知识和能力的落实,这是培养敏捷的基础,只有扎实的知识才能发挥思维的敏捷。

2.要抓紧知识之间的渗透与积动,用实际例子讲知识之间的联系,时间长能逐步培养思维的敏捷。

3.对重要问题进行整理、归纳、实现使用的方便,培养思维敏捷。

(二)培养思维的完整性。

培养的完整性表现于思维和综合性,培养思维完整性的主要方法是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结构,加强联系具体法,如下:

1.教师指导学生抓住各知识点的共同和区别,各知识点的联系,整体掌握知识结构。

2.让学生做一些综合性强的联系,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决问题,练他们的思维空间和综合性。

(三)培养思维的稳固性:思维的稳固性表现于思维问题时的准确性、科学性、逻辑性和思维深度,其中逻辑性是最大特点,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掌握基本知识。 为此,教师课前要精心备课,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

2.要重视分析并掌握知识的逻辑性。

3.要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课中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人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还要注意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二、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思维的创造性表现欲思路的新鲜性、宽广性、灵活性和独特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并保护思维,一方面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解决、多开头思路,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归纳知识规律、多练多用。

要创造问题环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总是在问题环境中产生,思维过程是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是思维的开始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关键在于科学地提出问题和创造合理问题环境。创造问题环境使学生导入新课,学生主动掌握新知识、进行思考、探索。学生通过思考从一些感知性的知识中推出本质性的规律。

创造问题环境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发生矛盾,学生旧知和新知之间产生冲突,使学生导入与某种问题有关的环境的过程。

创造问题环境的原则:

1.问题要小,但要具体。

2.问题既要新,又要有趣。

3.问题有要一定难度。

4.问题要富于启发性。

5.问题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联系,符合学生学习实际。

因此,教师将旧知识与新知识相结合,通过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兴趣在任何教学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规范、鲜明、准确、形象、生动、流畅、合乎逻辑,饶有情趣,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其感染,受美熏陶。而只有语文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可以容易启发思维能力。教师不仅负责提出问题,还鼓励学生发现并思考问题,指导他们的思考方法和过程,使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思考问题的过程叫思路。如果教师不重视思路,那么学生会出现思路不清,层次复杂的情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思路研究,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维练习。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语文
一题多变,提高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语文俱乐部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