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理念下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2017-06-16罗忠喜

魅力中国 2017年19期
关键词:学习兴趣培养小学数学

罗忠喜

摘要:关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古今中外已经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继承。本文主张在实施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时,要转变教师对数学教学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采用设疑导入、创设情境、利用数字故事进行知识点总结等方式,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做可使学生愿学、乐学呢?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诸如等级或竞争等外来目标”。完全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是不存在的,要想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善于挖掘教材本身的趣味性,运用数学教学的艺术魅力去吸引学生。

当前小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数学学科学习中,问题尤为突出。数学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许多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到枯燥、乏味,不愿学,有厌学情绪。如何激發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古今中外已经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继承。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进行了多方尝试,归纳起来以下几个方面效果甚佳。

一、转变教师对数学教学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

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不象语文具有描述性,美术具有直观性,体育具有身体参与性。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实例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一环节引入显得更为关键,如何在一开始就立即激起学生的兴趣很重要,好多教师上课是往往由上节课的内容导入复习已学过的指出将要学的内容,这种形式虽不失为承上启下的有效方式,但每一课都一成不变的使用这种模式,则难以吸引学生对新课程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新课程也缺乏兴趣。如:可举一些生活中实例来引入,既可激起学生兴趣,同时学生也感觉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在教学过程中,课本上有实例,但离我们现实生活较远或学生难以理解,我们也可举我们教材中的例子,如:思考题,为什么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里,至少要有它们公有的质因数,还要有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教师提示:1、18的倍数中,至少要包含哪几个质因数?30的倍数中,至少要包含哪几个质因数?2、18和30的公倍数里,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请试算一下,有何发现?)这个问题一提出,同学们情趣高涨,踊跃回答问题;然后结合所学内容,由浅入深的进行解答。同学们在这一例子的基础上会很容易解答。这样,课上的生动活泼,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设疑导入,唤起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由于孩子们的年纪偏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所以常常出现在课堂上学生注意力分散、走神、上课不好好听讲、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答非所问的现象。老师在课上一遍遍的讲解,学生自己感觉会了,但是在自己独立做题的后发现还是不会做,从而出现失败的体验,数学成绩总是得不到提高,很多学生对数学失去了兴趣和信心。如何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

小学生好奇心强,这正是小学生学习的动力所在。在设计导入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善于用问题来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这一内容时,我在黑板上板书一系列数字:2、3、5、9、 12、17、36、38、57、59、101、105等,让学生判断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看谁所用时间最短,而且准确率最高。学生纷纷表示判断后面的大数需要较多的时间。我当堂就表示我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摇晃着脑袋表示不相信,我一一判断并让学生进行验证,学生通过验证发现我的判断快速而准确。 学生又出示更多、更大的数字来让我判断,经过验证完全正确。这样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为什么教师能够如此快而准地判断,究竟有什么好的方法?这样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新知的学习自然水到渠成。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源自于生活,这个道理大家早已明白,因此,创设生活情境,可以拉近数学与生活间的距离,使小学生不再感到数学知识是陌生的,从而引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美,创设丰富的、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情境,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从日常生活上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美,创设丰富的、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情境,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从日常生活上开始懂得为什么要学数学,从而萌发其数学意识,进而使其真正喜欢数学。例如,在学习“24时计时法”时,可让学生用24时计时法,或说出自己最喜爱的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或改写制订新的作息时间表,或表示出爸爸、妈妈上下班的时间。学生在练习中兴趣盎然,深刻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也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化抽象的理论为具体形象的生活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利用数字故事进行知识点总结,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学习新知识,还要注意不断复习学过的知识,教师不仅可以利用数字故事进行新知识的教学,还可以利用它进行旧知识的复习工作。“温故而知新”,通过对学过知识的复习,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一般是通过口头的提问和总结或者是通过板书对旧知识进行复习,然而这两种方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许多同学都会因为内容的枯燥或者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而导致复习失去作用。这时老师可以将每个阶段的重点和难点总结出来,通过数字故事的方式表现出来,不但可以起到复习作用,还可以进行反复学习,加深学生的印象。这种数字故事在设计的时候可以根据知识内容的不同,主要集中在三点上:一是知识的定义,二是知识的性质,三是教学中的规律。教师可以把每个知识点或者许多知识点做成逻辑导图或者迷宫让学生填。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把识进行梳理,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就必须重视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猜你喜欢

学习兴趣培养小学数学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