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浅议

2017-06-16王燕兰

魅力中国 2017年19期
关键词:因数感性思维能力

王燕兰

摘要: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思维的灵活性是学生智力品质的体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能力

现就自己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初步尝试谈一点看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兴趣是思维的动力。”当学生对某件事物发生兴趣时这时注意力集中,求知欲旺盛,思维敏捷、灵活,也富于创造性。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 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低年级儿童对颜色、声音、动作、游戏等有极大的吸引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里特征,采用直观、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的兴趣,深入浅出、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先出示了这样的几道数学题让学生计算:3+3+3+3,4+4+4+4+4,7+7+7+7+7+7等,学生计算起来即慢又不准确,这时我又出示几道这样的题与学生抢答,当学生看我算得又快又准时,我问学生:“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能算得这样快吗?因为老师用了另一种方法计算,你们想学这种既快又准的方法吗?”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学生都主动地进行思维。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丰富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应。”没有外界的客观事物,也就谈不上人的思维活动,纸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阶段,他们还不能以纯抽象的方式进行思维,往往要借助于形象的或者与动作有联系的表象作为思维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地借助操作和直观给学生提供准确、丰富的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事实证明,教师只要能根据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并引导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理解的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思维的过程。

三、通过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结果,也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的发展和语言的表达有密切的联系,人们借助语言对人们的思维进行调整,使思维逐步完善。由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尚未成熟,对自己的思维活动的表达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所以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和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想说、敢说。其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生多说、会说。

四、教给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所以,教师加强示范和指导,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学会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全乎逻辑的讲解,渗透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从不自觉到自觉模仿,逐步掌握观察、比较、综合、概括、推理和判断等思维方法。

如:在教“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一课时,有意教给淡定生观察、比较、归纳、推理的方法,先出示有关表格:(表略)。

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组的第一个因数怎样?(相同)再看第二组第二个因数和第一组第二个因数怎样?(扩大了5倍)依次观察比较,分析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了几倍,积也扩大了几倍。用同样的方法把4、3、2、1组的第二个因数与第5组第二个因数比较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了几倍,积也缩小了几倍。通过这樣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出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并运用这个规律进行速算,使学生受到启发,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与方法很多,只有教师能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科学地、合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将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加上一把油,会更好地让我们的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猜你喜欢

因数感性思维能力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动摩擦因数的测定
感性理性不拔河
因数与倍数问题常见错例
感性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