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教育建设思考

2017-06-16熊怡

魅力中国 2017年19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社工居民

熊怡

摘要:以重庆市华光社区为例,该社区教育发展存在运行机制、活动形式、资源利用及人才建设等方面的困境。这些问题与全国其他社区教育发展存在共性,笔者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对促进社区教育建设路径及介入效果进行了创新性思考。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区教育

一、社区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

运行机制:社区现有的教育机构尚未健全,社区学院、居民兴趣团体管理缺乏相应制度,团体规范性不强,稍显混乱。

活动形式:①社区文体活动辐射面不广:多为面向老年群体开展活动,面向青壮年的较少甚至基本没有;②社区开办教育内容较为单一:多以一般生活常识教育为主,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涉及少;③社区开办活动之前与社区居民缺乏充分沟通,社区居民多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实际教育意义。

资源利用:存在社区教育资源利用有限的问题,加之社区层面对于平时的社区教育活动宣传力度不足,宣传设备陈旧、手段落后,导致社区里的教育文化资源使用率不高,使用群体不广。

人才建设:社区内专职教育人员数量较少,专业素养参差不齐,知识储备不足,能力水平有限。

二、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教育建设的路径思考

(一)以健全制度为保证,完善社区教育机制

1.建立调查摸底制度。

(1)社区社会工作者深入居民家庭,定期对居民家庭成员构成、年龄结构、经济状况、职业和思想情况进行了解,建立完善社区居民档案。

(2)在该项工作开展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重点关注社区困难人群和弱势群体,细心体察社区居民的需要,多问他们想什么、盼什么,多听他们对开展社区文化教育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多想如何开展适合他们的活动,使工作有的放矢,扎实推进。

2.建立社区学院、居民兴趣团体活动制度。

(1)社工为社区学院提供必要的辅助,推动社区学院相关制度的建立健全,并将建立的相关制度向有需要的社区居民进行反映,促使居民理解社区学院开展社区教育的流程体系。

(2)社工遵循社区居民自主自愿原则,鼓励社区内不同的居民兴趣团体建立相应活动制度来对组织加以规范,实现居民兴趣团体更好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为社区居民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二)以开展活动为载体,拓宽社区教育渠道。

1.灵活安排,开展小型多样、面向不同群体的活动

(1)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搭建“老年平台”、“青壮年平台”、“未成年平台”,然后依据社区居民需求设立“老年教育小组”、“青壮年教育小组”、“未成年教育小组”。确保每类内部有一名专业社工来为社区居民提供针对性小组服务。(2)活动开展要让居民乐于参与,也要便于参与。每次组建小组及开展活动前,要列出活动时间和内容“菜单”,提前告知居民,让居民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时间安排选择参加。

2.开展“情牵服务热线进社区”活动。

(1)社工链接社区外部专业技术人员进入社区开办社区教育活动。开办的教育活动可围绕生活常识教育、经济知识教育、伦理道德知识教育、闲暇知识教育、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法律法规知识教育等内容展开。(2)社区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秉持“健康快乐,自主参与”的原则,在活动开展的形式、方法、内容上均要贴近居民实际需求。

(三)以社区资源为优势,发掘社区教育特色。

1.整合社区资源,借助新媒体扩大社区教育活动宣传力度。

(1)社工可依据相关政策链接当地政府加大对社区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力度,在开辟新活动场地的同时,改建、重组社区原有场地。(2)社区社工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广泛动员社区居民加入到社区教育活动中来。在这一过程中,社工可以采取定期播放知名学习型社区建设的录像片或者举办学习型社区图片展的方式,提升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兴趣,强化居民的学习意识,提高居民参与建设学习型社区的积极性。

2.建立居民参与社区教育活动奖励机制。

(1)社工积极搭建好社区居民与社区教育资源的“桥梁”,增强社区阅览室、健身室、文体娱乐广场的教育服务功能,建立社区文化活动的信息网络,使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的文化教育建设。(2)社工与社区居委会协商制定社区教育活动奖励表彰机制,对开展社区教育成绩显著的社区组织和个人进行表彰,激发社区教育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四)以队伍建设为重点,增强社区教育力量。

发挥社区社会工作者自身专业性,链接高校教师入社区

社会工作者对居民需求加以评估,整合资源,链接高校教师进入社区开办相关培训讲座,促进学校德育与社区教育的有效沟通和衔接,缓解社区教育工作力量不足和缺少专业人才的问题。

组建社区志愿者队伍,发掘社区领袖,并由社区领袖牵头,把社区各类人才有组织地汇集起来,形成一支人员相对稳定、人才结构多样的志愿者队伍,社区社工定期为社区志愿者队伍提供一些必要指导,带动建起来的志愿者队伍在社区教育建设中发挥正向作用。

三、社工介入的可行性评估

为确保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教育建设的有效性,可从需求评估、过程及效果评估方面对开展的活动进行评估:

1.需求评估。

(1)进行前期调研,发放调研问卷,根据调研结果评估群众需求的程度。

(2)机构根据工作进展记录,实地效果呈现对计划进行评估。

(3)参考社区居委会的反映以及居民反映。

(4)第三方评估:根据有关机构或专家对社区的调查,评估社区社会工作者针对社区文化教育开展的服务计划的有效性。

2.过程及成效评估。

评估项目 测量标准

运行机制 社区居民是否均建立起居民档案?

社会工作者走访居民家庭的频率变化?

社区学院及居民兴趣团体建立起相应规范及遵守情况?

社区学院及居民兴趣团体管理成本变化?

社区学院及居民兴趣团体管理更加便捷?

活动形式 社区小组建立种类及数量?

社区小组工作开展频率?

社區文化教育内容由少变多?

社区教育活动开展形式增加?

资源利用 社区在文化教育活动开展上投入资金增加?

社区文体活动场地增加,陈旧活动设施换新?

社区文化教育宣传方式多样?

社区教育文化资源居民使用率频繁?

社区教育文化资源使用群体拓宽?

人才建设 社区高素质专职工作人员增加?

高校教师进入社区开办讲座培训?

社区领袖发掘人数增加?

社区志愿者队伍壮大?

参考文献:

[1]沈鸿新,史平,沈帅著.社区策划学[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社工居民
社会工作者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现状及对策
A Social Crisis
石器时代的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马戏团
我国女性社会工作人员的激励机制研究
53.7%的居民认为目前房价“高,难以接受”
透视“社工热”背后的“社工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