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2017-06-16孔婷

魅力中国 2017年19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

摘要: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在综合前人对意识形态理解的基础上,从不同层面上对意识形态进行不断的深化,伊格尔顿始终立足于马克思唯物主义基本立场,通过对意识形态“虚假性”特点的双面解读,注重意识形态的实践功用意义,探寻未来理想的社会实践道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关键词:意识形态;虚假性;政治功用

特里.伊格尔顿是英国当代著名的文學评论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英国《卫报》曾报道其在文化批评领域是最有成绩的哲学家。作为一名文学评论家,伊格尔顿将文化看作是整个社会的活生生的生存方式,而在这里文化批判的核心就是意识形态的批判。意识形态作为文化的内核,对其进行分析和把握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利于我们真正的深入了解伊格尔顿的文学批判思想。

一、意识形态的概念

意识形态作为一个开放性的词汇,自从其出现以来就从未有过明确统一的定义,意识形态本身是一个极难把握的概念。意识形态一词,最早是由法国人特拉西提出来的,他所想要表达的意识形态就是科学的观念,在这里特拉西通过意识形态试图建立起关于人类认识的科学性的理论,这种思想在当时极具现实和实践意义。之后意识形态的概念又多经转折,到了马克思这里,给了意识形态一个全面的解释。马克思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的上层建筑,思想的上层建筑就是意识形态,它主要由法律、政治、宗教思想等内容组成。伊格尔顿作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其意识形态思想立足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上,并从葛兰西、阿尔都塞等哲学家们的意识形态理论思想中吸取合理成分,构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意识形态理论。

二、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的来源

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理论通过整理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关系的基础上,立足于马克思“虚假意识形态”的内容,并结合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意识形态的进一步解析,逐渐明确了自己的意识形态理论。

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作为思想上层建筑,具有典型的阶级利益性,是某一个特定的社会集团维护自己利益的一种不自觉的社会反映。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被作为社会统治的工具进行实践运用。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意识形态仅仅是被意识到了存在,是对存在的反映。意识形态在这种经济基础的决定下,变成了一种异化的社会力量,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虚幻的反映,其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为社会统治阶级服务,这就决定了意识形态具有典型的“虚假性”。阿尔都塞也认为意识形态不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真实的描述,而是一种展现我与世界的关系的一种系统,他不是客观地反映社会现实,而是一种对人的思想的描述和控制,社会中的人却逐渐的在统治阶级的控制下,不能感到这是一种虚幻的表象,人们沉醉于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所带给我们的安全感,顺从社会统治阶级的统治。葛兰西明确提出“文化领导权”,也就是意识形态领导权,政治国家通常被看作通过暴力完成统治的国家,市民社会被看作具有政治性活动的组织,这部分人被统治阶级用作构建社会的意识形态理论,因此所谓社会的统治权就是通过掌握控制社会市民阶层的意识形态完成,意识形态在这里与政治权利紧密联系在一起,起到了巩固阶级统治的目的。

因此,伊格尔顿是承认意识形态的“虚假性”的特点的,他认为意识形态不仅仅是一种对社会的单纯的放映,而是能够把个体分别束缚在自身的社会只能上,并逐渐的阻碍人们真正的去理解整个社会的完整构成,无法形成完全自由的社会意识形态。但伊格尔顿并没有沉浸在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中而停步不前,他同时指出,意识形态不仅仅只有虚假性,也蕴含着真实性,意识形态与社会权利结构是紧密关联的,这种虚假性恰恰也体现了意识形态与社会阶级权利的联系,统治阶级通过意识形态实施统治,这体现了意识形态的功能性。

三、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的内容

伊格尔顿作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始终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遵从物质生产方式对社会关系的决定作用,以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原则,认识到意识形态的社会政治属性,与社会阶级的紧密联系,始终坚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伊格尔顿对意识形态独创性在于,伊格尔顿并不是想简单的给意识形态下一个统一规定性的定义,而是试图建构成一个文本语言符号系统。总的来说,伊格尔顿看来意识形态具有几层概念。首先,意识形态是一个物质性的生产过程,是在社会存在的前提下,在经济基础的作用下构建的一个包含文化、观念、价值等思想的观念,在这层意义上意识形态基本等同于“文化”。其次,意识形态是代表某一社会阶级的意识观念,是他们思想现状的一种反应,这是一种集体性的观念与思维,有助于在不同阶级发生意识冲突时,维护自身的实际利益,具有典型的“行动取向性”。最后,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用来为维护自身统治,以虚假的方式扭曲社会存在,是不真实、欺骗性的观念。这样,伊格尔顿不是简单的下了一个意识形态的定义,而是看到了意识形态的多义性与复杂性,在立足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础上阐释了自己对意识形态的独特理解。伊格尔顿对意识形态概念的独创性理解主要来自于他对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的看重,在政治功能的层面上,对意识形态的把握应该更看重目的性。意识形态的功用性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所谓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就是在说意识形态这种思想上的上层建筑对社会现实的反作用是巨大的。意识形态的概念里最重要的特点就是阶级性,它的发展与社会权利结构密切关联,这种政治功能一方面体现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是一种对现实的阶级矛盾的掩盖和欺骗,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充分的体现了意识形态的社会作用,意识形态能对社会存在起到方向性的引导作用。

因此,伊格尔顿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进行了双重分析,从政治功用性的角度对意识形态概念进行界定,充分的发挥了意识形态的文化批判功能。

参考文献:

[1][英]特里·伊格尔顿著,《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华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英]特里·伊格尔顿著,《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英]特里·伊格尔顿著,《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作者简介:孔婷(1992-),女,汉族,黑龙江省穆棱市人,黑龙江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哲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资金资助,项目编号:YJSCX2016-039HLJU。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
官方微博舆论引导方式探究
刍论“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本质及危害
网络空间无政府主义思潮审视
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合理性解析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