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复训练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I期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7-06-15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年11期
关键词:康复训练心肌梗死住院

康复训练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I期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吴焰 郑晓芳 何晓芳 宋长琳

目的分析康复训练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I期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10月在我科室进行诊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有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依照康复训练路径进行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出院时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日常活动所需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恢复日常活动所需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施康复训练路径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I期康复训练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康复训练路径;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康复训练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年轻人患病率也显著增加[1]。急诊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治疗AMI的关键,术后康复治疗曾引起较大争议,但是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研究的不断深入,无严重并发症的AMI患者进行心脏康复治疗已得到认可[2-3]。心脏康复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药物和手术均无法替代的一个重要环节[4]。心脏康复治疗是在规范的专业治疗基础上对患者进行运动训练以及生活方式、精神和心理方面的指导。我科室研制了Ⅰ期心脏康复训练路径表,患者康复效果满意,现表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2015年10月在我科室进行诊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选标准:均符合WHO中AMI的诊断标准[5]。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初次诊断为AMI。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近期未行其他心理治疗。排除标准:合并有肢体运动障碍者。合并有精神疾患者。所有入选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有50例患者。对照组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在30~73岁,平均为(50.73±5.68)岁;梗死部位:前壁27例,下后壁13例,混合10例;NYHA心功能Ⅰ级29例、心功能Ⅱ级21例;合并症:高血压病史30例,糖尿病史21例,血脂异常者33例,吸烟史25例,肥胖23例。观察组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在32~75岁,平均为(51.05±5.72)岁;梗死部位:前壁25例,下后壁15例,混合10例;NYHA心功能Ⅰ级31例、心功能Ⅱ级19例;合并症:高血压病史28例,糖尿病史19例,血脂异常者35例,吸烟史22例,肥胖2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梗死部位、NYHA心功能分级及合并症五项基线资料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依照康复训练路径进行训练,进行训练之前主管护师将路径表(表1)发放给患者,并向其讲解路径表的意义和目的,根据路径表指导患者进行Ⅰ期心脏康复训练。

1.3 观察指标

运动相关性并发症:康复过程中出现心绞痛、急性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等运动不耐受症状及并发症;运用李小峰等[6]设计的改良版Barthel指数评估量表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1.4 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所有数据均录入excel表格后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表1 I期康复训练路径表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00%,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详情见表2。

2.2 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对比

两组患者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3。

2.3 恢复日常活动所需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者恢复日常活动所需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且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详情见表4。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导致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出现心肌缺血性坏死,严重时可直接导致死亡。AMI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主要问题。患者在发病后采取急救措施可明显提高生存率,但是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我国对冠心病的管理主要在发病后的抢救、药物治疗和介入手术,对发病前的预防以及发病后的康复给予的关注和投入较少,在发病后的常规护理中要求患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不仅不利于病情恢复,反而会增加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7-8]。对AMI患者住院期间采用早期心脏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早日康复不仅是社会的需求,也是患者自身的需求。

本次研究中对我院收治的50例AMI患者依照Ⅰ期心脏康复训练路径进行康复训练,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Ⅰ期心脏康复训练指帮助心脏病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得到更好的康复,旨在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减少因长期卧床引起的体力活动能力降低、栓塞等情况的发生,另外早期活动可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增强自理意识,从而迅速全面的恢复患者的身心健康。根据康复训练路径,先实施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日常活动和运动训练的依从性和安全性,另外日常活动训练和运动训练时时间错开,避免因过度劳累引起其他并发症,在活动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在旁监测,观察活动强度是否适宜,并给予指导。此次研究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早期进行运动锻炼对冠状动脉的扩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提高心肌的舒缩功能,减轻心肌梗死后的心室重塑,改善冠状动脉的循环,对梗死后的心脏起到保护作用[9-10]。康复训练路径可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以及训练知识的认知程度,可明确训练的目的,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以积极的态度配合锻炼,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另外统一的康复训练路径对护理人员也具有引导作用,按照统一的训练内容对患者进行指导,让患者准确掌握锻炼方法,同时对于护患沟通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此次研究中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说明康复训练路径的重要性。依照康复训练路径进行康复训练可明显缩短AMI患者恢复日常活动所需时间及住院时间,促进疾病康复的同时减少医疗费用。

综上所述,实施康复训练路径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I期康复训练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表2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对比

表4 两组患者恢复日常活动所需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参考文献

[1] 朱改针,李凌,卫世强,等. 溶栓后时间优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青年心肌梗死与直接介入治疗的疗效比较[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6,28(12):1148-1150.

[2] Mockel M,Searle J,Hamm C,et al . Early discharge using single cardiac troponin and copeptin testing in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a randomized,controlled clinical process study[J]. Eur Heart J,2015,36(6):369-376.

[3] 范春艳. 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早期康复护理[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4,12(11):979-982.

[4] 李云. 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心脏康复护理效果分析[J]. 当代医学,2015,21(24):109-111.

[5] 陶寿淇. 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1,9(1):75-76.

[6] 李小峰,陈敏. 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的设计与应用[J]. 护理研究,2015,29(13):1657-1658.

[7] 陈亚娟 ,张冰霞 ,韩金桃,等. 阶段性健康教育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1):38-39.

[8] 欧传杰.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患者心脏康复疗效的对比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2(13):140-141.

[9] 刘艺. 连续性护理对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242-243.

[10] 张城林,张艳,吴立玲,等. 运动训练对心肌梗死后心脏的保护作用[J].生理科学进展,2015,46(2):137-142.

Application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Path in I Phas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U Yan ZHENG Xiaofang HE Xiaofang SONG Changlin Nursing Department, The Eighth Affiliated Hospit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Shenzhen Guangdong 518033, China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path in I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Methods100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department from April 2014 to October 2015, according to the digital table metho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each group had 50 patients. The control group

routine nursing measures.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ained according to th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path, compared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omplications, the ability to take care of themselves at the time of discharge, the time required for recovery of daily activities and th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Results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 i 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signif i 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1). Two groups of patients in terms of self-care ability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 i cant (P< 0.05).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recovery of daily activities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and there was signif i 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1).ConclusionThe implementation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path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 stag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has a good clinical effect.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pa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R473

A

1674-9316(2017)11-0179-04

10.3969/j.issn.1674-9316.2017.11.106

广东省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项目项目编号(JCYJ20140416094330204)

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护理部,广东 深圳 518033

猜你喜欢

康复训练心肌梗死住院
妈妈住院了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昆明市2012~2020年HIV/AIDS住院患者的疾病谱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骨科住院患者双侧腋下体温比较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