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少数民族村落文化产业初探

2017-06-14李佳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少数民族贵州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着重介绍了贵州市主要少数民族村落文化产业,包括自然景观和一些刺绣、古歌语言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现有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对贵州省开展少数民族村落文化产业建设提供帮助。

关键词:贵州 少数民族 文化产业

贵州少数民族村落文化产业现状介绍

(一)贵州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现状

贵州省少数民族“原生态”村落文化景观。所谓“原生态”,顾名思义是没有经过人工雕琢,自然而然形成的生态原状。从严格意义上讲,贵州并没有完全的“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文化景观。改革开放受经济等原因的影响,大多数民族村落均经受过人为开发,有些甚至被大规模破坏,原有生态景致、文化景观等没有保留或完全保留下来。有些较幸运的村落,未经过过多改变,基本上能保留有原始村落景观并保有原生态的生活习惯,我们现将其称为“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文化村落景观。贵州省是我国多种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少数民族村落众多,但现如今,能基本保持“原生态”的村子却屈指可数,如西江千户苗寨就是如今国内保存完整、规模及数量均首屈一指的原生态村落群,极富研究保存和旅游价值。

贵州省少数民族“次生态”村落文化景观。“次生态”文化是从保留较好的原始文化中衍生并进行了自我发展出的一种与以往不同的新形势的文化模式。贵州省现有的原始村落数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是随着研究、经济旅游的发展,不能满足于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了,因此贵州省慢慢出现了 “次生态”村落文化景观。这些村落特定是将原有生态的文化符号大量保存大面积应用其文化基本元素进行建造。但是这些新兴的村落,大多具有现代生活痕迹,房屋街道和生活习惯等较以往均出现变化,是以原有的生态文化为主并具备现代文明的村落形式。但是在如今的贵州省少数民族村落中,已经越来越难以区分“原生态”与“次生态”了,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原有的原始村落大多出现了现代文明的入住。“次生态”的文化寨子在贵州省的数目现已成为首位。

呈现“变异”特点的贵州省少数民族村落景观。除了保有基本的文化痕迹的上述两种文化村落景观,在贵州省还诞生了一些完全“变异”的文化。村落里新一批的年轻人,受现代文明的影响,慢慢习惯了一些其他民族的文化。导致现有的村落景致,尤其是后来建筑的建筑物,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建筑格局、分布特色等方面均发生了改变。更有甚者,连许多内在的生活习惯、人文精神都与以往大相径庭,失去论文原有的民族文化氛围和精神特点。这种与现代文明和其他民族相文化相结合的“变异”的贵州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近年来逐渐出现,主要存在于少数民族与汉族混居的村落中,在一些交通发达的城乡结合部,这种现象也司空见惯了。在这些区域,古老的民俗文化等渐渐消亡,仅仅残留在一些老人和老式居所中。

完全泯灭的贵州省少数民族村落景观。在贵州省现有的少数民族村寨里,有些受现代文明冲击较早,虽然居住的还是少数民族,但是已经慢慢被“同化”了,原始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景观早已不复存在了,只是名誉上的“少数民族村落”。对于本民族的历史发展、手工艺制作等文化都完全不了解,也不会依据其原有风俗习惯生活,唯一与本民族有联系的就是血缘,在各个方面,都已经与汉族无疑。

(二)贵州省少数民族刺绣文化

苗族刺绣。苗族刺绣历经了长时间的发展,关于苗族刺绣最早的描述性文字当属《汉书》中的“椎髻斑衣”。在明清时期,“苗锦”作为图案精美、工艺繁复且透气性能良好的布料而得到统治者的喜爱。苗族刺绣主要分为两大类:平绣和凸绣。平绣作为当地服饰衣裙的主要绣法,几乎族内的所有人家都会制作,故名思议,就是直接在布料上进行图案的绣制。凸绣的制作比平绣复杂,在制作之前,需要先在布低下垫上剪纸花,这样绣出来的图更加突出、立体、美观。为追求视觉上的冲击力,许多苗家手工艺制作者往往事前铺垫多层剪纸花,以追求更好的效果。因此凸绣手法在苗族内的流传没有平绣广,大多是一些老艺人在传承着。

苗绣的制作工艺不仅技术精湛,还体现了苗家内在的传承千年的价值观取向。在内容取材上,除了常见的风景植物、花鸟鱼虫外,其次还有反映人物生活的图腾崇拜祭祀和一些风俗习惯,苗族手工艺者更是将本民族的历史发展的溯流和人物故事“镌刻”与布料之上,用以传承数千年来苗族的历史。

布依族刺绣。关于布依族刺绣的明确记载较苗绣较晚,明朝弘治年间,“腹下系五彩挑绣方幅如绶”描述了布依族妇女的日常打扮,成为最早对于布依族刺绣的描述而被记录下来。贵州是布依族的主要聚集地,因而在贵州的布依族刺绣可谓是全国最为完善全面的。在贵州省各个地区定住的布依族村落,几乎都有自己独特的西秀工艺。

布依族进行刺绣时选取的内容大多与农耕相关,这主要与其民族先祖—古越人,在以前掌握着先进的耕作技术有关。刺绣的花纹大多是进行写意的农作物,最常见的是谷粒纹,十分形似水稻种子,此次还有形似桂花的桂花纹。在选取动物图案时,也充分反映了这一特点,布依族的刺绣图样上几乎没有狮子、老虎、鹿等狩猎经济,而多是耕牛、鱼骨纹等与农耕息息相关的动物。

贵州其他少数民族刺绣文化。贵州省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数量第二的省份,除了上述两种,还有其他的民族同样具有精湛的刺绣工艺。例如,侗族刺繡的重点在于在衣裙的袖口、领口、折边、裹腿等地装饰绣纹,并同时多以粉色、绿色等明亮的色彩。彝族在刺绣时对于色彩的搭配极其讲究,或浓或淡,极富节奏与特色,图案古朴,典雅而庄重。

(三)贵州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文化

许多少数民族对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等没有纸质的载体,全靠口耳相传,好多重要的史料因为战乱、天灾等问题而没有得以保存下来。对于如今流传下来并得以保存的语言文化和文学艺术,要重点保存。苗族古歌便是一种极具民族特点和历史意义的语言文化。

苗族古歌是苗族的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逐渐诞生的一种歌曲形式,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苗族古歌中的神灵群像是古歌中最具价值的一部分,苗族古歌中的神灵群像是一群在各种被赋予人性化外衣的神灵,他们都具备某种特殊的神奇力量,同时却能了解人心。经过民俗学者的研究,苗族古歌中的众多神灵,其职能与其语义具有溯流可查。

贵州省少数民族村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建设片面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建设不仅仅是对于村寨现有建筑物进行保护,而是需要一个系统全面的设计方案。有形的建筑类遗产需要保护,但对于一些无形的、却深入民间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需要重点保护。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的保护,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往往采取口耳相传的传承方法。其次是一个民族内部的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等,不是经书本文字等载体进行记录就不会遗失的。他们更需要有人的传递,不仅是将其传播给下一代,更是传递给全世界。贵州市因其地形特点等原因,经济发展落后,许多村中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留在当地发展,许多人选择外出务工等谋生,这为当地的文化传承带来了困难。在文化产业建设中,也会因为当地缺少了解本民族历史及工艺的人而难以深入。

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贵州省将本省内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原始村落进行旅游开发,当地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当地景观的经济价值。但是,人们对于当地可开发的旅游资源认识不足,往往不清楚什么是需要保护的,什么具有价值,什么没有价值。对于许多古老的房屋建筑,当地人认为其老旧不美观,影响村寨景致而将其拆除,而忽略了其对于当地建筑的研究价值。有些村民在旅游接待中赚了钱后,将老房子进行翻新,进行现代化的建设,这实际上对于整个村寨的原始景观造成了破坏,反而影响了其经济价值。

(二)法律法规不健全

低于少数民族村落进行文化产业建设面临的一大问题是,缺少法律法规的支持与保护。在许多原始村寨中,许多村民兴建现代式房屋建筑,将维护景区景观和谐统一放置一边。但是因为缺少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管理部门只能采取劝说的方式希望能将违章建筑拆除,但是当事人拒不执行也没有办法。这对于文化产业建设管理带来了障碍,贵州省作为文化产业旅游大省,同样面临着这种问题。贵州省现有一些针对少数民族民俗村落实行的规章制度,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与其他的法律条文产生矛盾,影响执行效果。其次,现有的法律法规不系统、不全面,各法规之间“缝隙”较大,使得许多情况无法管理。

现有的文化产业管理的实际效果较低,这与执法机构设置具有直接关系。现阶段,我国没有设立专门机构对文化产业进行管理,往往当地村委会在出现问题时,对于问题应上报和问题解决均不明了。因为没有准确的权责部门,出事后会出现各部门相互推卸,“踢皮球”等不付责任的现象。

(三)生态破坏严重

原始村落是依据其地理特点和生态特色而逐渐形成的,二者互为统一,相互依存,但是现有的文化产业建设,主要为旅游行业开展。原始的生态文明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在发展旅游行业的同时,需要对当时的物产资源等进行保护。大量的人流涌入,对于当地的住宿、食品、饮用水等需求量激增,使得当地人对于生态环境的剥夺成倍增长,同时,游客产生的废品等超过了土地的净化能力,对于环境造成了破坏,影响了当地的后续发展。

對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仅指自然环境,其对人文环境等也有破坏。许多旅游村落等,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开展一些其他活动项目,这些项目活动不具备本地特色,有些甚至将别的民族特色项目进行变形,严重影响了本地区的文化统一形象。受影响最深的无疑是那些口耳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少数民族技艺和历史等没有书面纸质材料记载,只能一代代靠口述相传,许多具有研究价值和史料作用的器具等被现代开发所摒弃。对于许多少数民族人文历史精神,失去了自然的土壤,这些不依托于有形物质的,对民族文化高度凝结的无形产物就无法传承。贵州省的侗族大歌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其本是侗族人民农耕回来后聚集欢唱而演变的一种演唱形式,但是随着旅游产业的开发,这种古老的演唱形式面临着缺少继承人和继承环境等问题。

贵州省少数民族村落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一)树立全面的发展观念

贵州省对于当地少数民族村落进行文化产业开发,一方面是为保护当地重要的少数民族风俗风貌,另一方面可以获取经济价值。在对其进行开发时,应树立全面的发展观念,不能仅仅将注意力放到短期具有经济价值的村落建筑上。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开发,为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在保护好当地原始的生活方式及建筑结构和村落布局,还应注重对于少数民族内在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为全面发展贵州省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还应该探索多元化的保护发展模式。第一,对于这些文化力量的继承与发扬,政府具有无可争议的主导作用。完善当地的公共设施建设,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对于选择传承技艺的手工艺人,有政府给予财政补贴,保证其生活来源。对于违规建筑等进行管理,帮助村民进行发展规划建设等。第二,当地生活的民众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原汁原味的生活需要原始居民来演绎。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才是传承本民族文化精髓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最为准确地将其人文内涵进行理解。第三,专家学者们对于文化的研究是让其进入大众视野,让大众了解其重要性的关键是相关的专家学者应对其文化进行编纂整理,并进行研究。专家学者还应该为保护当地的环境提供专业性意见。第四,还可以发挥民间公益组织对此类文化的保护作用。

(二)建立健全法律保障机制

我国关于少数民族的文化产业的建设和发展还有许多不确定性和界限不明之处,在法律制定时,不能全部按照一个固定标准,需要结合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情况来设立法律。而且在设立法律时,不能只考虑对当地建筑和村落布局等有形文化的保护,还应该全面考虑当地一些无形的文化产业保护,还有当地的生态,要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才可以。我国现有的相关立法政策法规是《村落文化景观保护法》,各省份制定的规范标准需注意不违反相应的国家政策。

在制定立法的同时,还应注意公众监督等制度的施行。对于违反规定,不利于当地文化保护的建筑物和行为等,进行举报的人群应该获得奖励。违规的人或群体其行为经过调查坐实后,根据规定进行处理。并安排专家定时定点地负责一定数量或区域村寨,对于村寨的建设可以提供专业性的指导意见,更好地发挥政策对于民俗村落的保护作用。

(三)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原生态”必定是与当地的环境相依相存而形成的,没有环境的依靠,原生态便不能称之为“原汁原味”。对于少数民族村落的文化产业建设,是将当地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一并纳入进来进行保护。

对于自然环境,在发挥当地旅游等經济效益的同时,需要对当地环境的最大承载力进行预测。对于重要的自然村落,根据当地游客承载量进行可限制浏览人数等政策,保证土地的自然净化能力。为接待游客而供应的食品、饮用水等物品,可以经外部运输供应。景区内的环境同样需要维护,加大景区清洁力度,鼓励游人将产生的垃圾带走等。但并非所有的原始生活方式都是好的,有些地区依旧采取原始的“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对于像此类会威胁生态环境的原始生活方式,应予以摒弃。

对于人文环境,村落老龄化人口激增,留守儿童等数量较多,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务工。这是对当地人文环境的一大破坏,政府可以发展当地的公共设施,为年轻人提供在家乡的工作机会。吸引更过的年轻人留在当地,保护其民族文化氛围的依存。另外对于老艺人采取保护政策,老艺人所传承的古老手工技术是当地人文文化的重要一环,对于选择进行技艺传承的人,由政府进行财政拨款给予津贴。也可在当地建立民俗博物馆,将重要的文物及资料进行妥善保存。

参考文献:

1.李佳.苗族桥文化的变迁—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个案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2.李佳.苗族古歌神灵群像的语义阐释[J].贵州民族研究,2014(6)

3.张莎莎.贵州少数民族刺绣文化产业开发[J].贵州民族研究,2012(2)

4.李相兴.当代贵州少数民族民居建筑文化变迁特点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

5.刘艺兰.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研究—以贵州省格江县宰荡伺寨乃例[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6.周政旭.旅游先导发展与民族文化自觉—贵州少数民族村落保护发展思考[J].小城镇建设,2012(2)

7.陈为智,赵世林.少数民族村落社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J].思想战线,2013,2(35)

8.苏洁,李莉.论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业的协调发展[J].商业时代,2009(30)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少数民族贵州
贵州,有多美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