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区域对比研究

2017-06-14魏冬梅贾月伟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影响

魏冬梅+贾月伟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商贸流通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并在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价值。但是,不同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也各不相同,因此,我国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差异。鉴于此,本文建立在一定的数据分析基础上,简单阐释了商贸流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从多方面探索了我国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区域性差异,最后形成一定的研究结论,并从中得到启示,为发挥商贸流通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 影响 经济增长贡献 研究设计

我国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区域对比研究设计

(一)地区经济结构优化的贡献度指标

针对一个区域的经济结构优化的贡献度指标来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优化系数。基于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的角度,这种贡献度指标有着特定的衡量范围,即显示流通业对其所作的贡献(赵宪敏,2015)。这种贡献指标的具体表现可以采用比例的形式,即流通业的增加值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其中,产业结构优化系数的计算公式是:

二是开放度贡献率。它的衡量范围是流通业对地区开放度的大小。在具体的表示方面,同样采取比例的形式,即流通业和区域进出口总额之间的比例。开放度贡献率的计算公式是:

三是城市化贡献率。就这种贡献指标来讲,它的衡量范围是流通业对一个区域城市化所做出的贡献。城市化贡献率的具体表现形式用一定的比例来进行衡量的话,具体表现为以城镇就业总人数为参照,可用流通业吸纳的城镇单位就业人数所占的比重。其中,城市化贡献率的计算公式是:

(二)相关数据及变量的阐释

流通业的外延界定。从我国商贸流通业的角度来看,流通业涉及到很多行业,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很多学者并没有就此形成一致的观点。但是大多数人比较倾向的观点是:商贸流通业的范畴要将物流和商流涵盖在内。对此,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本文对流通业进行基本分类沿用的是《流通产业改革发展纲要》,这部纲要是由我国商务部制定的。与此同时,也相应地对《中国统计年鉴》进行了参考,这部文献是由国家统计局负责制定的。在参考具体文献的基础上,笔者就流通产业的范围界定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将其具体分为三大类,即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邮政、仓储、交通运输业(孙锦等,2015)。此外,以上所述的三种产业的结合与每个指标流通业的数据相对应。

合理划分研究区域。在我国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区域对比研究中,需要划分研究区域,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所采取的是八大经济区域的划分方式。具体的划分内容如下:一是北部沿海区。这个区域包含的省市有山东、河北、天津、北京。二是东部沿海区。这个区域主要涵盖了三个省市,即上海、江苏、浙江。三是南部沿海区。其中,有三个省被划分到这个区域内,即广东、福建、海南。四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区域内有四个省,即江西、安徽、湖北、湖南。五是黄河中游地区,这个区域包含四个省,即河南、陕西、内蒙古、山西。六是西南地区,西南区域中有五个省市,即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七是西北地区,其中,有五个省区被涵盖在这个区域内,即西藏、宁夏、青海、甘肃、新疆。八是东北地区,这个区域内有三个省,即黑龙江、吉林、辽宁。但是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本文的研究并没有港澳台等地区(张莉,2015)。

我国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一)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

GDP贡献。在具体的GDP贡献研究中,本文将以具体的数据为例来进行分析。其中,由表1可以看到,从商贸流通业增加值的角度来讲,对GDP的绝对贡献最大的是三大沿海区域,即北部沿海、南部沿海、东部沿海。此外,如果从各个区域在年均值方面的价值来看,三个区域分别达到:18.06%、17.54%、17.16%。相对的,在这三个区域之后,对GDP的绝对贡献较大的地区主要有四个,即黄河中下游、东北、西南、长江中下游,这个可以从具体的年均值数据上看出来,即16.87%、16.36%、15.61%、15.19%。其中,结合各个区域的发展情况来看,每个地区对GDP绝对值贡献率的大小不同,而西北地区是贡献率最低的区域,其贡献的年均值为14.05%。從现实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有一定的依据的。沿海地区的一些城市,拥有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商贸流通业自然也比较发达,所以对GDP绝对值的贡献率也就相应的会高一些(范天宇等,2015)。与之相反,西北地区相对闭塞,经济发展落后,市场机制不健全,其区域内的商贸流通业不太发达,因此对区域GDP的贡献就不高。

在各区域商贸流通业对GDP的贡献研究中,结合整体的发展来看,对GDP边际贡献最大的三个区域依然是北部、东部、南部。从具体的数据来看,这三个区域的商贸流通业对GDP边际贡献的年均值分别为:20.03%、19.61%、17.05%。但是,各个区域的商贸流通业对GDP的边际贡献率与绝对贡献率是不同的,以黄河中游、西北地区、长江中游地区来讲,它们对GDP的边际贡献水平偏低,且贡献率呈现趋近趋势,数据表现较为明显,即13.93%、13.24% 、13.14%。此外,从收集的数据可以看出,2005-2012年,对GDP边际贡献率较大的三个区域呈现出了相似的变化趋向(范天宇等,2015)。其变化趋势为2005-2007年下滑,2008年回升,2011年后又有所下降。而其它的区域,如东北、西北、西南、长江中游等,总体来看,其贡献值相对比较平稳,期间除了2009年指标数值有较大程度的增长,但是“稳中有增”是其中一个最明显也是最普遍的态势。

就业贡献。就一个区域的商贸流通业务对区域的就业绝对贡献来讲,从表2中可以看出南部、北部、东部沿海地区对当地的就业绝对贡献较大,这三个地区对当地就业绝对贡献的年均值为11.91%、10.64%、9.39%。黄河中游地区和东北地区居于其次,他们对当地就业绝对贡献的年均值分别为8. 92%、8. 21%。与其它的一些地区相比,这些地区对当地就业的绝对贡献比较可观,因为有一些地区的商贸流通业对就业的绝对贡献并不大,例如长江中游、西南地区、西北地区,这些地区对当地就业绝对贡献的年均值分别为:7.98%、7.90% 、7.63%。如果从动态分析层面而言,连续五年,沿海三大地区的商贸流通业对当地就业的绝对贡献值都呈现出比较平稳的态势,其中比较明显的是南部沿海区域:其就业绝对贡献逐年小幅稳定增长。但是2008-2012年,黄河中游、西南地区、东北地区等区域的商贸流通业对当地就业的绝对贡献呈现出小振幅的波动趋势。并且在这个时间段,长江中游地区则是出现了小幅度的下滑现象,但是与此相反的是西北地区,这个地区的商贸流通业对当地就业的绝对贡献则呈现出一定的上升态势。

纳税贡献。如果从绝对贡献的角度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的贡献率较高,其贡献的年均值为23.48%。从数据上来看,在此之后的是西北地区,这个地区的贡献年均值为22.69%。另外,结合北部沿海、西南地区、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南部沿海、东部地区贡献的年均值来看,则是逐渐呈现下降的趋势,从数据上来看依次是:18.16%、17.97%、13.9%、13.35%、11.9%、10.44%。并且基于变化的态势来讲,2008-2012年间,有一些地区的变化是比较平稳的,例如黄河中下游区域和三大沿海区域(费清等,2015)。其中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西北地区的宏观税负在八大经济区域中排名第一,其数值为25.44%。从实质上来看,西北地区的经济总量明显偏低,其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水平也不是很高,但是这个地区的税收负担仅次于东部沿海区域。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经济所有制形式的不同,公有制为主体是西北地区主要的经济发展形式,因此,西北地区难以有效享受到一些针对非公有制的优惠政策,所以其税负也就很重。

资本贡献。这个过程中体现的就是资本利用效率。建立在这种理解的层面上,基于平均水平的层面,八大经济区域中的很多地区(如西北、长江中游、西南地区等)对资本的利用率都是比较高的,但是,与此相对应的,也有一些地区对资本的利用率很低,这些区域是北部、东部、南部沿海地区。不过从动态的角度来观察,几年时间内,南部沿海区域没有太大的波动,并且呈现出来的发展趋势是逐年上升的。但是其它的区域有很大的波动,其发展的趋势并不是很稳定。

(二)对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贡献

从一定程度上来看,在判断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过程中,需要确定一个衡量标准,这个标准可以用比重的方式进行衡量,参与比例的双方有第三产业增加值、地区增加值。在此,本文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利用到的两个对象是区域商贸流通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建立在这个衡量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就区域的商贸流通业对本区经济结构优化所做的贡献进行衡量。每个地区的商贸流通业在经济结构方面的贡献率的差异并不是很大,不过从相关数据来看还是有一定的高低之分,其中,较高的区域是黄河中游、东北、北部沿海、长江中游,而这些区域在本区经济结构优化贡献中的年均值分别为:47%、43%、41%、40%。另外,有三个区域的贡献年均值是相同的,这三个区域是东部沿海、南部沿海、西南地区,它们的年均值是39%。其中,对地区经济结构优化贡献最小的区域是西北地区,这个地区贡献的年均值是37%。再结合不同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第三产业涵盖的范围很广,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商贸流通业。因此,就一个区域的发展而言,要想很好地促进本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用到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发展好本地区的商贸流通业。并且基于动态的发展趋势来看,2004-2012年间,八大经济区域的商贸流通业在本区第三产业的比重,没有很明显的变化层次,不过北部沿海地区的商贸流通业其区域内第三产业的份额是有所上升的,而除此之外的其它区域则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

研究结论及启示

(一)结论

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并采取一定的方式,笔者对比研究了我国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得出一些结论,这些结论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一个地区的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这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关系,换句话说,地区经济越发达,本区商贸流通业对区域GDP的贡献也就会越大。相应的,如果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偏低,那么其商贸流通业对本区GDP的贡献也就偏低。二是立足于绝对份额的角度,以相关的就业贡献率指标为依据可以发现:在八大区域中,商贸流通业对本区就业贡献最大的是三大沿海地区。这三个区域的商贸流通业对本区就业贡献的态势比较平稳且呈现增长的趋势。此外,还有一些区域的商贸流通对本区就业的绝对贡献值偏低,例如西南、西北、长江中游地区。三是基于宏观税负的角度。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由纳税贡献率指标可以看出,在这个方面贡献比较大的地区是东部沿海地区,而紧随其后的区域则是西北地区、北部沿海地区、西南地区。与纳税贡献率高指标相对应的也有几个区域的商贸流通业对本区纳税的贡献率偏低,例如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南部沿海、东北地区。四是从资本贡献率的角度来看,八大经济区域各个方面的发展条件不同,并且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一些地区对资本的利用率很高,例如西北地区、东北地区、黄河中游、西南地区、长江中游。当然,与此相对,很多区域对资本的利用率很低 ,例如北部、东部、南部沿海区域。若是基于动态发展的层面,南部沿海地区的资本利用率呈上升趋势,其它区域则是有很大的波动。五是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角度看,在这个层面,每个区域的商贸流通业所做的贡献没有太大的差异性,不过其中却有高低之分。一些地区的商贸流通业对产业结构优化的贡献率比较大,例如长江中游、黄河中游、北部沿海、东北地区。由具体的数据可得,西北地区是几个经济区域中贡献率最低的。就变化趋势而言,一些地区显示出逐年增长的态势,例如西南地区和三大沿海区域,与此发展趋势相反的区域则有黄河中游、长江中游。

(二)启示

通过这次研究,笔者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国家要采取适当的政策来促进区域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特别是对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因为对一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区域来讲,良好的商贸流通业能够进一步增加自身对本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值,进而协调经济发展。这些本是理论化的东西,却在本研究中得到了印证。二是根据以上分析,国家要适时对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考察,并实事求是,针对一些欠发达地区设定合理的税收政策,扶持当地经济的发展。例如在上述的分析中,西北、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偏低,但是,这些区域的商贸流通业对税收的贡献度偏高。形成上述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流通业所有制结构的设置,当然,还有其它一些重要的原因,如我国当前的产业空间布局。

参考文献:

1.赵宪敏.城镇化与商贸流通体系发展的动态分析与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5(36)

2.孙锦,王宏斐,曹秀丽.城乡商贸流通效率对城镇化建设的影响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36)

3.张莉.现代商贸流通发展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32)

4.范天宇,孙庆祥.商贸流通业对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30)

5.费清,卢爱珍.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作用機理及优化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5(12)

猜你喜欢

商贸流通业影响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如何影响他人
APRIL siRNA对SW480裸鼠移植瘤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