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居民消费行为影响下的供给侧改革研究

2017-06-14原和平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15期
关键词:消费行为供给侧改革

原和平

摘 要:供给侧改革是通过土地、资本、劳动力和创新四要素的结构性调整,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居民消费行为,提供有效供给,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进一步驱动三驾马车,推进经济稳步增速发展。研究我国居民消费行为及其趋向,能够为供给侧改革提供方向,对于调整和优化实体经济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居民消费、拉动内在供求、进而推动实体经济整体向好发展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消费行为;消费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5-0001-03

一、供给侧改革及居民消费行为对供给侧改革的现实意义

“2015年,我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0.1万亿元,同比增长10.7%,消费对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中国成功地实现了经济增长由投资和外贸拉动为主向由内需特别是消费为主的重大转型。”(高虎城,2016) 消费和供给之间相互显示和促进:消费需求诱导供给改革。消费势头消费水平提高促进供给增加,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消费行为趋向影响供给结构性变化,并需随之而调整。“2016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习近平,2015)实现有效供给,才能增强企业的生产时效性,资金的流动性,针对我国国内产能过剩,万亿国外消费,注重供给侧管理,适应需求提供有效供给。“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企业、社会的效益,推动经济的增长。消费行为与收入之间存在直接关联,与消费偏好等因素有一定关系。针对不同收入人群、不同收入结构、城乡及地区性的差异,探究我国居民消费行为,适度扩大总需求,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是 “全面深化改革”在要素领域的延续和聚焦。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英相继陷入滞胀,“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分别采用减税和国企改革等措施帮助经济走出衰退的泥淖。中国“供给侧改革”更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避免潜在增速的大幅下滑。

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见图1)。

供给侧改革分别在劳动力、资本、创新、政府4 条主线上推进。通过化解产能过剩、降低企业成本、消化地产库存和防范金融风险4 个“歼灭战”,需要优化劳动力配置,优化土地和资本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加强政府自身改革来实现。

(二)居民消费行为对供给侧改革的现实意义

需求诱导消费,需求刺激供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要“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的指导方针,以保持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启动经济新动能,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能够再进一步。研究居民家庭收入及其消费行为的规律,根据不同收入人群、不同收入结构、城乡及地区性的消费差异,提出供给侧改革的建议,以期助力于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及转型升级。

二、居民的消费结构现状

(一)消费理论的内涵

消费需求的增长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实际上也是根本动力。消费增加不仅能够直接推动经济增长,而且还会吸引投资、提高投资效率(新常态下市场销售增幅持续放缓,但消费需求对我国GDP的拉动作用仍居首位)。消费与收入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居民消费需求研究的共同之处)。弗里德曼持久收入理论、摩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和费雪的跨期预算约束理论,在更多内涵上是一致的,收入是影响消费的前提,居民的消费一般是较为理性的,以固定的持久收入为量支配消费,一般不会随着短期收入的波动而经常变动。

(二)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

居民消费行为和消费条件、消费需求均相关,是 “前引”和“后推”共同作用的支出行为。消费能力由居民家庭的收入状况决定,但消费品价格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消费意向,流动性约束,消费习惯、消费年龄、消费心理、消费文化等等,都对消费行为产生一定影响,并表现出不同的差异。需求又诱导消费,城镇户籍人口、脱贫人口的增加,为消费注入新动力;全面放开“二胎”,将带来新消费,居民收入稳定较快增长,为消费增长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和保障。

(三)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及消费取向

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差异明显,城乡差异存在,个体消费差异凸显。随着居民家庭收入来源结构的变化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个体及家庭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消费心理、购买行为都在转变提升,消费关注安全、绿色、健康、特色与个性化,逐渐注重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饮食消费注重营养与健康,衣着消费追求时尚与个性,家居追求舒适与自然,出行追求自由与安全等等。居民消费在注重品质的同时,范围也大为拓展,除了衣食等基本消费,家庭设施、生活服务、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均呈快速增长趋势,表现出消费领域的转移与增长。消费方式更加趋向于档次升级,消费内容也向高级、名牌、豪华方向发展,并基本完成了从追求物质消费向追求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的转变过程。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无论是消费总量、消费类别、消费时间,还是消费档次,都有拓展与延伸,逐渐表现出一定的类别化、层次化、差别化和品质化。

三、居民消费行为对供给侧改革的影響

引导新供给创造新需求,这是供给侧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指出,依靠消费升级引领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带动新投资、新供给,形成经济发展新动力。专注核心专业,区别差异,不同类型企业定位不同市场,利用品质消费,质量消费,类别消费刺激第三产业提升,第二产业转型升级,以供给激发消费倾向。通过供给侧改革,降低成本和产能去化增加企业营业盈余,提高劳动者报酬,进一步创造新需求,引导消费趋向。

(一)消费群体的差异化定位

有效供给需要区别消费群体的差异化。先行细分市场,按照传统的市场划分(如按地域、年龄、收入等要素进行简单划分),采用粗放的经营模式,由一个、数十个、百(下转4页)(上接2页)个、甚至上千个细分市场组成巨大市场,通过流通模式的转变打开市场,规模化占领市场。而后精准定制,中国消费模仿特征已不再,需要进一步分析消费者的消费特征和偏好,区分消费群体的需求意愿,按需生产,进行消费群体的差异化定位,满足消费者的多元消费需求(豁达工薪、明智购物、互联平民、勤俭持家、潮流新贵、乐享一族、服务尊享、传统安逸等等),采用定制式精准地细化市场,刻画消费者特征,洞悉消费者需求,从而为其供给专属的产品及服务。

(二)消费品类的差异化定位

有效供给需要区别消费品类的差异化。在经济新常态下,买方市场凸显,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而且城乡差距在弱化,加之全品类商品消费生产借助流通方式的转变,消费需求趋旺。规模化生产能够丰富商品的种类,取得规模效益,专注专业的精细化生产能够打造优势品类,扩充新品类,根据我国区域特点,结合人情文化,针对城乡居民、各年龄段群体等消费行为和消费偏好,进行差异化定位,找到切中消费者需求的消费品类的利益点,提升用户体验,从产品属性转向消费者利益,不断增加消费品类,区分细化差异,刺激消费。

(三)消费品质的差异化定位

有效供给需要区别消费品质的差异化。2015年,我国出境人数1.2亿,境外消费1.5万亿元人民币,至少有7 000亿~

8 000亿元用于购物,我国有消费潜力亟待开启。我国目前中高收入群体正在形成,具有大量购买力的消费需求在国内尚得不到有效供给,境外购物、“海淘”购物,诸如此类,在国内消费旺盛的同时,国内消费者到国外抢购商品逐渐增多,并且从过去主要购买一些奢侈品牌、高档品牌转向高质量、性价比合适的日用消费品。可见,在我国居民收入逐渐增加的同时,消费能力与偏好逐渐转向高端品质,特别是中高收入群体的需求亟待供给转变实现,中低端的商品和服务已难以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供给侧改革需要进行消费品质的差异化定位,不断满足中高收入群体个性化、差异化的消费需求,释放并激发消费潜力,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僵尸企业”转型或者关停,实现大量关键设备、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的有效突破,创新需求,刺激新需求新消费,实现供给侧要素改革的目标,驱动“三驾马车”。

四、结语

有效供给,促进消费,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点,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供給侧改革需要从要素改革入手,优化资源配置,有效供给,创造新需求,刺激消费倾向。因此,分析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实现供给的专注专业和细化细分,提供定制式供给,形成良性的供需匹配关系,推动经济的快速稳步推进。

猜你喜欢

消费行为供给侧改革
高中生日常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调查研究
中国文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网络团购服务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
浅析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房地产去库存有何妙招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