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安静静地默读 认认真真地思考

2017-06-12何楠

小学生·多元智能大王 2017年3期

何楠

[摘要]圈画又批注,在“潜心默读”中深入感悟“柳暗后花明,在“潜心默读”中释疑解惑;无声胜有声,在“潜心默读”中领悟感情。给学生一个默默读书的机会,使他们“读”“思”并举,在张弛有度的语文课堂中激情四射,神思飞扬。

[关键词]深入感悟;释疑解惑;领悟感情

目前在“课标”的引领下,小学语文教师懂得了小学语文课堂要重视“读”,并且要书声琅琅,这实在难得“阅”就是用眼看,就是用心想,就是理解、揣摩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会有“读”。“读”并不是单单表现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也有静思默想的默读。

一、在“潜心默读”中深入感悟

例如,我在教《学棋》这一课时,问孩子们,两个学生在同样的时间,跟同一位老师学下围棋,为什么学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他们各自是怎么学的呢?然后让他们默读第二自然段,做到:不动唇、不出声、不用手指,边读边想。用‘L_-”画出一个学生学学棋的句子‘L一”画出另一个学生学棋的句子。遇到不理解的字词,自己做个记号。孩子们在交流时,一下子就从这两段话中分别找出一个词来说说他们是怎么学的:专心致志、走了神儿。并且能说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一个学生认真地老师讲,仔细地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还不断地动脑筋想,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直到弄明白为止,把整个儿心思都放在学棋上,多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啊,这就是专心致志。另一个学生他的心思不在学棋上了,而是去想其他的事了,这就是走了神儿。学生在动笔默读,其实是在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学生在书中写下感受,其实是学生凭自己的知识、情感、智慧、灵性,赋予文本新的意义与内涵,得到情感升华。

二、在“潜心默读”中释疑解惑

不经过独立、深入的思考,就不可能产生独特的思想:没有独立的思考,小组讨论也就没有了思想的碰撞,更难以激发智慧的火花。

例如:我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想不想去蝴蝶谷玩一玩呀,出发之前,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问了很多问题:蝴蝶谷的景色怎么样?人们为什么叫它“蝴蝶谷”?台湾为什么会有蝴蝶谷?……小朋友想知道的可真多!只要我们认真读书,就一定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先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读完后标上自然段的序号。然后又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蝴蝶谷的景色怎么样?人们为什么叫它“蝴蝶谷”?……(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师巡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初讀之前,让学生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然后再带着问题去读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大胆地放手让学生通过默读寻找答案,并根据学生的答案来确定品读感悟的段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当学生遇到重点、难点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潜心地去默读课文,通过反复默读,细细品味,引领他们去思考问题,理解、感悟文本。对有些疑难,即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但当学生经历了一番表面沉默、内心激烈的“静思默读”之后,于“心求通而未解,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下,再由老师讲解。

三、在“潜心默读”中领悟感情

请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圆明园的毁灭》中的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打开书本。读书要学会做记号。请拿出笔。别人做记号是留下他思考的痕迹。读书做记号是留下你思考的痕迹。请你默读一遍,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写得特别好的地方,作者感受特别深的地方做记号。我发现大多数同学把第三段最后一句画下来了,我知道你为什么画这一段。对,加上批注,为什么画这一段,这叫会读书。

师:默读完的同学请朗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能读出自己感受更好。自己试一试。

师:把书放下。读了两遍课文,现在我发现每位同学脸上的表情与刚才完全不一样了,咱们把读了这篇课文的感情统统写在每位同学的脸上。现在我问大家,你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生:我觉得英法联军是无耻的强盗!

生:我痛恨英法联军!

师:他读出一个英法联军无耻,他读出一个痛恨。

生:我觉得英法联军简直毫无人性!

生:圆明园的毁灭是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生:对于圆明园的毁灭我很难过,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

师:他读出一个难过、痛心、恨。(板书“恨”字)注意“恨”这个字的写法,竖心,先两边后中间。这位同学说了,他一恨英法联军,二恨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同学们,你读到课文哪一段最恨?

师:如果你会读书,除了能把厚书读薄书,把一段话读成一句话外,还可以把短文读成长文,把薄书读成厚书,请大家再默读第二、三、四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圆明圆是何等宏伟,何等美丽,何等壮观?(生默读想象)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重要特点是“情”,情感十分丰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默读”,更能让他们沉浸在文本中,用心去感悟、揣摩文本,与作者去“对话”,与作者的心灵去碰撞,被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深深的感动。默读不只是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有什么疑问,它还唤起了学生的独特联想、体验、认知,成为对课文的艺术再创造,带有浓厚的阅读主体的个性色彩。

教师要珍视这样的时刻,课堂上应当经常出现这样的寂静。”阅读理解是个体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既需要讨论,也需要个体安静地品味思考,让“默读”不再“默默无闻”,让“默读”点亮我们的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第二实验小学裕丰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