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手机阅读服务模式的推广研究

2017-06-12王晓刘平

出版广角 2017年11期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

王晓 刘平

【摘 要】 随着云时代的来临,人类步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科技发达、信息流通。大数据就是这个高科技时代的产物,并且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以大数据的含义和发展现状为引入点,列举了图书馆手机阅读服务模式的推广案例,分析了图书馆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推广手机阅读服务模式需要面对及解决的问题。

【关 键 词】大数据;手机阅读;服务模式

【作者单位】王晓,河北科技大学图书馆;刘平,河北科技大学图书馆。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7年河北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模式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Q171138。

一、大数据的应用发展现状

亚马逊网络服务(AWS)、大数据科学家John·Rauser提到一个简单的定义:大数据就是任何超过了一台计算机处理能力的庞大数据量。 大数据(big data),也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大数据一般指在10TB(1TB=1024GB)规模以上的数据量,它同过去的海量数据有所区别,其基本特征可以用4个V来总结(Vol-ume、Variety、Value和Veloc-ity),即体量大、多样性、价值密度低、速度快。大数据让我们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或深刻的洞见,最终形成变革之力。

“大数据”是数据信息的又一次革命,大数据应用的关键,也是其必要条件,就在于“IT”与“经营”的融合。当然,这里的经营内涵可以非常广泛,小至一个零售门店的经营,大至一个城市的經营。目前看来,大数据已经广泛应用在医疗、能源、通信、零售等各个行业。如在加拿大多伦多的一家医院,针对早产婴儿,每秒钟有超过3000次的数据读取。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医院能够提前知道哪些早产儿会出现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避免早产婴儿夭折。维斯塔斯风力系统则是依靠BigInsights软件和IBM超级计算机,然后对气象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安装风力涡轮机和整个风电场最佳的地点。利用大数据,以往需要数周的分析工作,现在仅需要不足1小时便可完成。NTT docomo把手机位置信息和互联网上的信息结合起来,为顾客提供附近的餐饮店信息,接近末班车时间时,提供末班车信息服务。

二、大数据时代手机阅读的发展现状

2016年1月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的统计报告(数据截至2015年12月),图1是互联网接入设备使用情况,在网民使用的上网设备中,手机占据了最高的比例。

2016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了我国第13次全民阅读调查数据: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26本;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4%,较2014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4%,较2014年上升了5.9个百分点;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6%,较2014年上升了1.0个百分点。据统计,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62.21分钟,比2014年的32.82分钟增加了28.39分钟,这是历次统计中,我国成年国民日均手机阅读时长首次超过一小时。

通过以上两个机构的数据,不难看出手机阅读在连年的增长模式中脱颖而出。

三、图书馆手机阅读服务模式发展现状

移动阅读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已先后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手机阅读平台的建设和手机出版业务的发展。2010年5月,中国移动阅读基地在杭州建立。截至2014年,电子书的总阅读量达14亿册。目前,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平台的上线图书超过25万册,数字阅读市场规模达100亿元。

手机阅读被作为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来推广,在2009年才受到关注。而中国国家图书馆在2008年就率先推出了WAP网站、国图漫游、手机短信服务和手机阅读服务。上海图书馆于2010推出了集移动手机网站、移动聚合浏览器、移动书目查询IPAC、移动个人图书馆和移动阅读于一体的移动服务平台。

近年来,手机阅读服务作为图书馆的服务模式逐渐引起图书馆界的重视。在《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评估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规定了省级公共图书馆要建设新媒体服务和移动图书馆,已经建设成的得10分;建设有移动端APP软件,Android和iOS两种系统都有得10分,只有任一种只得5分。虽然只是征求意见稿,但是不难看出图书馆界对发展手机阅读服务模式的态度和决心。

图书馆手机阅读服务目前还处于发展和变革的时期。虽然高校图书馆起步较早,但没有做出具体的成绩,近年来,反而是公共图书馆移动阅读的普及和态势的发展明显快于高校图书馆。

四、大数据时代图书馆手机阅读服务模式的推广

1.图书馆应用大数据的优势

图书馆拥有海量的数据。截至2011年底,国家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总量已达561.3TB,主要来源为外购数据库71TB、馆藏特色资源数字化466.8TB、网络导航和网络资源采集19.2TB等四个部分(不含接受缴送的光盘),而且这些数据都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再细观各个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他们都拥有丰富的数字资源,图书馆完全可以依托这些数字图书馆藏开展丰富多彩的资源服务。

2.手机阅读的特征

手机是 “带着体温” 的媒体,作为一个随身携带、方便小巧的工具,作为一个阅读的新载体,其顺理成章地成为年轻网民的最爱。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里,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挤占了人们大部分的时间,步入社会后,很少有人能拿出大段的时间,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读书。公共图书馆的路程,社区阅览室的不完善,都拉远了人们与传统纸质阅读的距离。而手机可以满足人们在海量信息里的碎片化阅读需求,等车的空闲,独处陌生的空间,人们都可以随时随地地阅读文字、浏览图片、观看视频等。现阶段,电子书的价格也明显比纸质书的价格低,且所占空间更小,而且手机阅读可以即时与其他读者进行交流互动。与传统阅读方式相比,手机阅读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且具有成熟的收费模式和渠道优势。“手机+出版” 的模式扩充了原有的出版主体,具有极强的活力。

3.图书馆手机阅读服务模式的推广案例

近年来,图书馆开展最多的手机阅读方式是“微书”,这是手机阅读服务的一种创新,让读者在短时间内可以对书有初步的了解。“微书”通过简短的文字介绍,有时也加入制作者的个人朗读,但又不同于书本身的内容简介,而是把一些优秀的书评综合在一起,引起阅读者的关注和兴趣,不过它不能代替读者对原书的阅读。

案例一:上海图书馆的“微阅读”

为了寻求新的全民阅读的推广人群和阅读率的增长点,上海图书馆结合阅读形态的新现状,通过与社会大流量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公司进行合作,形成了一套多入口的手机在线阅读服务,并在2015年4月推出了大眾类数字阅读的“微阅读”频道。在推广上,上海图书馆不求大而全,但求小而美,比如,通过上海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发布电子期刊的图书推荐或微书评,从书里寻找出一类小知识或者有趣的话题,引起读者的兴趣,读者也可以通过点击微信推送文章下方的“阅读原文”阅读正本图书。

案例二: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湖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服务创新

湖南图书馆依托海量的数字资源,在公众号自定义菜单无缝连接手机湘图,并为读者提供读秀、方正、中文在线、超星电子图书和博看休闲期刊的阅读。他们通过公众号开展日常的参考咨询服务,引导用户群体使用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并重视宣传推广,使馆内馆外、线上线下推广相结合。截至2015年9月30日,湖南图书馆公众微信号的订阅用户已达4.83万人。2015年共推送图文810篇,阅读数473万,收藏转发42万次。

案例三:无锡新区图书馆手机移动阅读APP——“吴韵书香”

“吴韵书香”APP是无锡新区图书馆自主定制开发的综合性移动阅读平台,内容涵盖馆藏资源查询、数字阅读、馆内咨询、活动报名、服务地图以及个人书房管理。无锡新区图书馆将图书馆70万册电子图书、实时更新的300多种电子报纸和200种电子期刊整合到APP中,给读者免费下载和阅读,为读者打造了一个随时随地都能阅读的掌上图书馆。馆藏实时查询、个人书房管理、新书购荐及意见反馈等功能,让全区范围内的居民可以体验到更加便捷的服务。

上面的案例给了图书馆很好的启示。做移动阅读并不是图书馆的创新服务,而是必须做的服务工作。如何在庞杂的海量信息里找到读者所需的内容,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图书馆可以和移动商或者一些平台合作,利用自己的资源向上层获取源数据。比如,可以通过和微信、腾讯新闻客户端、手机QQ、支付宝手机客户端、淘宝手机客户端、微博手机客户端等合作,对大数据进行分析,根据用户的年龄、收入、地域、借阅历史、阅读习惯,判断用户感兴趣的东西,并把这些内容进行编辑、加工、整合,有针对性地推送给读者,实现个性化内容的精准供应。

4.手机阅读服务模式推广面临的问题

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已经开展了五六年,具备了一定的条件,资源和平台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目前的发展阶段仍然是解决有无的问题,毕竟当前还缺乏大数据时代规范和有效的运行模式,缺乏对图书馆手机阅读整体规模、服务效益和用户规模的把握,以及对需求的研判。图书馆的资源和网络文学以及移动阅读市场还是竞争的关系,各类系统或平台尚无法整合统一。

(1)大数据时代手机阅读要注重内容上的融合。目前,各个图书馆推送的手机阅读内容大同小异,这主要受制于图书版权的瓶颈。图书馆很少有自主内容的开发,而整个移动阅读市场又很少对图书馆开放,因此在形式上无法整合。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在推广手机阅读服务模式的时候应该注重馆与馆之间内容的融合,还有与移动阅读市场构建渠道的融合,以及内容、技术平台、运行模式等都要与社会系统融合。这就需要图书馆行业联合起来,避免地区割据,各自为政。在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必须树立共建共享的理念,加强资源的整合,建立跨地区、跨行业的图书馆联盟,实现与各类数据库的有效连接和信息互通,形成便捷、高效、共享的数据查询平台。

(2)手机阅读要打造自己的特色。图书馆在做手机阅读服务的推广上,要区别于移动阅读市场的内容体系,但是作为阅读市场的机构用户,又要形成自己的内容特色和平台特色。为了吸引读者,就必须有自由的文化特色、专业特色和地方特色。

大数据时代必然会给图书馆的服务带来许多新的变化,图书馆在做好传统服务的同时,必须积极应对这些变化,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致力于改善和创新读者服务工作。无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高校图书馆,都应极力拓展手机阅读的服务模式,加快馆内无线网络的发展。《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中也提出了要建设并健全全民阅读设施管理服务制度,加强数字化阅读平台建设,逐步建立健全阅读资源共享机制,采取多种形式为城乡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阅读服务。

|参考文献|

[1]CDA数据分析师. 人大经济论坛大数据专题[EB/OL]. http://bbs. pinggu. org/bigdata/.

[2]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www. 199it. com/archives/432640. html.

[3]国人日均手机阅读量时长首次超过1小时[N]. 人民日报,2016-04-19.

[4]王洪翀. 大数据时代的图书馆服务模式[J]. 图书馆学刊,2016(4):104-105.

[5]刘晓清. 移动阅读的融合与发展[EB/OL]. http://www. ndlib. cn/wlsxjt/201605/t20160530_122428. htm.

[6]李欣. 手机阅读引领图书馆拓展阅读服务功能[J]. 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10(3):31-33.

[7]徐军英,张康华,张怿. 手机阅读与纸质阅读实验效果的对比分析[J]. 情报资料工作,2015(6):92-96.

[8]李贞. 公共图书馆推动全民阅读的策略研究[J]. 出版广角,2015(2):105-106.

[9]杨万勤,陈霞,徐宏儒. 大数据时代的图书馆馆员业务素养研究[J]. 山西档案,2014(5):49-51.

猜你喜欢

图书馆服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