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牛虻》的翻译研究

2017-06-09赵亮

科技资讯 2017年11期
关键词:翻译研究

赵亮

摘 要:1895年,由著名爱尔兰作家伏尼契完成的小说《牛虻》,以意大利独立革命时期的故事为核心内容,主要讲述了牛虻如何从一位普通的神学院学生转变成为一个对宗教充满仇恨的革命家与讽刺家。自该部作品出版以来,得到了文学界的关注,并被中国学生称为意大利革命小说行列的经典之作,因此,翻译学家以《牛虻》语言特点为出发点,致力于通过翻译展现意大利革命故事的本质与魅力,然而,随着社会背景的改变,译者对《牛虻》的译本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更改,以便使其与赞助人、诗学、意识形态等息息相关。为深入了解《牛虻》的翻译特点与精髓,该研究首先介绍了《牛虻》的翻译背景,进而概括现阶段《牛虻》如何成为翻译领域内树立的经典,同时,在此研究基础上,该研究概括总结了笔者对《牛虻》的解读。

关键词:《牛虻》 翻译 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b)-0213-02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学翻译领域内的学者逐步将“为创作服务、为革命服务”作为翻译工作人员需始终坚持的宗旨。通过分析相关文献,了解到在《牛虻》作品被深入翻译的阶段,译者选择该作品作为翻译对象的标准为艺术与政治,其中,政治因素占据着重要地位。这是因为对于大多数专业的译者而言,思想与政治是其首先考虑的两大重要因素,这就表明,在此阶段,《牛虻》的翻译工作承担了明显的“政治革命”特色。此外,从翻译文化时角度进行分析,翻译的本质为一种掺杂着发挥、删改、误解的再创造行为,使得在不同文化层面中,《牛虻》获得了不同角度的理解,其译本亦代表了截然不同的翻译效果。

1 《牛虻》的翻译背景

在1897年7月份之前,纽约已经出版了伏尼契编著的著名小说《牛虻》,这就表示,《牛虻》在英国的出版时间要明显晚于其在美国的出版时间,而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在于美国在出版《牛虻》的过程中,更为形象的展现了商业性的特质。在给明斯基的信中,伏尼契曾明确表示:在美国纽约出版社确定出版《牛虻》之前,发行人霍尔特表示在当时,美国处于出版该类小说作品的最佳季节,为此,霍尔特还采取了不同的措施维护《牛虻》的出版权,同时,尽管《牛虻》本身的著作封面带有可怕色彩,但是此因素恰恰满足了美国广大青年读者的趣味,此为发行人所需考虑的关键点所在,即读者的趣味为《牛虻》在美国得以发行的重要原因与支撑。通过调查了解伏尼契本人關于《牛虻》作品的解说,以及她本身对美国出版的《牛虻》的看法,不难发现从伏尼契与其他学者的通信中,可判断出美国出版的《牛虻》封面与主人公亚瑟的爱情经历密切关联。此为激发美国青年读者拜读《牛虻》的动力,该种视觉效果为后期译者开启《牛虻》的翻译工作奠定了基础。此外,《牛虻》翻译背景的特色还表现为,与英国评论界对《牛虻》作品的解读相比,美国评论家对该部作品的评论褒贬不一,具体而言,《牛虻》作品具备可怕与可恶两大性质,使得部分报刊曾发布文章告诫读者,《牛虻》的内容带有显著的亵渎神灵的荒谬言论。然而,在比较美国与英国的宗教特色的基础上,美国天主教的势力低于新教势力,加之出版社采用了满足大众读者一般趣味的方式,成功转移了作品中的反宗教倾向,所以,《牛虻》的出版与翻译在起初阶段所遭受的挫折较小。由此可见,无论是在美国的文学领域,还是在文学翻译史上,《牛虻》均得到了广大学者与读者的关注,促使该小说原著与其译本均称为了畅销书榜上的代表。

2 被翻译树立的经典化

在《牛虻》于本土文学史上被尘封一段时间之后,得到了中国文学家与读者的青睐,并被狂热的追捧成为具有历史特色、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在伏尼契的晚年时期,当其得到该沧海桑田、物换星移的消息之后,不禁将《牛虻》能够获得无数中国读者的现象称为其获得的最为令人惊喜的消息。从文学史角度进行分析,《牛虻》被翻译树立的经典化,主要体现为在苏联莫斯科科学院世界文学史研究中心编著并发表的《英国文学史》中,将伏尼契作为一位重要的英国作家进行介绍,虽然《英国文学史》并无中文译本,但是对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翻译领域而言,其产生了强烈的辐射效果,此为《牛虻》翻译工作在英美文学史上掀起浪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来自官方的推动力,使得《牛虻》被翻译树立的经典化更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20世纪50年代为新中国的改造时期,此阶段的改造并不局限于物质层面,更重要的即为精神领域的全民改造,其中,青年一代为实现精神改造的关键对象。对此,中国文学领域决定割断与旧观念的连接,并随之将文学翻译目光转向外部,从而改变青年的道德品质与思想面貌,该种思想的变化受到团中央与党中央的影响,而正是在青年渴望阅读符合该历史背景的文学作品阶段,《牛虻》被塑造成了一部能够为青年一代提供精神食粮的国外文学读物。

在较短的时间内,《牛虻》的中文译本达到了声名鹊起的良好效果,而产生该种效果的根本原因并非局限于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有意图删节行为,传媒的造势手段为促使《牛虻》译本得到读者青睐的重要因素。在出版社成功出版《牛虻》之后,团中央领导决定将该作品视为优秀的英国文学读物,并将之推荐给全国的青年读者与团员。届时,文学评论家亦在此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当时具有显著影响力的知名报刊,诸如《中共青年报》、《人民日报》等,分别刊载了评论家关于《牛虻》所作出的讲解与评论,其中,包括《人民日报》发表的韦君宜编著的《读〈牛虻〉》。1956年,针对苏联拍摄的电影《牛虻》,中国译者作出了翻译,此行为进一步实现了《牛虻》作品经典化名声的传播,同时,为配合电影《牛虻》的宣传与播映,《大众电影》发表了与《牛虻》相关的数篇影评文章,诸如陈安京发表的《为了人民,为了祖国!——〈牛虻〉观后感》、张必来发表的《浅谈孟泰尼里与牛虻的关系》、李希凡发表的《英雄革命形象——观〈牛虻〉影片有感》等。

在《牛虻》译本中,主人公牛虻为中国青年的学习楷模,但需要得到学者注意的为,大多数中国评论者受到苏联评论界的影响,使得其对《牛虻》的评论的客观性有所降低。具体而言,在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牛虻》译本中,出版人以苏联的评论观点作为基础,进而对《牛虻》译本进行了重新定位,且在该译本中,译者不仅删除了看似“不合时宜”的内容,还随之增加了原著中并不存在的部分信息,例如,在英文版原著《牛虻》的首页,为作者的序言部分,但是中国出版人认为该部分内容并不具备现实作用,便在译本中使用了苏联儿童出版社叶戈洛娃的序言。叶戈洛娃在序言中强调,伏尼契通过《牛虻》创造了一位带有革命英雄精神的人物,该部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为帮助意大利人民获得胜利,牛虻经历的英勇牺牲、忍受苦难的故事,而正是牛虻的无畏、刚毅、以及似钢铁般的坚韧力量,促使其对敌人具有强烈的蔑视与憎恨之情。对此,译者在翻译《牛虻》的过程中,着重强调了牛虻义无反顾的爱国精神,以及献身于意大利革命的英雄情怀。叶戈洛娃的序言满足了当时主流话语的需求,符合革命激流中广大青年读者的审美特点与情趣,此亦为《牛虻》能够成为被翻译树立的经典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3 笔者对《牛虻》的解读

在时代不断变化的带动下,经典亦会受到社会文化背景与读者自身阅历的影响而发生相应的异化。因此,在现如今,再次拜读《牛虻》,会发现与同一时期出版的红色经典所不相同的另一种可以产生怡情悦性效果的内容。正是因为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同时,无法彻底挣脱个人亲身经历的限制与影响,所以,每位读者会对《牛虻》译本或原著做出不同层面与层次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读者自身能够为各种作品带来鲜活的生命力,而此正是容易被历史时期主流信息掩盖的领域。对此,文学评论家刘小枫指出:在《牛虻》中,主人公牛虻积极参与的是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救国革命战争,然而,对于读者个人而言,牛虻的革命历程之所以具备勾魂摄魄的影响力,其原因为牛虻在现身革命的同时,获得了饱满的情爱与生命。这就表明,对于没有亲身经历革命战争的读者而言,其拜读《牛虻》之后,令其动容的并不是传统精神层面中强调的英雄主义情怀。此外,通过解读《牛虻》体现的后现代式表现方法,认识到了一种超脱于主流话语的体语,该种语言风格更具冷静的特点,在一定的意识形态与语境的作用下,中文译本的《牛虻》超越了该部作品在美国、英国等本土的平庸“前生”,而是通过讲述牛虻十七年的革命历程,形象反映出无法被世人看见的“操纵之手”与“命运之手”,这也展示了《牛虻》所要表达的人性不曾泯灭的情感。另外,从《牛虻》的初步翻譯到深度传播,中国语境、中国文化对《牛虻》的解释,显示出文本在空间与时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幻化”,反映了译者对文本的理解与操纵。

4 结语

受历史因素与翻译背景的影响,《牛虻》的翻译影响并教育了一代中国青年,且该部作品一度被视为具有现实意义的政治教科书。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尽管读者的精神追求有所变化,但是《牛虻》仍具有其显著的可读之处,而读者在拜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亦能够从中体会深刻的革命精神与历史本质内容,寻求他们想要领悟的英雄主义精神等。此外,《牛虻》的翻译工作的开展,还会从全新的角度帮助译者发现小说故事情节中包含的新的内涵,为引导读者挖掘文学作品的主题做出铺垫,此亦为优秀文学作品的优势所在。这就表明,在摆脱政治因素束缚的前提下,《牛虻》的翻译工作与研究将迸发出不同的特色与光彩。

参考文献

[1] 王玉静.美学视角下看《牛虻》的翻译技巧[J].芒种,2015(3):43-44.

[2] 许旦儿.《牛虻》翻译中的改写与人物变形透析[J].芒种,2014(3):107-108.

[3] 徐艳红.从李俍民的汉译本《牛虻》看翻译规范的运作方式[J].琼州学院学报,2011(6):95-97.

[4] 康大伟.基于美学角度看《牛虻》的翻译技巧[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18):77-78.

[5] 倪秀华.翻译:一种文化政治行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译介《牛虻》之现象透析[J].中国比较文学,2005(1):116-131.

猜你喜欢

翻译研究
公司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