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患沟通技巧对降低预防接种室中的纠纷投诉率的作用

2017-06-09李小云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14期
关键词:预防接种满意度

李小云

【摘要】 目的:探讨护患沟通技巧对降低预防接种室的纠纷和投诉率的作用。方法:選取2016年3-4月在笔者所在社区预防接种的儿童100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2016年5-6月在笔者所在社区预防接种的儿童100例作为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加强型护理,注意提高护患沟通技巧。对比两组家长护理满意度、护患纠纷发生率及两组儿童接种期间哭闹及配合度。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患纠纷发生率及儿童接种时哭闹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加强预防接种时的护患沟通技巧,能够增进护患关系,缓解儿童情绪改善哭闹,提高家长护理满意度,有效降低纠纷和投诉的发生率。

【关键词】 护患沟通技巧; 预防接种; 纠纷和投诉率; 满意度; 临床作用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4.04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4-0074-02

预防接种是控制、预防传染病的经济、有效方法。预防接种门诊属于人群集中且人员流动性较大的场所,预防接种室又是儿童接受疫苗注射的重要窗口。随着免疫规划工作不断扩大,外来人口大幅度增多,接种儿童多,工作量大,护士与儿童及家属沟通时间少;接种儿童因对注射的恐惧及注射时会伴有一定的疼痛感,在接种过程中会出现哭闹的情况,为此家长多伴有焦虑及紧张等心理,护士如不注意沟通方面技巧,若有任何一个细节的疏忽,则易发生护患矛盾和纠纷。通过对在笔者所在社区预防接种的100例儿童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沟通技巧,加强护患沟通,效果理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4月来笔者所在社区预防接种的儿童10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52例,女48例;2016年5-6月来笔者所在社区预防接种的儿童100例作为观察组,男56例,女44例。年龄3个月~6岁,精神状态良好,发育正常,无接种禁忌证。两组儿童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和观察组均按文献[1]接种操作常规进行操作。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护士在接种过程中注意提高护患沟通技巧,具体方法如下。

1.2.1 关注家长 建立亲情式护患关系,也包括家属。由于接种对象的特殊性,面对接种儿童及家长时,沟通的主体是护士,沟通的对象则更多的是家长。若与家长交流不够,家长通常会相对更敏感,则易出现各种医疗纠纷[2]。护士操作前亲切与家长打招呼,用和蔼的语言与其交谈,询问接种儿童是否有接种禁忌证和药物过敏情况。主动告知本次接种疫苗的名称、作用及接种后注意事项。接种时配合度较好的儿童对其家长夸赞孩子乖巧懂事,是间接对家长的赞许,提升家长的自豪感;对个别哭闹、挣扎厉害的学龄前儿童,因很难固定好体位,家长也可能跟着情绪激动,此时增加一名护士协助家长按压住儿童,同时安慰家长,稳定家长情绪,正确对待家长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取得家长的信任与配合。与家长交流时,语言通俗易懂,表达准确,避免过多使用专业术语。而语言使用的不当是导致护患关系发生冲突的最有效的导火线[3],所以还要注意把握“度”,不可不懂装懂,正确解答所提出的问题,通过有效沟通与家长建立融洽的关系,创造温馨平和的氛围。

1.2.2 关爱儿童 接种前护士提醒家长孩子是否用排尿或更换尿不湿,并帮助家长给儿童摆放舒适更易固定的体位,充分暴露注射部位。1岁以内的婴幼儿,接种次数最多,他们认知力、痛觉反应力低,依从性高,单纯的语言沟通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护士先给予抚摸、哄逗,注射时让家长用自带玩具或手机音乐等逗引婴幼儿,分散其注意力,在接种操作时做到动作轻柔,注射迅速,最大程度降低疼痛,以此减少小儿哭闹,顺利完成接种。对于2岁内的小儿注射完后一般都比较哭闹,这时指导家长将其立起竖抱来回走动,并多抚摸其后背,也可给其喂少许奶,或放歌曲听,就会很快安静下来。学龄前期儿童应与其亲切聊天,称赞其漂亮、勇敢,告诉说如果你的幼儿园老师知道了你的表现一定会表扬你的,增强其自信心,主动配合接种。注射后仍要鼓励他们,比如在手背上盖个“奖”字或小动物图案的红印章。

1.2.3 注意倾听 预防接种工作中,护士所接触的家长各不相同。家属可能提出各种疑问,甚至使用某些过激语言的质疑[4]。面对这种局面,护士首先保持镇静,做个耐心的好听众,先让家长把话讲完,气发出来,然后护士再面带微笑心平气和地解释、安慰,家长情绪平复后,也会为自己的行为而觉得不好意思。在整个预防接种过程中,护士能够耐心倾听家长的诉求,理解家长对预防接种的认识和对相关知识的需求等。严禁对接种儿童及家长表现任何厌烦情绪,还要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学会换位思考,若家长存在迁怒与抱怨情绪,保持谅解,宽容,忍让的态度,避免与其发生正面冲突,防止矛盾激化。

1.2.4 弹性排班 儿童预防接种具有时间性和季节性特点,使得经常出现接种扎堆的情况[5]。而随着免疫规划的扩大,外来人口的大幅度增加,预防接种门诊接诊量大,接种流程分步进行:健康体检-预约登记-儿童预防接种系统录入-疫苗接种-接种后留观,儿童及家长需排队等候的时间较长,且孩子的哭吵声不断,接种护士相对不足。在接种高峰时间段即时增加接种护士,缩短预防接种等候时间,有效疏通儿童及家长等候过程中引起的紧张焦躁情绪,维持良好有序的接种环境。

1.3 评价标准

1.3.1 对两组儿童所表现的哭闹情况进行评分 根据评价指标,即在注射时儿童稍不愿意,但能较好地配合为0分;有哭声,但在注射时不动或有轻微躁动为1分;哭声大,注射时手脚躁动明显为2分;哭闹严重,用脚踢,手抓或嘴咬护士,需要家长和护士强行按制后才能注射为3分[6]。

1.3.2 问卷调查 对两组儿童家长以问卷方式对护理纠纷、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发放问卷200份,收回200份,回收率100%。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调查资料的收集整理,采用SPSS 17.0进行相关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纠纷投诉率与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加强护患沟通技巧后,儿童家长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纠纷、投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儿童哭闹情况评分比较

观察组加强沟通技巧后,得0、1分的例数增加,得2分的例数减少,观察组儿童在哭闹情况的表现上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在社区的医疗服务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进行预防接种。疫苗接种工作本身的技术性较强,要求护理人员应掌握细致的、复杂的操作技术,再加上门诊接诊人流量大,容易造成护理差错或护理质量缺陷[7],同时疫苗预防接种服务面向的群体较为特殊,家长又都存在担心孩子的情绪的问题,若护理服务不到位容易激起不同严重程度的护患矛盾。本研究发现通过加强预防接种室护患沟通技巧,能增进护患关系,提升护理满意度及护理依从性,并减轻儿童及家属负面心理。

预防接种对象主要是6岁以下的儿童,其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较低,接种时的护患沟通更多的是与儿童家长的沟通。护士和蔼的态度,积极主动地与之沟通,让家长感受到护士的热情服务;在家长提出问题时,认真倾听能够充分体现出对其的尊重;耐心详细为其解答可有效消除其顾虑,使家长切身感受到护士对家长及儿童的关注和爱护。这些和谐的互动沟通缩短了护士与儿童家长的距离,继而对护士产生亲切感、信赖感,加深家属的满意信任度。礼貌用语在鼓励,安慰和引导上具有重要作用,可减轻家长的思想负担[8]。表1可见,优秀的语言沟通技巧,可帮助护理人员及时了解并解决儿童及家长切实需求,提升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并有效化解接触中所产生的误会及不愉快,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

护士是疫苗注射技术的实施者,其行为举止直接展现在儿童面前,会直接影响到儿童接受疫苗注射的依从性。接种护士除了需要专业技术水平之外,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进行抚慰[9],熟练掌握与不同年龄段儿童交流时的沟通技巧。对于年纪较小儿童,语言表达能力较弱,护士用恰当的非语言沟通如微笑、抚摸、温柔的注视等均能给儿童带来亲切感,给予被保护、信任感,给双方营造融洽的关系[10];对于年龄较大儿童,赞扬及鼓励性语言,能满足其虚荣心,使其心情愉快,提高其依从性,主动配合接种。表2可见,观察组加强沟通技巧后,得0、1分的例数增加了,得2分的例数减少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儿童哭闹的程度减轻了。

接种门诊接诊量大,工作环境嘈杂,儿童及家长排队等候过久,护士超负荷的工作状态等问题,不仅影响儿童及家长的情绪,也影响护士的情绪和技术操作,容易发生护患矛盾和纠纷。采取接种高峰时间段合理调配护士,弹性排班,增加接种台,缩短家长及儿童等候接种注射的时间,降低接种室噪音的干扰,减轻护士的工作量,提高护士对于工作的愉悦感,加上行之有效的护患沟通技巧,提升了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并减轻儿童及家长负面心理。

参考文献

[1]庞星火,卢莉.北京市预防接种工作技术规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331-335.

[2]李琳琳,范宣云,张雷.护患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中应用的研究[J].求醫问药(学术版),2012,10(3):538.

[3]王凤兰.人际交流与咨询技巧[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10:12.

[4]黄英燕.在护理实践中护士如何进行语言文化的修养[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3(18):2295-2296.

[5]许素琴.心理护理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2,5(6C):154-155.

[6]莫孙淑冰,寥进芳,刘均娥.与病人沟通的重要技巧—同感心[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2):96.

[7]徐淑英.人性化服务在儿童预防接种门诊中的应用[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14,10(2):59-61.

[8]焦红玲.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1(9):355-356.

[9]汤洁英.心理护理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临床价值[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5,26(9):1153-1154.

[10]张克香.儿童预防接种的心理护理[J].吉林医学,2013,34(7):1377.

(收稿日期:2017-01-14)

猜你喜欢

预防接种满意度
儿童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效果
加强预防接种管理对儿童预防接种的影响
土豆片外敷治疗预防接种疫苗后局部反应的观察
2021国庆档总票房43.85亿元 满意度创历史新高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Vaccination
预防接种证及知情同意书的作用
消费者满意度稳中有升 消费环境建设仍需加力
入园前的疫苗接种答疑
基于顾客满意度的供应链绩效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