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江流域疍家杂字方俗语词通释

2017-06-08徐国莉王建军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民俗

徐国莉+王建军

摘 要:《杂字歌》是流行于民国时期西江流域疍家的一种识字启蒙读物,内容庞杂,可谓农村生活的百科全书。全书共26篇,“百工门”“商贾门”“衣服布疋门”“生理门”“杂货门”等篇目所占篇幅较多,反映了民国时期岭南较为开放的工商业发展环境。本文重点研究其内容体例及语言特色,对书中记录的几十个粤方言特征词进行汇释,以为专家学者深入研究提供参考。该书语言雅俗共赏、富有音乐美,从内容到语言均体现了浓郁的岭南地方特色,在语言学、民俗学研究等方面均有较高价值,是研究岭南文化、疍家族群文化的宝贵参考资料。

关键词:疍家 杂字 特征词 民俗

《杂字歌》是流传于民国时期西江流域农村的一种识字启蒙读物,全书共5180字,从各方面详细描述当地百姓的生活,内容全面、条理清晰,既起到识字读本作用,又能起到普及生活知识和一般德行教化的作用,可谓当地农村生活的百科全书。本文分析其内容与体例,并重点对其中的方俗语词加以汇释,以期为专家学者深入研究提供參考。分析版本为梧州学院西江研究院收藏的民国时期手抄本,是目前尚未见诸发表的稀有版本。

一、《杂字歌》的内容与体例

本书封面标题为“杂字歌”,作者不详。开篇为“诮”,凡98字,简要介绍《杂字歌》的编写目的、学习方法和识字的意义:“幼学先生莫放闲,先将杂字启愚顽,朝稽夕诵宜寻绎,熟读深思要索□①。一字差讹人耻笑,片言错误自羞颜”;人们识字后,“大人见此无耻笑,小子钞之可济艰。漫道陈言多俗语,烦君笔削用心□。闲时披览急时用,免令旁人笑□□”。除“诮”之外,还包括学士门、农家门、百工门、商贾门、疍家门、贺赠门、行聘门、嫁妆门、迎亲门、酒席门、衣服布疋门、食物门、瓜蒂门、百谷门、百花门、百果门、百木类、百药门、禽兽门、昆虫门、鱼名门、山水门、生理门、杂货门、器用杂类等凡23门、2类共25篇。全书为七言句式,各篇长短不一,名称及篇幅(句数)统计如表1。

正式开篇是篇幅较长的“学士门”,反映了编书秀才重视读书的心理。“百工门”“商贾门”“衣服布疋门”“生理门”“杂货门”等所占篇幅较多,反映了民国时期岭南较为开放的工商业发展环境。

二、《杂字歌》的方言词语汇释

《杂字歌》多用方言口语,保存了几十个当地方俗语词,以及保留在方言中的古汉语词汇。本文择取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差别较大的方俗语词进行汇释,词目按音序排序,并均按“词语:释义,本书例句(篇名),文献别例”顺序编写(生僻字加注拼音)。文献出处见参考文献,如果题名未见于参考文献,则为转引自《汉语大字典》[1]。

B

巴蹅:泥泞,引申指肮脏的意思。“担便担粪极巴蹅”(农家门)。

般般:表示“样样(都)”的意思。“鲍鱼带子般般有”(酒席门)。《清平山堂话本·戒指儿记》:“那阮三年方二九,一貌非俗,诗词歌赋,般般皆晓。”[2]

煲:用小火慢煮或熬。“煎煮煲炖随人好”(食物门)。岭南居民有煲汤、煲粥的饮食习惯。张双庆《粤语的特征词》[3]一文(以下关于粤方言或珠江三角洲方言“特征词”分析均参考此文)列“煲”为珠江三角洲方言一级特征词。

陂:bēi,池塘。如陂塘,陂池。“田溠圳陂唔在讲”(山水门)。《广雅·释地》:“陂,池也。……周语云:陂塘汙库,以钟其美”[4]。“陂”常见于南方地名,如广州有“车陂”。

煏:bì,用火烘干。“煏煵狗肉捞生笋”(食物门)。《齐民要术·伐木》:“凡非时之木,水沤一月,或火煏取干,虫则不生”[1](P2215)。

C

槎:chá,木筏。“往来舟楫若乘槎”(疍家门)。唐孟浩然《岁暮海上作》:“为问乘槎人,沧州复谁在。”[1](P1255)岭南地区至今多处地名有“槎”字,如广州有槎龙、增槎路等。

涌:chōng,河汊,多用于地名。如广州有“十八涌”,东莞有地名“麻涌”。“水涌河坝石头光”(山水门)。

膥:chūn,蛋、卵,鸡膥即鸡蛋,方言读如“春”,故民间俗写为“春”。此字未见于《新华字典》《汉语大字典》。珠三角著名古镇广州番禺沙湾北村有条巷名为“鸡膥巷”[5](图1)。“鸡心鸡肾及鸡膥”(食物门);“鸡膥鸭蛋箩头满”(杂货门)。粤方言二级特征词。

称身:指(衣服)合身。“羽绫马褂要称身”(衣服布疋门)。

D

氹:dàng,也写作“凼”,小水坑,水池子,一般指田地里用于沤肥或蓄水灌溉的小坑。“塘虱鲇圳氹浮”(鱼名门),“湾潭坑氹似鱼塘”(山水门)。清严如熤《苗防备览·险要考上》:“四面峻岭中有田氹,广里许。俗名五马奔槽,象其地形也”[1](P1546)。粤方言一级特征词。粤方言区有一首古老的童谣,其词为:“氹氹转,菊花圆,炒米饼,糯米团。五月初五系龙舟节,阿妈叫我去睇龙船,我唔睇。睇鸡仔,鸡仔大,捉去卖,卖到几多钱”。“氹”在此引申为圆圈之意,“氹氹转”即转圈圈。澳门今有地名氹仔岛。

得:只有。“拾两移埋得半斤”(商贾门)。

E

鈪:è,镯子,如手鈪、脚鈪、金鈪、玉鈪、钻石鈪。“玉鈪金簪台上摆”(行聘门),“玛瑙耳环玉石鈪”“云肩脚鈪响玲璫”(嫁妆门),“耳环手鈪镀金黃”“头扒脚鈪响玲珰”(器用杂类)。粤方言一级特征词。

耳挖:掏耳朵用小勺。“扇坠牙签银耳挖”(嫁妆门)。

F

风肠:日晒风干的一种肉制食品,和香肠略有不同。“火腿风肠真美味”(食物门),“风肠腊鸭贵鲜明”(杂货门)。

蝠鼠:蝙蝠。“蝠鼠食蚊能偷果”(昆虫门)。

腐乳:又称豆腐乳,是中国流传数千年的汉族传统的调味品,豆腐经发酵、长霉等过程形成独特的风味。“酱爪腐乳买几文”(杂货门)。粤方言一级特征词。

G

咁:表达“这么”的意思,如“咁多”。“平地一声雷咁响”(迎亲门)。清洪秀全《戒吸鸦片诏》:“吹来吹去吹不饱,如何咁蠢变生妖”[1](P598)。萧三主编《革命烈士诗抄》载1925年广东五华县华阳镇魏嫲就义时昂首高歌:“又吹号筒又拿枪,咁多兵士来送丧,咁多官员做孝子,死到阴间心也凉。”[6]粤方言一级特征词。

蛤乸:蛤蟆。“虾公蛤乸共坭鳅”(鱼名门)。粤方言有谚语谓“咁大只蛤乸随街跳”,意思是“天上不会掉馅饼”。

羹:①菜汤。“燕窩鱼翅好调羹”(食物门),“葫芦菠菜煮羹湯”(瓜蒂门)。②汤匙。“匙羹簋碗响嘣”(器用杂类)。粤方言一级特征词。

裹蒸:裹蒸粽,广东肇庆一带传统的汉族小吃,属于端午节食品。“点心赖粉并裹蒸”(食物门)。

H

贃:wàn,赚(钱)。“总係随人会贃钱”(生理门)。清黄小配《宦海升沉录》:“所以世人说一巴掌就贃数十万,就是这个原故。”陈残云《香飘四季》第十三章:“爹说,贃了钱给我娶亲。”[1](P3656)

J

几:表示程度较深的副词,可理解为“多么地”。“媒人坐轿几排场”(嫁妆门)。

煎:广东一种小吃,又叫煎堆。“煎茶油糍粽”(食物门)。粤方言谚语“冷手执得热煎堆”,比喻意外捡到便宜或得到好處。

紧关:重要的、关键的。“农工商贾亦紧关”(诮)。《西游记》第三十七回:“行者道:没事,有我哩。若到那紧关处,我自然保护你。”[7]

蒟:jǔ,即蒟蒻(ruò),俗称魔芋,又作磨芋。“青蒟栗子伴槟榔”(行聘门),“赤玉咸槟配蒟青”(杂货类)。

K

冚:kǎn,盖,“冚盅”就是有盖的盅。“鮓冚盅漏要坊”(器用杂类)。粤方言二级特征词。

磡:kàn,山崖,堤岸。“山凹磡基多屈坎”(山水门)。《清史稿·海兰察传》:“十一月,夜渡山沟,进格鲁克古丫口,崖磡壁立,督兵揉登,天明,登者六百人”[1](P2451)。南方常用于地名,如香港“红磡”。

L

赖粉:广东传统小吃,用米粉制成,口感嫩、滑,汤味鲜美,风味独特。“点心赖粉并裹蒸”(食物门)。

擸:用手拿着,口语中是“牢牢握持、紧抓不放、拿持”之义,亦可引申解释为贪多务得、强取利益,“擸得就擸”即源于此。“藤篾和镰共擸”(农家门)。《说文·手部》:“擸,理持也”。段玉裁注:“谓分理而持之也”。[8](P597)

褛:大衣,外套。棉袄即“棉褛”,风衣即“风褛”。“花褛大轿銮舆样”(迎亲门)。粤方言一级特征词。

捰:wǒ,摘取。“人熊捰食寻坑圳”(禽兽门),“龙马蛟非易捰”(鱼名门),“藤篾捰埋兼扫把”(器用杂类)。《集韵·过韵》:“摘也”。[1](P1896)

M

孖:mā,指成对、成双的,如孖仔(双生子)。“钱袋袱皮孖带仔”(器用杂类)。清徐珂《清稗类钞·舟车类·广州之船》:“又有低舱艇,孖舲艇、沙艇等。”[1](P1011)粤方言一级特征词。

马骝:猴子。“马骝原是叫猿猴”(禽兽门)。粤方言一级特征词,张双庆认为可能来源于少数民族语言[3]。文若稚考证其词见于宋人的诗话笔记,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八十三:“马留,盖优人呼沐猴之名”。[9](P328)

埋:固定结构为“V+埋”,“埋”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完成得比较彻底的意思。如“食埋”即全部吃完,“放埋一齐”是全都放到一起的意思。“青柑堆埋菱角卖”(百果门),“可恨奸谋称错秤,拾两移埋得半斤”(商贾门)。此处“堆埋”即青柑全部堆到菱角一起。后例中“拾两移埋得半斤”意指奸商在秤上做手脚,秤得一斤实际只有半斤。

脢肉:猪里脊肉。“脢肉藕丝和小炒”(酒席门)。《说文·肉部》:“脢,背肉也。”[8](P169)《广韵·灰韵》:“脊侧之肉。”[10]

面:脸。“面盘”即脸盆。“酒罇靛瓮面盘架”(器用杂类)。

N

乸:①nǎ,表示母的,雌的,一般用在动物名词后面表示其为雌性,如鸡乸,牛乸。个别植物也可以用它表示雌性,如木瓜乸。“蜱乸虱鸡螆样”(昆虫门),“湴猪乸蟮”(鱼名门)。文若稚认为,“乸”本作“毑”,是三国以前存在的方言词语,收于《广雅·释亲》卷六:“毑,母也”。《集韵》《类篇》据《广雅》收录“毑”字,也有南方方言读如“姐”音[9](P107)。②gě,见“蛤乸”词条。“虾公蛤乸共坭鳅”(鱼名门)。

煵:nǎn,微炒。粤方言“煏煵”即用小火微炒。“煏煵狗肉捞生笋”(食物门)。

乪:náng,广东称水之曲折者为“乪”。“有乪兼有髙岡”(山水门)。清钮秀《觚賸·语字之异》:“粤中语少正音,书多俗字,如……水之曲折者为乪”。[1](P53)

P

炰:páo,蒸煮。“烹羊炰鳖摆枱围”(酒席门)。《诗·大雅·韩奕》:“其肴维何,炰鳖鲜鱼,其蔌维何,维笋及蒲。”[11]

Q

雀:鸟儿。“雀囮須養好班鳩”“鹯鸟崖鹰雀仔忧”(禽兽门)。粤方言一级特征词。

S

生理:生计。“第一生理做茶商”“生理若能常兴旺”(生理门)。

食:吃。“蝠鼠食蚊能偷果”(昆虫门)。

水鞋:雨鞋。“木屐水鞋防有雨”(器用杂类)。

水瓜:与丝瓜同科不同种的一种蔬菜。在广东光滑表面的叫水瓜,表面带棱的叫丝瓜。“水瓜细品远传扬”(瓜蒂门)。

双蒸:一种特殊工艺酿造的酒,主要以大米为原料,风味独特,以广东南海九江最为出名。“大饼双蒸醲且辣”(酒席门)。

手巾:毛巾。“最好西洋做手巾”(衣服布疋门)。

T

枱:桌子。“枱椅杠箱能修整”(百工门),“玉鈪金簪枱上摆”(行聘门)。粤方言一级特征词。

劏:动词,宰杀,指把动物由肚皮切开,再去除内脏;也指对有胸肚状的物体进行的切剖开的动作,譬如“劏西瓜”就是指切开西瓜,但其他水果不用此动词。“劏鸡杀鸭熻龟裙”(食物门),“本大劏猪及贩牛”(生理门)。《太平天国歌谣》:“劏只肥肥大黑鸡,桌前未曾尝一块,先送半边天军吃”。[1](P358)

糖瓜:糖果。“窮人本少打糖瓜”(生理门)。

糖榄:广东民间小吃,糖渍橄榄。“糖榄糖梅喷鼻香”(行聘门)。

睇:看,望。“睇相”即看相。“睇相南无卖药丸”(生理门)。《说文·目部》:“睇,目小视也。”[8](P133)《方言》卷二:“睇,眄也。陈楚之间、南楚之外曰睇。”[12]晋陶潜《闲情赋》:“仰睇天路,俯促鸣弦。”许地山《换巢鸾凤》卷上:“你睇娇红嫩绿委实增人恋。”[1](P2492)珠江三角洲方言一级特征词。

天光:天亮。“焚膏继晷到天光”(学士门)。旧时广州曾有民间集市“天光墟”,因每天清晨或半夜开始运作,天亮即完结。

头:名词虚化词尾。“裁缝卖布摆墟头”“铺头入路胜耕田”“无钱烧炭劈柴头”(生理门),“鸡膥鸭蛋箩头满”(杂货类),“镬头饭盖两相当”(器用杂类)。墟头即墟市,铺头即店铺,柴头即柴,箩头即箩筐,镬头即大锅。“铺头(店铺)”为粤方言一级特征词。

退:动词,脱衣服的“脱”,现写作“褪”。“退衣全是旧衫裙”(商贾门)。

W

文:量词,用于计算铜币的基本单位。“每两铜钱要几文”(商贾门)。

瓮:一种盛水或酒等的陶器。“味碟茶盅黄坭瓮”(器用杂类)。

唔:相当于否定词“不”。“田溠圳陂唔在讲”(山水门),“建莲薏米买唔停”“菜麱茶瓜數唔匀”(杂货门),“大箩筊仔买唔差”(农家门)。

X

西宾:宾客,旧时宾位在西,故称,常用作对家塾教师或幕友的敬称。“又来行贴请西宾”(贺赠门)。

係:动词,是。“总係随人会贃钱”(生理门)。

蓆:同“席”,用芦苇、竹蔑或蒲草等编成的坐卧或铺垫用具。“架起风蓬兼悝蓆”“草蓆洋氊买多张”(器用杂类)。《韩非子·存韩》:“韩事秦三十余年,出则为扞蔽,入则为席荐。”[1](P741)

新君:新郎。“交杯合巹做新君”(贺赠门)。

学堂:学校。“学堂阔大衙门样”(学士门)。

Y

云吞:岭南汉族小吃,源于北方的馄饨。“虾咸包与云吞”(食物门)。粤方言一级特征词。

油糍:江西、福建、广西、广东等地的一种小吃。“煎茶油糍粽”(食物门)。

Z

仔:粤方言中广泛运用的名词词尾,读如“崽”,表示较小、较细的人或物。全书共有15个含“仔”名词,如:衫仔(衣服布疋门),猪仔(食物门),荞仔(瓜蒂门),齐仔(百谷门),米仔(百花门),棯仔(百果门),雀仔(禽兽门),蜜仔(昆虫门),金丝仔(鱼名门),墩仔(山水门),筊仔、鼓仔、桡仔、带仔(器用杂类)。“大箩筊仔买唔差”(农家门)。“筊仔”即细竹索。

溠:zhā,水湾。“田溠圳陂唔在讲”(山水门)。《水经注·江水三》:“江水又右,得上檀浦。江溠也。”唐尹懋《秋夜陪张丞相赵侍御游灉湖二首》之二:“巴俗将千溠,灉湖凡几湾。”[1](P1685)

遮:伞、雨伞。因“伞”与“散”同音,为旧时岭南水上人家所忌讳,故改称“遮”。“伞遮雨帽头中戴”(器用杂类)。粤方言二级特征词。

圳:zhèn,本义为田间水沟,多用于地名,如深圳、圳口等。“田溠圳陂唔在講”(山水门),“人熊捰食寻坑圳”(禽兽门)。

踭:脚跟。如“脚踭”“高踭鞋”。“长袍拖到脚踭跟”(衣服布疋门)。粤方言二级特征词。

整:制造、做、修理、治理等意思,类似于“万能动词”。“竹整船篷木整桨”(疍家门),“山脚整窑烧石灰”(生理门),“台椅杠箱能修整”(百工门)。粤方言一级特征词,赣方言也有此用法。

箸:筷子。“箸筒酒杓玻璃窗”(器用杂类)。《说文·竹部》:“箸,饭攲也。”[8](P193)《玉篇·竹部》:“箸,筴也,饭具也。”[1](P2979)《韩非子·喻老》:“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13]《史记·留侯世家第二十五》:“臣请藉前箸为大王筹之。”[14]《红楼梦》第七十六回:“众媳妇另行擦桌整果,更杯洗箸,陈设一番。”[15]

着:穿。“身着蓝袍惹桂香”(学士门)。唐李白《赠历阳褚司马》:“先同稚子舞,更着老莱衣”。唐王维《西施咏》:“邀人傅脂粉,不自着罗衣”。元马彦良《一枝花·春雨》:“穿一领布衣,着一对草履。”[1](P3129)粤方言二级特征词。

罇:zūn,瓶子,也写作“樽”,古代指盛酒的容器。“鸡羊鹅鸭酒成罇”(贺赠门),“酒罇靛瓮面盘架”(器用杂类)。《玉篇·缶部》:“罇,与樽同。”《正字通·缶部》:“罇,《说文》:‘酒器。字本作尊,后加缶。加木、加瓦、加土者,随俗所见也。”《宴子春秋·内篇杂上五》:“酌寡人之罇,进之于客。”[1](P2939)粤方言一级特征词。

三、《杂字歌》的语言特色

1.语言雅俗并存。杂字书因其编写是为文化水平不高的底层百姓提供识字教材,因此语言通俗易懂、句式简单、多用口语。然而与清代《庄农日用杂字》[16]等其他杂字书相比,此书语言更为古雅,且多处用典,如“朝稽夕诵宜寻绎”“身着蓝袍惹桂香”“八索九丘盈业架,三坟五典满书箱”“口诵心维”“焚膏继晷”“杀鸡为黍”“莎鸡振羽”“凤烛齐眉”“芸窗”等。

2.语言极力铺陈。杂字书因其识字读本的特殊性质,往往对所描述的事物极力铺陈,将生活中遇到的生字尽可能覆盖。例如“酒席门”面面俱到地罗列海参、熊掌、虾米、蚝豉、酱鹅、腊鸭、白斩鸡、鲍鱼、带子、猪蹄、蟮鱼、田鸡、蛇、猫、鱿鱼等菜色。“器用杂类”一应俱全地介绍了几百种常见生活日用品。

3.浓郁的岭南特色。本书作者熟悉当地的语言和风土人情,书中记录大量“粤方言特征词”,因此无论从语言本身,还是从名词事物所反映的地域特点来看,都体现了鲜明的岭南特色,反映了南方水上居民生活。例如提及海产品名称近百个,“鱼”字共出现32次,还有荔枝、桂圆、橄榄、槟榔、椰子、蒟蒻、松糕、赖粉、裹蒸、煎、虾饺、云吞等各色岭南佳果和特色小吃,散见于“疍家门”“酒席门”“食物门”“鱼名门”“杂货门”各章中。粤方言一级和二级特征词有二十多个。地名如“乪、氹、圳、陂、磡、涌、坭”,器物名词如“罇、冚”,以及“鸡膥、手鈪、糖瓜”等名词,“劏”“煲”“睇”“整”等动词,“得”“唔”“咁”“几”“埋”等副词,极富岭南地方特色。

4.强烈的音乐美感。全书为七言句式,没有音注,但讲究押韵。每篇一韵,首句入韵,一韵到底,几无例外。讲究对仗,对仗工整的句子俯拾即是,如“一字差讹人耻笑,片言错误自羞颜”“八索九丘盈业架,三坟五典满书箱”“前是凉亭后暖阁,左边场圃右池塘”“黄鹂鸦鹊林间宿,白鸽鸡鹅家下囚”“蛙鸣井底声无静,蚊叫枕边梦不成”等。富有音乐的节奏感,读来琅琅上口,便于诵读记忆。

四、《杂字歌》的文字学和民俗学价值

从本文分析所用手抄本的字迹推测,抄写者当为农村秀才,字迹尚算清晰,但凡字形结构较为复杂的则驾驭不好,字体稍大,且多有涂改。另外从笔迹上判断,抄写者当不止一人。书中多有异体字、繁简字、俗体字甚至错别字,即写错笔划或偏旁部首的字。例如“鱼”字下半部分,有的写为“大”(图2),有的写为“四点水”(图3),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又如“迎亲又叫小登科”(图4)、“马骝原是叫猿猴”(图5)、“猫叫哮哮惊老鼠”(禽兽门)中,“叫”一律写作“呌”,“呌”与“叫”为异体字。再如“膥”字,本为上下结构合体字,上面为“末+成”,下面为“肉”,但本书抄为左右结构合体字,左为“木”旁,右为上“成”下“肉”(图4、5),笔者考证良久方悟其字。因此,《杂字歌》具有一定的文字学研究价值。

同时,《杂字歌》详细描述了当地百姓日常生活、风土人情,字里行间体现了当时的价值观念与教化思想,特别是记录了“疍民常以艇为家,上江下海任繁华。竹整船蓬木整桨,往来舟楫若乘槎”的水上居民的日常生活,具有较高的民俗学价值,值得进一步探讨,是研究岭南文化、疍家族群文化的寶贵参考资料。

注释:

①凡因书稿破损字迹模糊导致难以辨认,或手抄字形有误难辨的字,本文一律以“□”符号代替。

参考文献:

[1]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缩印本)[Z].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巴蜀书社,1997.

[2][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46.

[3]张双庆.粤语的特征词[A].李如龙.汉语方言特征词研究[C].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390-414.

[4][清]王念孙.广雅疏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293-294.

[5]广东文化网.沙湾镇鸡膥巷的由来[EB/OL].http://www.gdwh.com.cn/lnwh/2010/0304/article_1388.html,2010-03-04.

[6]萧三.革命烈士诗抄[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112.

[7][明]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457.

[8][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9]文若稚.广州方言古语选释[M].澳门:澳门日报出版社,2003:107,328.

[10]余廼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96.

[11]佚名.诗经:插图本[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2:297.

[12][清]钱绎,李发舜,黄建中.方言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3:84.

[13]张松辉,张景.韩非子译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209.

[14][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361.

[15][清]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057.

[16]王加华,赵春阳.清中叶鲁中乡村民俗生活——以《庄农日用杂字》为中心的探讨[J].民俗研究,2009,(3):112-126.

[17]尹喜清.《三字杂》方言语词汇释[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90-93.

[18]顾月琴.古代识字教材的比较——杂字与“三百千”的相同之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9):68-71.

[19]宋坤,邹蓓蓓.太行山文书中民间识字教材“杂字”研究[J].河北学刊,2014,(6):179-184.

[20]庄初升.岭南地区水上居民(疍家)的方言[J].文化遗产,2009,(3):126-132.

猜你喜欢

民俗
寻梦江南春 热闹的民俗节日
漫画民俗
漫话民俗
漫画民俗
民俗街迷阵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