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用“微写作”,用活“摘抄本”

2017-06-08任天明张郑伟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7年26期
关键词:用活微写作时事

任天明 张郑伟

为提高语文素养,同时也是为了有效解决作文教学中客观存在的“供给侧”问题,也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很多语文教师都会要求学生准备一本“摘抄本”,也叫“材料本”“周记本”等,以达到积累好句、积累素材、积累思想进而提升写作能力的目的。到了高中,每个学生手中基本都有一本封面精美、印刷精致、取名精准、内容精彩的摘抄本,应该说这些学生的“作文百宝箱”大多形式多样,素材豐富,各具特色。赞叹之余也不难发现,不少学生摘抄本不少,内容与形式也都不错,所耗费的时间精力成本,累积起来也很可观,但其实,他们的作文水平并没因此有多大的提高。有的学生作文仍然停留在文不通、句不顺的水平,或者立意趋同低劣,或内容单薄平淡,或语言干瘪乏味。也就是说,这个花费了学生大量时间与精力的摘抄本,并没有在多数学生身上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这是为什么呢?一是因为许多学生只是把摘抄当成一种素材搜集的过程性任务,摘抄之后便把这些素材作为一种摆设和炫耀的资本;二是因为他们对所摘录素材的内涵及应用方法很少关注,这往往导致千淘万选、披沙拣金辛苦得来的摘抄本形同废品。同时,这也与教师在这方面的指导缺失或方法不当不无关系。

目前,对大多数高中生而言,摘抄仅仅是一项可有可无的语文“软作业”,摘抄本也仅仅是一个语文学习的道具。其实,摘抄本是一个个未加发掘的宝库,蕴涵着非常丰富的使用价值。摘抄本,始于摘抄却不能止步于摘抄。为此,可以探索实践一种活用“微写作”、用活“摘抄本”的方法,引导高三学生在保证“摘抄本”积累作文素材的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进行互相点评、深度讨论、边“抄”边写、读写结合的训练,最终达到让学生准确运用材料、辩证表达观点以及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等写作训练的目的。

活用“微写作”、用活“摘抄本”的活动,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推进。

高一阶段,要求学生把摘抄内容作为写作素材的一部分,学会从摘抄材料中归纳提取材料的关键词,并对关键词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进行分析。同时,还要围绕关键词或故事核心价值进行定向转化与拓展,用来支撑自己的写作,为自己的写作服务。为引导学生挖掘摘抄本的深层价值,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与思辨能力,可以要求学生每天选择自己摘抄本的一则素材来进行微型写作。针对学生的写作内容,利用课前3至5分钟进行定人的简短讨论及点评反馈。

高二阶段,根据议论文教学及写作训练的要求,要采取指导学生写“时事周评”的方法。所谓的“时事周评”,实际上是对“摘抄本”“周记本”的一种后续延伸和跟踪强调。一般以一个星期为周期,要求学生选择本周内所经历、所见闻和所摘抄的典型材料,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与评价,以小见大,不求高,不求大,但求有自己一两点的看法与感悟。尤其是把“周记”改为“时事周评”,旨在强调对时事的“评”,突出引导学生对一些有趣味点、有现实感、有可挖掘和评论元素的时事新闻,进行评述、评论和评价,这是对高二以议论文为主的写作教学的一种突围尝试。

高三阶段,学生语文学习时间极为有限,作文素材的积累工作肯定不能重头再来,只能借助学生的摘抄本,这样节省了很多学习时间,大多数学生也会因高一高二的努力而较容易在高三的写作上受益。因此,可以主要采取分点写作、片断训练的方式,作为高三作文教学的常规手段。比如,通过课前的几分钟抄写或者是对旧的摘抄内容进行品评,这样既可以每天督促学生积累、思考,进行练习写作,也可以让其他学生参与点评改进,做到集体参与当堂面批,如此则受益者众。

总之,活用“微写作”可以最大化用活学生手头的“摘抄本”,不仅形式灵活,还可兼顾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审题立意能力、提升语言表达技巧、梳理思维逻辑等多个方面的训练。这种在“摘抄”中积累、在交流思辨中求真、在“微写作”中提高的高中作文训练指导实践,应该说是针对目前高中学生的作文现状而被迫采取的主动突围式的一种有益尝试。

猜你喜欢

用活微写作时事
时事绘
用灵动的童心构建“活”的课堂
“用活”语文教材二三式
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微写作在初中语文中的应用分析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网约车(双语加油站●时事新语)
新课程理念下对用活教材的思考
“新”时事类作文素材 点给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