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诚信建设的思考

2017-06-07颜蕾

办公室业务 2017年3期
关键词:诚信法治建设

颜蕾

【摘要】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法治政府是诚信政府,和谐社会是诚信社会,诚信已不仅仅是一个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还关乎到经济健康运转、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诚信建设是经济得以健康运转的前提,是社会得以和谐发展的基石,是人民得以安居乐业的保障。推进诚信建设,要完善诚信体系,要推进政务诚信,要加大惩治力度,要强化宣传教育。

【关键词】诚信;法治;建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一直被视为立身之本,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首要准则。孔子日:“人无信不立。”孟子日:“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中国社会向来崇尚“一言九鼎”“一诺千金”“言必信,信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如今,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法治政府是诚信政府,和谐社会是诚信社会,诚信已不仅仅是一个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还关乎到经济健康运转、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诚信建设已经成为繁荣社会经济、促进社会发展、提高公民素质的重要内容。

一、加强诚信建设的重要意义

当今中国,社会诚信状况越来越差,诚信缺失现象已经成为突出问题,侵蚀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三聚氰胺”到“瘦肉精”,再到“涉毒胶囊”“塑化剂饮料”“假鱼刺”,从彭宇案到“小悦悦事件”,再到“诈捐门”,从假文凭到档案造假,再到学术腐败,每宗个案都是高危警报,每次事件无不举国震惊。今天的社会似乎到处都是骗子,到处都有陷阱,人与人之间已经不再信任,我们教育孩子竟然都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吃陌生人给的东西”等等。诚信这个美好的词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触动国人的神经,它变得复杂又沉重,让人失望又疼痛。

(一)诚信建设是经济得以健康运转的前提。诚信是市场交换的前提,也是实现贸易活动的保障,稳固的信用基础是市场经济的动力和源泉。中国传统文化自古就重视生产领域、流通领域中的诚信,把它看作是商德之魂。《吕氏春秋》中有“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贞”的说法,大意是说,如果手工业者缺乏诚信的话,生产出来的器具质量一定不过关。中国人经商自古讲究“童叟无欺”“货真价实”,把信誉看作是经商的命脉。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出现了影响经济健康发展的诚信缺失现象,暴露出我国诚信体系的不完善。因此,只有构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具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社会信用体系,才能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障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诚信建设是社会得以和谐发展的基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老百姓孜孜以求的美好梦想,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诚信是其中的构成要素,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诚信缺失,人与人之间连最起码的信任都没有,团结友爱、平等互助就更无从谈起,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也就不可能实现。

(三)诚信建设是人民得以安居乐业的保障。从抢购洋奶粉,到抢购马桶盖,再到日益兴起的国外日用品代购行业,从碰瓷、老赖层出不穷,到扶摔倒老人反被讹,无不折射出中国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信用危机。生产者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经营者虚假宣传、虚假折扣、虚假馈赠;管理者事前监管缺位,事后处理懈怠,让老百姓防不胜防,不小心就掉入陷阱,动不动就要投诉起诉,何来安居乐业?

二、诚信建设与法治的关系

诚信原本是道德范畴,靠思想感化、言传身教来推行。法治靠法律规范来保证。但在诚信缺失严重、道德滑坡现象比比皆是的今天,仅仅依靠道德准则已不能解决问题,必须做好诚实守信的制度安排,建立健全诚信法律体系,依靠法治鼓励诚实守信,加大失信成本,明确失信责任、制裁失信行为。

(一)营造诚信的社会氛围需要借力法律。在德国,火车站是完全开放的,没有人管,随便进出,没有查票、验票,上车也没人管你。那为什么秩序还那么好呢?就是因为有健全的法制以及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作保障。如果你被抓到一次,你这辈子的信用就完了,交的税就得比别人多,到银行贷款,几乎寸步难行,这样一比较,逃票就太不划算了。这就是制度的力量。从我们国家来讲,在失信事件频发的今天,仅有道德批判已经远远不够,是时候以制度来支撑诚信了。

(二)诚信建设需要建立健全诚信法律体系。当前,我国诚信法律体系建设处于摸索阶段,国家层面没有出台统一的法律,即使在少有的法律条文中提到诚实守信,也只是停留在原则上,缺乏可操作性。目前有关诚信规范的法律条文主要有:《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合同法》第6条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条规定:“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等等。法制的不健全给不诚信者以可乘之机。

(三)诚信建设需要法治保障。诚信问题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是法律问题。诚信社会的建设需要德治和法治同时发力,共同作用。在这当中,道德其实仅起指引作用,法律制度才是基础,只有通过法律为诚信行为撑腰,为其提供坚实的支撑和保障,对非诚信行为进行规制和惩治,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才有可能重新建立起来。因此,加强法治保障,是推进诚信建设的根本之策。

三、推进诚信建设,打造诚信社会

在中国的很多问题都指向了诚信的今天,加强诚信建设已经刻不容缓。诚信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多种资源,积聚各方力量,多方位、全领域同时推进。

(一)完善诚信体系,加大失信成本。从现实状况来看,当今社会坑蒙拐骗歪风盛行,诚信缺失,老赖增多,关键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滞后,人人视老实诚信、遵规守纪为无能,社会风气极不正常。一定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强化社会诚信體系建设。建立和完善政府、企业和个人诚信记录,让其成为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伴其一生。在互联网、大数据快速发展的今天,建立和完善全面诚信体系已具备了相应的技术条件,已是完全可能。关键是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由政府牵头,整合各相关部门资源,实现公民相关信息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让诚信之网遍布社会方方面面。让守信者得到多种便利,对失信者和失信行为进行公示,让他们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成为过街老鼠,出行、就业、银行贷款等都受到限制。这样,诚信社会建设才能步入正轨。

(二)推进政务诚信,引领社会诚信。在中国现行政治体制和文化背景下,政府的诚信建设居于最为重要的位置。古人云:“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政务诚信水平直接决定着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水平。有媒体调查发现,在全国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系统中,被纳入失信“黑名單”的“官员失信”案件超过1100件。“官赖”不仅会损害政府形象,引发群体效仿,危及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任其发展下去,还会失去民心,动摇执政地位。在《论语·颜回》中,子贡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国事,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人民信任三者而已。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可见,人民信任才是治国理政之基础。国务院2016年12月30日公布的《关于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将依托“信用中国”网站等依法依规逐步公开各级人民政府和公务员政务失信记录,以此来倒逼政府和公务员秉公办事、恪守承诺,提升诚信水平,引领社会诚信建设。

(三)加大惩治力度,树立法治权威。从管理学角度来讲,当失信成本小于失信收益,失信行为有利可图时,行为主体就有可能选择失信行为;而当失信成本大于失信收益,失信行为不仅无利可图,而且可能给行为者带来损失和制裁时,行为主体就会放弃选择失信行为。目前,我国诚信缺失现象屡见不鲜,愈演愈烈,失信成本低是一个重要原因。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失信他人,最多就是受到道德谴责。同样,针对不诚信的企业,我国法律惩处力度也远远不够,不足以惩戒那些失信的企业,造成问题频出屡禁不止。比如很多年前就出现苏丹红、染色馒头等食品安全事件,可是并没有对其他企业起到警戒作用,致使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以至于到今天出现严重的国内食品信任危机。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不少发达国家对失信违法者的处罚都是很重的。如法国对制假售假者的罚款额度高达100万法郎,监禁2年,重犯加倍,对所有为造假者提供方便的机构关闭5年;美国对这方面的违法者罚款可达200万美元或监禁10年,或两种处罚同时进行,对有前科的则罚最高额500万美元,监禁20年;一些发展中国家及我国周边国家如埃及、韩国、新加坡、印度等在打假方面立法都较严。让失信者付出高昂代价,在社会无法立足,让诚实守信者得到实惠,得到尊重,活得体面,倡导“让守信者处处受益,让失信者处处受限”的良好诚信氛围。只有这样,才能让不诚信者受到应有的惩罚,让其他蠢蠢欲动者不敢再以身试法。

(四)强化宣传教育,培育诚信文化。建立健全诚信法律体系、加大失信惩治力度,是从外部实现对违反诚实信用行为的有效管理;而大力培育诚信文化,让诚信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动自觉,是从治本的角度推进诚信建设。将诚信文化引入学校教育,从小培养孩子诚实守信。人的观念塑造和习惯养成基本上是在青少年时期完成的,而且一旦形成,便十分牢固。培养诚实守信,必须从青少年抓起。美国从幼儿园和小学起就重视对孩子的诚信教育。据说其中还有一篇课文讲述了一则古代中国的故事:一位国王要选择继承人,于是发给每个孩子一粒花种,约好谁能种出最美丽的花就将被选为未来的国王。当评选时间到来时,绝大多数孩子都端着美丽的鲜花前来参选,只有一个叫杨平的端着空无一物的花盆前来,最后他却被选中了。因为孩子们得到的花种都已经被蒸过,根本不会发芽。这次测试不是为了发现最好的花匠,而是选出最诚实的孩子。日本很多学校的校训都有“诚信”二字。让诚信文化宣传无处不在,人人都能入脑入心。充分利用电视、报刊、手机、微信、微博等媒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内容丰富的诚信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公民树立诚信理念,传播诚信文化,敢于抵制社会不诚信行为。

2016年,国务院相继印发了《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推动我国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对信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从全国个人征信系统来看,目前,个人征信数据覆盖度为35%,城镇人口个人征信覆盖度也只有61%,远低于美国92%的水平。诚信社会建设的道路漫长而艰难,任重而道远。但只要全社会统一起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法治来规范和保障诚信建设,那么,诚信中国一定会助力中国梦早日实现!

猜你喜欢

诚信法治建设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寒露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