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中庸》 观中华文化高境界

2017-06-07刘兆伟刘北芦

共产党员·上 2017年5期
关键词:为官者融会贯通中庸

刘兆伟+刘北芦

《中庸》原是《礼记》的第三十一篇,后来,南宋朱熹使其独立成书。该书倡导的中庸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独特表征,不仅利于中国社会的和谐,也利于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和平共处。

中庸的本质意义

最早提出中庸命题的是孔子,而《论语》中只有一处讲到中庸,仅以十四字就结束了中庸之论。《论语·雍也》写道:“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作为道德来讲,真是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但人们缺失很久了。虽然孔子并未给中庸下定义,但《论语》中多处所論被认为是中庸思想的具体体现。如《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汉代郑玄说:“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宋代理学创始人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三位大师为“中庸”所下定义都是有充分依据的,没有根本的分歧。其实中庸的真谛就蕴含于《中庸》第一章的论说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未发生喜怒哀乐之时,无偏无倚,无过无不及,没有好恶,此种状态就是中;发生了喜怒哀乐,而皆合乎礼义规范,此种状态就是和。中和一体,不可分。以中和的修养思想待人接物,就是中庸;自身做到中和,就是中庸。但要时时、处处、事事做到中和,才是高修养的中庸境界。《中庸》第二章写道:“仲尼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所论就是强调要随时中庸,随事中庸,随处中庸。

中庸教人修养的高境界

中庸倡导个体内心中正、和平、和谐、和善,修道至诚,全身心地坚持中和之道,毫无杂念。这为中华民族公正待人、与人和平相处、和谐向上等性格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孔子思想和《中庸》思想引导下,逐渐形成了中庸系列思想体系。

中庸要求做人要诚,要本真,毫不沾染贪鄙之污垢,保持社会的净化和谐。勿以过喜而放肆,勿以恼怒而迁过于人。凡事有节,“养心寡欲”;诚不相欺,为而弗有。为他人做了功德之事,默而不宣,绝不张扬自己之才能与贡献,且能持续地为周围人、天下人做有益之事,又决不因此而邀功傲众。此等高境界之士如同《诗经·大雅·既醉》所说:“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善风远播,久而久之,可形成社会的良风美俗。中庸要求人们既要遵循以“诚”为本的中和之道,也要与时俱进。事实上,新时期所弘扬的中庸之道是进一步发展了的适于今用的中庸之道,它对做人提出了如下要求:

做人要各尽其职,名副其实。《中庸》第十四章:“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意思是,一个人首先要明确自己是干什么的,应该做什么,怎么去做。所作所为,所思所言,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不要去想、去求分外之利。居于高位,就要做好高位应做之事;处于低位,就要做好低位应做之事;居于边远地区,就要做好边远地区之事;处于被动时期,就要做好可做之事。居于上位,不欺凌下级;居于下位,决不攀高结贵;严格端正自己,不责求于别人,自然就无怨愤。既不怨天,也不怪罪人。提倡从自身找失败原因,总结错误的教训。

做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讲亲情、友情。《中庸》主张,做人做事要公平公正,无偏私,要合群,为群体谋福利;做人首先要对父母感恩戴德,由衷敬爱,关心奉养;要友爱兄弟姐妹,要有亲情、友情。由此推而广之,关爱同事、邻里以至天下人。一个真正有责任感的人,做人在任何时候不会走极端,会全面地、历史地看问题,为天下群体考虑,努力为社会酿制正能量,为开创和谐、安定社会而贡献出全部力量。

做人要明、要诚。《中庸》认为,做人应该达到“诚”“明”的境界。“自诚明”,是真正融会贯通地明白了道,这是天性;“自明诚”,是明白了道,逐渐融会贯通,这是后天教育。一般人都是先受教育,明白道理,逐渐融会贯通。对做人道理、管理社会道理融会贯通了,工作起来就会游刃有余,一尘不染。

做人要与时俱进。《中庸》第二十八章:“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孔子认为,一个人愚昧无知还自以为大,专横跋扈,生在当世却幻想返回古代的为人处世的方法。如此下去,他一定会遭殃的。我国进入新时期后,做人原则一定要扬弃泥古守旧,跟上时代步伐,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要。

中庸管理思想的高境界

中庸思想于社会和谐是要通过人的中庸,尤其需要通过官的中庸去发挥作用,方可见成效。官为民之纲,所以官员时时事事用中正之道去处理本职工作是最为重要的。《中庸》第二十章写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官员如果能认真学习,“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自能诚明为官。

为官者要做民众的楷模、表率。《中庸》第二十章指出,为官者一定要带头落实治国九条经验的精神,即“修身、尊贤、亲亲、敬重重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徕工匠、关爱及于边远地区、关怀封疆大吏”。因为修身就会逐渐具有道,提高自身素质;尊重贤人,就不会糊涂;亲爱亲人,家族内部就会首先和谐;敬重重臣,就不会无方向;体恤群臣,大小官员都会全力报效国家;待民如子,老百姓就努力耕织,贡献国家;招徕工匠,钱财、器物就充足;关爱边远地区,四方人心就归之如流;关怀封疆大吏,天下敌对势力就畏惧。如能参悟好,为官者就能做到艰苦之事身先士卒,顺境不荒,逆境不溃,做群众的楷模。

为官者要有“群”的观念。《中庸》第六章写道:“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孔子认为,舜是大智慧的圣人,其重要理由就是舜的群众观念极强。“好问”,很自然地向群众求教,包括向贤人求教,善于集思广益。而对亲近人的见解则要考察,不闻风是雨。对众人不求全责备,回避其短,用其所长;除了极端分子,一贯相信重用大多数人。孔子说:“这大概就是舜的本真吧!”事实上,群众观念是决定政权兴衰的关键所在,是五千年文明史已经多次证明的真理。

为官者要统观全局,高瞻远瞩。《中庸》第十二章:“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其要义为中庸之道虽基于夫妇、家庭,但真要达到高境界,需达到明察天地的程度。为官者要把分内事管好,就要有长远广阔的预见能力,先于众人做好趋利避害的思想准备,从而有力地带领民众去完成共同的事业。

为官者最高境界是无声无息地施恩惠于百姓,化育万众。《中庸》第三十一章认为,只有天下最伟大的圣人,才拥有真正的聪明智慧,能够治理好天下。圣人宽和大度、温柔谦恭,完全能够包容天下;奋发图强、刚正坚毅,完全能够坚持真理;整齐庄重、严肃中正,完全能够践行礼仪;文章条理,详细明辨,完全能辨别是非。圣人一旦出现,人民无不敬仰;一旦讲话,人民无不相信;一旦行事,人民无不心悦诚服。这种使万殊民众内化同德以致和谐统一的伟大功绩,将永远受到人民的尊敬与爱戴。

《中庸》一书,无论从个人修养角度看,还是从为官理政角度看,都充满了高境界的思想情操,值得我们深深研读,并加以践行。

猜你喜欢

为官者融会贯通中庸
人的伟大
中庸自明
左顾右盼 瞻前顾后 融会贯通——基于数学结构化的深度学习
英—汉翻译技巧在艺术英语文献中的运用
从儒家政治文化中观为官之德
为官者的“从头到脚”
为官者交友的基本常识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让复习课上出味道
老子的为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