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要拨动学生心中的“琴弦”

2017-06-06王瑜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最强音义勇军进行曲

王瑜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产生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灵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教材,找准学生情感的兴奋点和宣泄点,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让课堂成为和谐的“乐章”。

找准学生情感的兴奋点。备课时,教师必须了解和揣摩学生的情感需要,尽量用学生的心态和眼光去解读教材,以學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去设想他们在阅读时哪里会出现情感的“碰撞点”。例如,《草帽计》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第九册中的一篇课文,讲的是长征时期贺龙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在由湘西前往贵州的途中,巧用草帽计,使敌军自相残杀,最终脱离险境的故事。教学中,如果我们用“贺龙同志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想到用草帽计的”这个大问题贯穿全文,虽然问题整、思路顺,但这样攀附课文脉络的讲授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更不会与学生产生情感的碰撞。于是,我采取反向思维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用贺龙的这个计策,会有怎样的结果?敌机如何能辨别敌我?如此危急时刻,该如何让红军“隐身”?丢掉草帽,真的便宜了追兵吗?这样反其道而行,牵动着学生的心绪,让学生成为计谋的“实施者”,点燃了他们的兴奋点。

把握教材,找准学生情感的宣泄点。朗读对激发学生的情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情感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在教师指导的过程中,学生自悟、自得的。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找准学生情感的宣泄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例如,《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全文从《义勇军进行曲》的谱写、传唱、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过程来反映《义勇军进行曲》代表“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这个主题,阐述了它被定为国歌的意义,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感召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领悟到音乐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当学习到歌词创作这部分内容时,如果还依照常规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中田汉作词的句子,就会使学生的情感出现一个断层——虽然可以感受到田汉因何作这样的歌词,但对于它如何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还是无法深入理解。于是,我引导学生朗读《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将其作为情感的一个延续和宣泄口: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连续的引读歌词中,逐渐与词作者田汉的情感完全融合在一起,并通过朗读歌词将情感抒发出来,感受歌词的振奋人心。这样,学生对于理解《义勇军进行曲》为何会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就水到渠成了。而突破这个难点,关键就在于对教材的把握,找准学生情感的宣泄点。

编辑 _ 汪倩

猜你喜欢

最强音义勇军进行曲
“无声工匠”王晓珍:国际舞台奏出最强音
抗日义勇军英雄
——李海青
扬中市谱写精准执法“四部曲” 唱响深化执法“最强音”
原创与商业并重深圳发出时尚最强音
春之进行曲:看现场春意盎然
MAKE COOL 夏日清凉进行曲
B-Box奏响青春最强音
永远的进行曲——田汉和聂耳
“包饺子”进行曲等
回顾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朝鲜义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