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喧嚣的余温

2017-06-06胡秉文

检察风云 2017年5期
关键词:余温宝钢遗存

胡秉文

在草木葱郁的上海,有一个响亮的企业叫宝钢,在与上海大学的密切沟通和精心安排下,“不锈宝钢”主题创作工坊正式开幕,来自全国九大艺术院校的师生,走进了宝钢工业遗存区,为这里的工业气息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海大学校长 金东寒

宝钢,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现代化程度最高、最具竞争力的钢铁联合企业。时光荏苒,宝钢走过了30年发展的坚实与辉煌,也感染着艺术院校的我们。今天,由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发起,上海宝钢集团不锈钢厂支持的“不锈宝钢”主题创作工坊,旨在针对后工业遗迹的保护、留存、记忆方式进行艺术探索,通过全国多所重点艺术院校师生的现场创作,一方面是为艺术创作和表达探寻对象与视角,另一方面也为转型中的社会变革、经济发展进行历史性镌刻,同时也是中国艺术院校间教学方式、创作特色交流的一个全新的探索性活动。

南方大都市,并未想到这样繁华的都市还有如此庞大的工厂,如同北方重工业基地一样矗立的高炉,管道,厂房,铁路,依稀将大家带回到了东北。这些场景恢弘壮阔,虽然业已停工,可是我们还是感受着他在历史积淀中的浑厚,在喧嚣过后的余温。经过两天的实地考察后开始以“余温”为题目的主题性创作。创作紧紧围绕重工业大工厂题材,将个人对于厂区历史,现实环境,重要建筑的整体感受,结合自身专业特点进行不同侧面的表现。艺术家们运用丙烯媒介、综合材料、摄影、影像、装置等多种艺术形式对即将封存的重工业钢铁厂进行了具有当代精神的判断与解读。

我们这些来自鲁迅美术学院的老师,在这里体会工业与艺术碰撞后的余温,我的三幅作品运用浑厚的笔触与浓重的色彩表现了工厂深厚的工业属性——他是魄力与力量的象征,有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作品将极具表现主义风格的手法融入到重型工厂的内容中,视觉饱满而强烈,充分展现了他的艺术修养与感受。

中国新锐摄影师严程副教授的摄影作品,通过俯瞰的视点捕捉到了厂房的体量与管道烟囱贯穿之间形成的节律之美,灰色的环境空间与工厂的陈旧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而远处迷蒙中的塔吊和高楼又仿佛揭示了希望的存在,作品看似樸素却温婉动人。

邱国光老师的作品是两幅特写式的厂房,横纵交错的线条布局与水性材料的肌理共同构成了富有节奏律动和形式美感的表现性画面。他主观的加强了视觉的黑白对比,用相对抽象化的绘画语言对具象空间进行了新的诠释。焦洋老师的装置作品借用了厂区的现成物——花,木框。并且将它们组成了祭奠式的花篮,将新鲜绚烂的花卉寓于燃烬的铁水废渣的环境之中,他将整个创作过程以影像的方式记录了下来,达到了行为艺术、影像艺术与装置艺术的有机结合。郭廷元老师的作品强调了全景式的气氛,运用水性综合材料的绘画特点来表现现实空间对个人的整体印象,在大的透视空间内发掘厚重与意蕴之间的审美联系。弘大的场面性描写意在表现自我追求的一种开阔包容的视野,也契合了大工厂奔放豪迈的外在性格。刘新喜老师的作品着意于绘画笔触的表现,将黑色的块面与彩色的点线结合,以相对传统的塑造方式来呈现工厂的原貌,层层堆叠的笔触好似鳞次栉比的钢铁建筑一样坚实有力,传达出了曾经的喧嚣激昂的力量。

宝钢的工业遗存区是此次创作工坊的驻地。如果把城市比作一个博物馆,那么工业类建筑遗存区则是关于工业化时代的最好展品。宝钢那历经岁月洗礼的厂房和设备给我们强烈而深刻的印象:结实、沉稳、耐看、实用,这些典型的工业文化遗存本身就是无言的述说,告诉人们在这片土地上曾经的辉煌与灿烂;它是真实的历史,是上海城市的鲜活记忆。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

猜你喜欢

余温宝钢遗存
喝火令·邂逅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宝钢技术》征稿简介
辽代契丹贵族墓地守冢人居住遗存和祭祀遗存初探
中国热的“余温”
贵州有的唐代遗存
浙江安吉汉代土墩遗存
新型登船梯在宝钢码头的运用
宝钢宽厚板生产线将迁湛江
从宝钢“八零后”看企业的青工教育